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贵贱的社会差别。

——据(美)费正清《观察中国》

问题:

(1)为实现“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一梦想,中国近代各阶级做出了哪些努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提高农民地位,中国近、现代各阶级制订了哪些纲领和政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949年以来,中国参加了哪些国际组织,见证了“新中国做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放战争等等。

(2)农民阶级:《天朝田亩制度》;资产阶级:平均地权;无产阶级: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重返联合国;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等;倡导并参与建立上海合作组织等。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此荒处,彼处荒则移此丰处,以赈彼荒处。

——洪秀全《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二 事有常变,理有穷通,故事有今不可行而可预定者,为后之福;有今可行而不可永定者,为后之祸,其理在于审时度势与本末强弱耳。然本末之强弱适均,视乎时势之变通为律。则自今而至后,自小而至大,自省而至国,自国而至万邦,亦无不可行矣。其要在于因时制宜,审时而行而已。

——洪仁玕《资政新篇》

材料三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分别反映了哪些阶层提出的救国方案?哪些方案反映了时代潮流?三个方案共同的进步意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二反映的主要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以上三种方案的实践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材料一、二是农民阶级提出的救国方案;材料三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救国方案——三民主义。其中,《资政新篇》和三民主义顺应了时代潮流。共同的进步意义是都体现了反封建精神。

(2)《天朝田亩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制度和圣库制度,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的思想,但只是一种空想。《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3)①《天朝田亩制度》幻想在分散的小农经济基础上实行均贫富,无法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根本无法实行。②《资政新篇》不是农民战争实践的产物,而且迫于当时形势,也没有实行。③在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下,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临时约法》。但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三民主义在实践中受挫。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结束后的14年,1856年,战火又起。英法联军次第攻占广州、大沽,进入天津、北京。清朝又与英、法、美、俄四国签订了11个不平等条约……战后,新兴起的地方军政集团——湘、淮系领袖作了一些“师夷”的功夫,导致后来的洋务运动。可是,一查来历,其原动力不是来自战败的刺激,其最初目标也非为“制夷”,而是为了对付那些造反的“长毛”。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材料二  “西洋之入中国,诚为天地一大变……得其道而顺用之,亦足为中国之利。”

——郭嵩焘

(1)最早明确表达“师夷长技”思想的是谁?洋务派的基本思想理论和行为准则是什么?

                                                                                                                                                               

(2)列举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两个。

                                                                                                                                                                

(3)概述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正确答案

(1 )魏源。“中体西用”。

(2 )《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3 )两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屈辱和灾难;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但是,列强的侵略也促使中国开始近代化的转变。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求与抗争,终于使苦难的中国望见曙光。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天朝田亩制度》封面 

材料2:“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林伯渠《荏苒三十年》

材料3:五四运动前,陈独秀说:“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众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称作元首;一旦亡了国,象此时清朝皇帝溥仪,俄罗斯皇帝尼古拉二世,比寻常人还要可怜。这等亡国的君主,好象一座泥塑木雕的偶像抛在粪缸里,看他到底有什么神奇出众的地方呢?”

——陈独秀《偶像破坏论》

材料4:“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1)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天朝田亩制度》是“农业空想社会主义”,请你为这些历史学家寻找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理由。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了,试分析其失败的主客观原因。从中可以得到什么经验教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2,从文明史观和社会史观的角度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3分析指出,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对皇帝的看法,发生了什么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依据材料4分析说明,为什么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综合以上分析,指出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理由:这个制度要在小农生产的基础上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起平均一切社会财富,以求人人平等的社会,超越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违背了客观规律。是一种空想,无法实施。由于当时严峻的战争形势,也使它无法付诸实施。失败主观原因: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太平天国的领导人无法摆脱封建特权思想,不能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客观原因:反动势力强大,中外反对势力联合绞杀。教训:农民阶级缺乏先进理论指导,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

(2)文明史观: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民主共和国,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社会史观:破除了封建习俗和观念,使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重大变迁。(3)革命前认为皇帝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革命后破除了对皇帝的迷信。

(4)辛亥革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激励着人们探求救国的新道路,这正是五四运动产生的思想基础。

(5)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君主的奴仆,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中国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寡分,杂以九等……天下皆天父皇上帝一家,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均,人人保暖矣。

——《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二】似乎欧美各国应该家给人足,乐享幸福……然而试看各国的现象……富者极少,贫者极多……所以倡民生主义,就是因贫富不均……闻得有人说,民生主义是……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这是他未知其中道理,随口说去,不必管他……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法……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

【材料三】2007年5月13日上午,在湘潭县泉塘子镇“湖南超级杂交稻种三产田年产工程示范基地”的稻田旁,棋盘村农民陈德云这样对记者说:“我们农民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

——光明日报2007年5月23日报道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天朝田亩制度》的什么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制度并没有真正实行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孙中山最信的“定地价法”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如何评价这一“定地价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所提及的两位人物对我国农业发展的贡献具体是什么?并概括指出促进我国新时期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将上述材料作为研究资料,请你设计—个恰当的课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绝对平均主义。原因:①制度自身的局限性。

(2)含义: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涨价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评价:“平均地权”是资产阶级的土地纲领,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与要求;但它是一个改良主义的措施,一定程度上承认了封建地主对土地的权益,是一个不彻底的土地纲领。

(3)邓小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袁隆平:杂交水稻。主要因素:政策和科技。

(4)课题:农民与土地。

下一知识点 : 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天朝田亩制度》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