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从1954年起苏联在哈萨克、西伯利亚、伏尔加河流域和北高加索实行大规模的垦荒,在这些地区新建了大量的国营农场。1960年前,全国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其中1/3是新垦地提供的。但到20世纪60年代末,垦荒区提供的粮食呈现下降趋势,并且许多地方变成寸草不生的荒漠。对上述材料看法正确的有

①赫鲁晓夫的改革采用了加大对农业投入的办法

②赫鲁晓夫的改革缺乏科学的态度,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

③赫鲁晓夫的改革认识到了苏联农业改革的根源

④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 ]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苏联和东欧国家先后进行改革的共同原因主要在于

[ ]

A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B南斯拉夫退出社会主义阵营的影响

C苏共“二十大”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D国内政治局势动荡不安

正确答案

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有的史学家认为:“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有一半是失败的,但也说明另一半是成功的。”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 ]

A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束缚

B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

C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

D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社会已经处于严重的经济、社会、精神道德和政治危机之中……30年前在苏联开始的改革被社会上很多人视为期盼已久的事情。”这里提到的“30年前在苏联开始的改革”

[ ]

A彻底打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B在农业领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C改革的重点放在了轻工业方面

D在改革初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这是对苏联一位政治家的评价,这位政治家的“蛮干”主要表现在

[ ]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开展种植玉米运动

C实现农业全盘集体化

D废弃部门管理体制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主要是指赫鲁晓夫

[ ]

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

B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C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D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这是对苏联一位政治家的评价,这位政治家的“蛮干”主要表现在

[ ]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开展种植玉米运动

C实现农业全盘集体化

D实施经济“加速战略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有人指出:“赫鲁晓夫不受教条束缚,在这个意义上他是个务实主义者;但奇怪的是,他是个不切实际的务实主义者……往往只凭心血来潮而不是深思熟虑。”与这种观点最为贴切的事例是

[ ]

A鼓励农民发展副业

B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

C开展种植玉米运动

D部分承认企业的物质利益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最终结果来看,都以失败告终,其失败的相同原因是改革

[ ]

A在斯人林模式的框架内进行

B重点放在重工业上

C批判个人崇拜导致思想混乱

D放弃社会主义原则

正确答案

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历史学家黄安年曾经评价道:“他的经济改革,冲击了旧有的模式,具有开创性,兼有成功和挫折、经验和教训、创新和夭折。它基本上是纠正某些偏差,是在维持原有结构基础上的局部改革。我们既不能把它看成是异端,也不能视为划时代的创举。”材料中的“他”,应是

[ ]

A罗斯福

B斯大林

C赫鲁晓夫

D戈尔巴乔夫

正确答案

C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