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 共220题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从1954年起苏联在哈萨克、西伯利亚、伏尔加河流域和北高加索实行大规模的垦荒,在这些地区新建了大量的国营农场。1960年前,全国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其中1/3是新垦地提供的。但到20世纪60年代末,垦荒区提供的粮食呈现下降趋势,并且许多地方变成寸草不生的荒漠。对上述材料看法正确的有
①赫鲁晓夫的改革采用了加大对农业投入的办法
②赫鲁晓夫的改革缺乏科学的态度,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
③赫鲁晓夫的改革认识到了苏联农业改革的根源
④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 ]
正确答案
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苏联和东欧国家先后进行改革的共同原因主要在于
[ ]
正确答案
有的史学家认为:“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有一半是失败的,但也说明另一半是成功的。”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 ]
正确答案
“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社会已经处于严重的经济、社会、精神道德和政治危机之中……30年前在苏联开始的改革被社会上很多人视为期盼已久的事情。”这里提到的“30年前在苏联开始的改革”
[ ]
正确答案
“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这是对苏联一位政治家的评价,这位政治家的“蛮干”主要表现在
[ ]
正确答案
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主要是指赫鲁晓夫
[ ]
正确答案
“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这是对苏联一位政治家的评价,这位政治家的“蛮干”主要表现在
[ ]
正确答案
有人指出:“赫鲁晓夫不受教条束缚,在这个意义上他是个务实主义者;但奇怪的是,他是个不切实际的务实主义者……往往只凭心血来潮而不是深思熟虑。”与这种观点最为贴切的事例是
[ ]
正确答案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最终结果来看,都以失败告终,其失败的相同原因是改革
[ ]
正确答案
历史学家黄安年曾经评价道:“他的经济改革,冲击了旧有的模式,具有开创性,兼有成功和挫折、经验和教训、创新和夭折。它基本上是纠正某些偏差,是在维持原有结构基础上的局部改革。我们既不能把它看成是异端,也不能视为划时代的创举。”材料中的“他”,应是
[ ]
正确答案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