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 共311题
读田纳西河沿河剖面图和田纳西河流域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28分)
(1)图中流域内小镇诺克斯维尔镇与帕迪尤卡之间河流落差约是____米,A处的地形是____,属________山脉。(6分)
(2)从农业分布来看,田纳西河流域是美国的____带,长期高强度的种植造成________________。(4分)
(3)该地区早期开发中,植被破坏严重,试分析其原因。(6分)
(4)该地区早期开发环境污染严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造成的后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5)在河流的开发利用中:①图中A是_______,其生态环境直接影响河流的_______和_______,因此应保护好它的_______;②图中B是流域开发重点部分,应注意水资源的_______和_______的保护;③图中C是_______,是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因此是_______保护的重点。(8分)
正确答案
( 1 ) 160 山地 阿巴拉契亚 ( 2 )棉花 土地退化
( 3 )流域内人口激增,毁林开荒扩大耕地面积;获取炼铜用的木炭;矿山开采破坏地表植被。
( 4 )炼铜企业大量排放高浓度的二氧化硫,形成酸雨 污染水体和土壤,许多生物绝迹
( 5 )河流发源地 水量 水质 植被生态 合理分配 水质 河谷平原
生态环境
本题重在考查田纳西河流域开发利用的自然背景及早期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由图分析:(1)田纳西河上游的诺克斯维尔镇与下游的帕迪尤卡落差较大,有利于进行水能梯级开发。(2)图中A地处河流上游,应加强植被保护;B是河流流域开发的主体,应注意水体的水质保护及合理分配;C是河谷平原,是人类活动的集中地区,应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
(3)田纳西河流域早期开发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
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咸阳—潼关河段纵坡剖面示意图
(1)泾河和渭河的交汇处有一奇妙的自然景观:一河水清,另一河则水浑。成语“泾渭分明”即由此而来。请解释其形成原因。
(2)三门峡水利枢纽是新中国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也是新中国治理黄河的第一个大型工程。请运用已学知识,分析三门峡水利枢纽对黄河下游的治理发挥了哪些巨大作用。
(3)请分析三门峡水利枢纽对渭河平原造成了哪些不利影响。
正确答案
(1)形成原因:泾、渭河河流受锋面雨的推移规律影响,先后错开了雨季和汛期。(当锋面雨带北移时,渭河首先进入雨季,水浑,而泾河水清;及后泾河进入雨季,水浑,而渭河则水清。当锋面雨带南移时,泾河先进入雨季,及后渭河进入雨季)
(2)防洪、防凌和减少中游泥沙的输入、河床的进一步上升。
(3)受三门峡水库蓄水的影响,潼关水位升高,渭河水流不畅,流速缓慢,泥沙沉积,逐步变成地上河,引发洪涝灾害;同时由于河床水位升高,地下水位升高,土壤盐碱化严重。
泾河和渭河都分布在相同的地形区,河水应差别不大,但实际上却一河清、一河浑,再看两河流域,渭河在南、泾河在北,分析原因可能与其气候区降水时间有关,雨带由南向北移动,造成两河流域流水侵蚀时间不同,从而出现一河水清,另一河则水浑现象。水库的修建有综合效益。但从图中也可看出建成后河段落差减小,流水不畅,易出现泥沙淤积、河床升高引发灾害等问题。
简述三峡库区如何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正确答案
为了使三峡库区在生态环境方面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应采取不同的措施:一是不可逆转的影响,但仍可采取措施加以补救或挽回部分损失,如耕地被淹、文物古迹搬迁、水生生物繁殖条件等;二是影响较大,但采取措施可以有效控制和减轻不利影响,如库区水土流失和人地矛盾问题,可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改造中、低产坡耕地来实现;三是影响小,可以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止危害发生或者将危害减小到最低限度。总之,应因情施策,实现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使三峡大坝建成后三峡库区在生态环境方面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下图为“沿甲(49.5°N,117.5°E)、乙(44.5°N,131°E)两地连线的地形剖面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地形区名称是A__________、B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
(2)C处干湿状况是______________,其主要粮食作物是_____________,主要经济作物是______________,该地农田遭受破坏,为保护农田,应在E、F两处中的____________处营造防护林。
(3)B地形区的典型树种是______________,C地形区的著名能源基地是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内蒙古高原 大兴安岭 松嫩平原 长白山
(2)半湿润 春小麦 甜菜 F
(3)兴安落叶松 大庆油田
关键是掌握两地连线穿过的地区。
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北大荒”指20世纪50年代在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中尚未开发的区域。20世纪60年代,随着大庆油田的开发,国家加大了对“北大荒”荒地资源的开发力度。经过10~20年的草甸开垦和沼泽治理,“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
材料二
(1)分析“北大荒”沼泽地形成的原因。(6分)
(2)近年来,“北大仓”土地质量下降,有人说“北大仓”又将会变成“北大荒”,简要分析其原因。(4分)
(3)说说该地区沼泽的生态功能。(6分)
(4)图中A处是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必须调整产业结构,改变重工业基地环境污染严重的局面。试分析治理东北老工业区环境污染的措施。(6分)
正确答案
略
读图回答问题。
甲图为我国某区域图,一般而言,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的叶片总面积越大,生长速度和蒸腾量越大。图示区域50多年来,年年植树,但因成活率低,目前森林覆盖率不到1%。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干湿地区的划分,图示区域属于________区。
(2)在该区域进行生态建设,如果有①植树造林、②种草、③自然恢复三种措施,你倾向于哪一种?请说明理由。
乙图为西北地区沿42°N纬度线地形剖面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3)在下列植被类型后面填上相应的字母,草原地带________,森林草原地带________,荒漠草原地带________,荒漠地带________。这种景观变化主要是受________(自然因素)影响。图中自东向西,载畜量的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
(4) 为防治西北地区土地的沙漠化,我国正在这些沙漠化严重的地区进行的巨大林业生态工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干旱半干旱地区
(2)②种草
该区域自然植被为草原与荒漠,森林生态耗水量远大于草原(森林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叶片总面积与生长速度大于草本植物),过量植物,会加重区域旱情
种草较植树造林更符合自然规律,且投入较少
(3)C D B A 水分(或降水) 递减(或逐渐降低)
(4)三北防护林
略
某学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我国沿海某地区开展研究性学习,依据以下提供的部分材料,回答问题。(共10分)
材料一:地理学习小组的研究思路如下:
材料二:该地区的部分资料图
材料三:调查发现,该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贫瘠,人均年收入不到400元。
(1)通过图中资料分析甲、乙两地的地形及其主要成因 。
(2)试分析该区域主要自然地理特征 。
(3)根据以上资料,研究性学习小组提出了该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你认为这些建议应包括哪些具体内容或措施: 。
正确答案
(1)甲—山地(1分)—地壳受挤压岩层隆起而成(1分);乙—山地(1分)—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相对突起成山(1分)
(2)低山丘陵为主的地形;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的自然植被;河流水量较丰富,夏秋季出现汛期,落差较大,含沙量较大;红壤(共4分,答出其中4方面即可)
(3)种植果树,发展山区林业;开展综合利用,对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调整农业结构,开展多种经营);退耕还林、还草,切实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因地制宜地解决能源问题(如营造薪炭林、开发小水电、发展沼气、利用太阳能);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2分,答出其中3方面即可,答案合理酌情给分)
(可从“因地制宜”、“趋利避害”,“实现资源、环境、经济、人口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考虑)
通过图中资料可知,甲为山地,地壳受挤压岩层隆起而成,乙也为山地,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相对突起成山;该区域为南方丘陵地区,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的自然植被;河流水量较丰富,夏秋季出现汛期,落差较大,含沙量较大;红壤;南方丘陵地区,酸性红壤,适合桔子树生长,发展山区林业,开展综合利用,对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调整农业结构,开展多种经营);但此地水土流失严重,退耕还林、还草,切实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因地制宜地解决能源问题(如营造薪炭林、开发小水电、发展沼气、利用太阳能);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淮河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线、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2007年淮河干流第三次洪峰于7月17日通过中游枢纽王家坝,淮河洪灾继1991年、2003年后再次成为世界焦点。读淮河流域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l)简要分析淮河流域内水患频繁的原因。
(2)谈谈你对防治淮河洪水有什么好的建议。
正确答案
(1)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降水年际变化大;支流多,流量大;主干流较短,蓄洪和泄洪能力差;下游无天然人海河道,排水不畅;流域内许多地区地势低洼,容易积水;历史时期黄河多次夺淮人海,造成淮河下游泥沙淤积严重;上游植被破坏严重,造成淮河中下游泥沙淤积,河道蓄洪能力降低。
(2)上游植树造林,加强水土保持;中游利用洼地修筑蓄洪分洪工程;下游开挖、拓宽入江、人海河道泄洪(若从疏通河道、加固堤坝、修建泄洪区等方面回答也可);在各大支流修建水库,拦蓄洪水;加强预报、监测,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
本题考查河流的开发利用及防治洪水的措施。第(1)题,结合淮河流域气候特征、河流水文特征及生态状况分析。第(2)题,针对上、中、下游存在的问题及相关水文特征等方面分析防治措施。
分析图,完成下列问题。
(1)分析修建水库后,大坝上、下游河流水文特征可能发生了哪些变化?
(2)指出M处可能出现什么地貌类型?分析大坝附近上、下游河床剖面上升和下降的原因。
正确答案
(1)大坝上游:受水库影响,河流水位明显上升,河流流速较修筑前慢
下游:受水库的调节作用,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较修筑前平缓
(2)M处:三角洲平原
①由于受水库蓄水的影响,河流流速减慢,泥沙淤积,上游河床上升;②受水库季节性放水的影响,下游河床受到流水侵蚀作用(下切),河床下降
略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描述图示地区年降水量分布状况。
(2)描述图中城市分布的特点。
(3)简述导致塔里木河流域荒漠化发展的人为原因。
正确答案
(1)自天山山脉向其南北两侧递减。
(2)分布特点:城市多分布在河流沿岸(绿洲)和铁路沿线。
(3)水资源利用不当,过度樵采、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
略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