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军的滔天罪行(南京大屠杀、潘家峪大扫荡、七一三部队对中国人的杀害)
  • 共1092题
  • 日军的滔天罪行(南京大屠杀、潘家峪大扫荡、七一三部队对中国人的杀害)
  • 共1092题

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3分)阅读材料:

“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这种工作过去还做得很不够。这不仅是当前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还有外国的古代文化,例如各资本主义国家启蒙时代的文化,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请结合所说知识回答:

(1)19世纪后半期,我国引进和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的主要方式有哪些?(4分)

(2)简述近代前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并指出这一历程中是如何处理中西文化关系的?(9分)

正确答案

(1)翻译外国书籍;引进设备(人才),创办企业;派遣留学生,创办新式学堂;创建近代海军等。(4分,每点2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器物;主张“中体西用”。(3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维新运动;学习西方社会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借助传统文化宣传维新思想。(3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文化,提倡民主、科学;彻底否定传统文化。(3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本题围绕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命题,考查这个过程中的方式和方法。题目比较简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就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中国共产党代表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处处以人民利益为重,以中华民族利益为重。

请回答:

(1)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为了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放弃阶级利益,改变自己的斗争方向的?

(2)抗日战争时期,在处理国共关系上,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把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以斗争求团结”的?

(3)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初期,中国共产党是怎样体现自己高风亮节,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的?

(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了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使台湾早日返回祖国怀抱,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采取了哪些重要措施?

正确答案

(1)“九一八”事变后,由于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中国共产党发表了“八一宣言”,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

针,并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2)对国民党制造的反共摩擦和反共高潮,中国共产党一方面提出三大口号,继续维持国共合作,共同抗日;另一方面坚决回击国民党的反共高潮。

(3)重庆谈判期间,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国内和平。作出了巨大让步,签订了《双十协定》,随后又联合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使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许多有利于人民的决议。

(4)提出“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方针;停止对金门的炮击;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海峡两岸的缓和与交流;提出爱国统一战线的方针。

回答本题首先要从总体上把握好四个阶段的特征,第(1)问要注意九一八事变以后,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但要明确一点,当时中共并未成功地解决这一主要矛盾;第(2)问要注意中共求团结的方式和第一次国共统一战线相比有显著不同,“以斗争求团结”是最大特点,回答时要应用教材上的相关史实;第(3)问要抓住共产党“真和平”和国民党“真内战”两条线索进行对比,然后把重庆谈判后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列出

来,说明共产党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第(4)问要弄清时间概念,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祖国统一的方针表现为“一国两制”的鲜明特色。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进入中国现代史以来,中国共产党倡导和建立了四次统一战线,概述建立四次统一战线的历史背景和历史作用。

正确答案

(1)革命统一战线:背景: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下,共产党寻求同盟者;作用:促进国民大革命的发展。

(2)抗日统一战线:背景:日本大举侵略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作用:全民族抗战,最终打败日本侵略者。

(3)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背景:全国内战爆发,国民党实行独裁统治。作用:加速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巩固人民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实现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促进多党合作、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4)爱国统一战线: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统一战线政策得到落实。作用:为统一祖国、发展经济、稳定政治发挥重要作用。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及概括能力。关于四次统一战线的背景和影响,如果是泛泛地叙述,将有几千言。因此,解答本题要求学生有很高的概括能力。要力争做到简明扼要,言简意赅。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如果排日行动再发展下去,也许不得不采取军事行动。”“采取军事行动时需要哪些兵力,与关东军协商后由参谋部本部作战部提出计划。”

——引自1931年7月《日本陆军省解决满洲问题方案大纲》

材料2 “当时,守卫南满铁路沿线的日军兵力,总计不过一万零四百人,而在其周围有二十二万中国军队。情况突然紧急起来,同时,居住该地的一百万帝国居民也陷于严重的恐慌和不安之中,我军关心这种情况,认为有必要先发制人,以铲除危险的根源。为了这个目的,迅速开始行动,排除抵抗,解除驻在附近的中国军队的武装。”

——引自1931年9月24日《日本政府关于满洲事变的第一次声明》

材料3 “九月十八日事件之发生,我方不外毅然出于正当防卫之行动。”

——引自1932年8月25日《日本外相田康关于满洲问题的演说》

回答:

(1)你认为这三则材料的内容哪是真实的?哪是虚假的?为什么?

(2)关于“九·一八”事变的发生,材料2和材料3有什么自相矛盾的地方?

(3)依据材料1和材料2的内容,驳斥材料3的日本“出于正当防卫”的观点。

正确答案

(1)材料1是真实的,因为它是“九·一八”事变前日本政府制订的“方案大纲”。材料2、3的内容是虚假的,它是“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政府站在侵略者立场上为自己的侵略罪行进行辩护的材料。

(2)材料2说日本“先发制人,以铲除危险的根源,”材料3则说日本“出于正当防卫”。

(3)材料1说明“九·一八”事变前日本政府制订好了发动“军事行动”的“方案”和“计划”;材料2说明当时中国军队并未先进攻日军,是日军“先发制人”,“解除驻在附近的中国军队的武器”;所以以材料3中说的“九·一八”事变的发生是日本“出于正当防卫之行动”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辨析历史材料和观点,评价历史现象与本质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根据特定历史条件进行具体分析,如“方案大纲”“先发制人”“正当防卫”等说法,反映了日本侵略者蓄谋已久、编造借口、侵略有理的伎俩和心态。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四幅图分别与中国共产党的哪次会议有关?

(2) 依次指出四幅图所反映的党的重要会议对中国革命和建设所作出的主要贡献。

(3) 用一句话概括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

正确答案

(1)四幅图分别是中共“二大”、“七大”、“八大”、十一届三中全会。

(2)中共“二大”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作了重要准备。中共“八大”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规定了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的总任务;提出了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3)中共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摄取信息解读问题的能力,首先明确四幅图片所反映的中共四次会议,第2、3 问便迎刃而解

下一知识点 : 中国远征军的滇缅作战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日军的滔天罪行(南京大屠杀、潘家峪大扫荡、七一三部队对中国人的杀害)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