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 共229题
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明史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先哲曾留下若干睿智的言论。下列人物组合与表中引文顺序完全吻合的是
甲:“亲吾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要“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
乙:“工、商皆民生之本”。“天下为主,君为客”。
丙:“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丁:“报天下者,匹夫之责,与有责焉”。
[ ]
正确答案
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结果,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
材料一 “(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革命非天雄大黄之猛剂,而实补泻兼备之良药矣。”
——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黄宗羲和章炳麟思想的异同,并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他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如果遇有任何形式的政府损害这些目的,人民就有权利改变或废除它……”
——1776年《独立宣言》
“第一条: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第二条:这些权 利就是自由、平等、安全和反抗压迫。……第六条:全国公民都有权亲自或经由其代表参与法律的制定。法律对于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第十七条: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力。”
——1789年《人权宣言》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体现出的民主精神,并分析他们与启蒙思想之间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共同点:都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差异:前者主张对君权进行限制,后者主张以革命手段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原因:明末清初:政治上封建专制制度空前强化;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思想上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清末: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发展壮大;西方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
(2)天赋人权与自由平等,主权在民,人民革命权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启蒙思想。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思想指导与实践)。继承了启蒙思想精神(或者启蒙思想为宣言的制定奠定了理论基础),将它们以法律形式肯定下来,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考(雍正)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未旁假。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能生死人者,盖与其权移于下,而作威作福,肆行无忌,何若操之自上,而当宽而宽,当严而严,此朕所恪守前规,不敢稍懈者。
——《乾隆实录》
材料二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
——《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三 尚忆戊戌之岁,清朝方锐意变法,而廷臣之向背不同。某侍御,主于变法者也,疏论礼部尚书许应揆腹诽新政。上令(许)自陈,以为无罪,而某侍御遂为舆论所不直。夫其人躬言变法,而不知其所谓变者,将由法度之君主而为无法之专制乎?……呜呼!
——严复《法意》
材料四 中国以四五千年的君主国体,一旦改为民主,在世界新趋势虽顺,在世界旧观念则逆。况以一二人为之,则因逆而更难。而孙中山不畏难,不怕苦,不耻屡仆屡起,集合同志,谋举革命,千回百折,备尝艰辛。……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更变,迥然不同。
——张謇《追悼孙中山的演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权从未旁假”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括材料二中作者的核心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这一思想产生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严复对什么现象发出悲叹?结合材料一、二,说明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据材料四,指出孙中山先生“备尝艰辛”还要坚持革命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走向民主的过程中有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理由:雍正皇帝设置了军机处;从此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
(2)观点:君主制度导致社会动乱、矛盾激化(或反对君主专制)。产生原因:政治上,君主专制的强化;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商品经济的发展;思想上,儒学的新发展(或理学、心学走向极端)。
(3)现象:维新变法中改革派压制不同政见。根源:专制主义根深蒂固;国人对言论自由缺乏深刻认识。
(4)原因:推翻专制,实现民主,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孙中山先生是坚定的民主主义革命家。
(5)特点:艰巨性;曲折性(复杂性)。
明清时期我国出现了带有民主色彩的进步思想家,其产生的根本条件是
[ ]
正确答案
商鞅主张“重农抑商”,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从他们所处的历史时代看,两人的主张
[ ]
正确答案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