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16~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西方的七百年文化启蒙运动是在一个逐渐形成、形成后不断更新最终得到强大的文化大环境中展开的……到十七八世纪,文化大环境又进行了一次更新。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率先为构筑一个新的理性主义文化大环境开辟了道路。到18世纪则出现了西方“三大革命合力并举”的形势,这一切终于催化着酝酿已久的理性主义文化大环境蒸蒸而生。

——王贤仙《近代中西文化启蒙之浅析》

材料三 17~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提供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 (1)请列出中国明清时期“早期启蒙思想家们”的代表人物。他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文化大环境又进行了一次更新”指什么事件,概述其兴起的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启蒙运动的思想武器是什么,请列举三位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并概括其主要学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你得到什么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代表人物: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原因:小农经济(或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发展缓慢;儒家正统思想的束缚。

(2)事件:启蒙运动。背景:①在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下,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了很多成就,教会的很多说教不攻自破;②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的愿望日益强烈。

(3)思想武器:理性主义。伏尔泰:反对君主专制、抨击天主教会、倡导君主立宪制。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卢梭:“社会契约”论与“人民主权”说。

(4)中国在思想文化领域已落后于西方。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乃惟成汤,克以尔多方,代夏作民主。”  

——《尚书》

材料二 关于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的材料

材料三 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长官中书令二人;门下省掌封驳审议,长官侍中二人;中书门下通过的诏牧,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执行,尚书省长官尚书令一人,副长官左右仆射各一人。 

——《中华通史》

材料四 “民主”作为现代文明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原则,是从西方输入的。西方民主的特点是强调自由平等,三权分立,多党竞选、权力制衡等等。自洋务运动失败后,中国出现了开设议院的各种方案和对民权、自由观念的宣传,如康有为以“几何原理”的形式肯定人人生而平等,严复提出西方因为“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而强盛,中国民主启蒙由此发端。 

——《世界文明史》

(1)指出材料一中“民主”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归纳雅典民主制度存在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和近代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体制有何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概括清末民主启蒙思想产生的背景和思想核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民主”指君主,最高统治者。

(2)民主范围狭窄;表决方式简单;公民权力滥用。

(3)同:分工明确;相互制衡。异:唐朝的三省最终受制于皇权,体现了君主专制统治的特点;西方的三权分立是于宪法,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特点。

(4)背景: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洋务运动的失败;甲午战争的结果。核心:民权、自由。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l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⑴中国明清时期早期的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l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拿出了 “ 资产阶级国家蓝图”。其经济根源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西方的七百年文化启蒙运动是在一个逐渐形成、形成后又不断更新最终得到强化的文化大环境中展开的。……到 17、18世纪,文化大环境又进行了一次更新。 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率先为构筑一个新的理性主义文化大环境开辟了道路。到18世纪则出现了西方“三大革命合力并举”的形势,这一切终于催化着酝酿已久的理性主义文化大环境蒸蒸而生。             

——王贤仙《近代中西文化启蒙之浅析》  

⑵材料二中18世纪西方出现“三大革命”,分别是指当时欧洲政治、经济、思想领域的重大事件,试简要说明它们是怎样催化“理性主义文化大环境蒸蒸而生”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西方民主思潮)诞生之后,……对世界各国都造成了深刻地冲击。对中国冲击的结果是儒家文化逐渐失去了统治地位。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 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                                          

——知原《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

⑶材料三中“将这棵大树砍断”的含义是什么? 20世纪初,西方民主思潮的传播对中国的冲击是如何使“儒家文化逐渐失去了统治地位”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⑴经济根源是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不同。中国明清时期,资本主义才刚刚萌芽;而18世纪西欧资本主义已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展。     

⑵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沉重打击了封建势力,为理性主义文化的蒸蒸而生提供了政治条件。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得到空前的发展,极大地提升了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为理性主义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启蒙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击着欧洲的封建统治,启蒙思想成为人们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是理性主义文化发展的直接表现。

⑶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如诉讼当事人富有者,则担保其按时出庭的保证人,应为具有同等财力的人;如为贫民,则任何人都可充任…… 审理之日,如遏承审员、仲裁员或诉讼当事人患重病,或者审判涉及外国人……则应延期审讯…… 在第三次牵债务人至广场后,如仍无人代为清偿或保证,债权人得将债务人卖于台伯河外的外国或杀死之。如债务人有数人时,得分割债务人的肢体进行分配,纵未按债额比例切块,亦不以为罪…… 毁伤他人肢体而不能和解的,他人亦得依同态复仇而“毁伤其肢体”……

——《十二铜表法》

材料二 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

——《韩非子·八经》

法不阿贵,绳不绕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韩非子·有度》

材料三 后之人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有也·思忠于未然以为之法。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法》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分析《十二铜表法》的局限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韩非子的法学思想有哪些可取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历史背景,简要分析三则材料所反映的法治思想的立足点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保留了野蛮的习惯法内容(或答原始落后性)维护债务奴隶主利益。

(2)体现了以法治国的重要性与严格执法的思想。

(3)①罗马法是为了调和贵族与平民的矛盾,稳定社会秩序;②韩非子是为了结束纷争无序状态,以建立专制的中央集权;③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是为了限制君权,反对君主专制,实行“天下为主君为客”。

下一知识点 : 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4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