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力学第一定律
- 共1851题
一定质量的非理想气体体积膨胀对外做了4×103J的功,同时又从外界吸收了2.4×103J的热量,则在该过程中,气体内能的变化量为______J,气体的分子势能_____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正确答案
解析
解:由题可知:W=-4×103J,Q=2.4×103J,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得:
△Q=W+Q=-1.6×103J,即内能减少了1.6×103
体积膨胀,分子距离较大,分子力表现为引力,分子势能随着气体体积的增大而增大.
故答案为:1.6×103,增加
如图所示,导热的汽缸固定在水平地面上,用活塞把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封闭在汽缸中(状态①),汽缸的内壁光滑.现用水平外力F作用于活塞杆,使活塞缓慢地向右移动一段距离(状态②),在此过程中,如果环境保持恒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温度不变,气体的内能不变.体积增大,对外做功,要吸收热量,符合热力学第一定律,故A错误.
B、封闭气体等温膨胀过程,温度是分子热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故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不变,故B正确.
C、温度不变,体积增大,由PV=c,知压强P减小,以活塞为研究对象,根据平衡条件:P0S=PS+F,得:F=P0S-PS,压强P减小,则F增大,故C正确.
D、理想气体的内能只与温度有关,温度不变,则内能不变,故D错误.
故选:BC.
如图所示,质量不计的活塞把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封闭在上端开口的直立圆筒形气缸中,活塞上堆放细沙,活塞处于静止状态.现在对气体缓慢加热,同时不断去走细沙,使活塞缓慢上升,直到细沙全部取走,则在此过程中(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因为逐渐取走细沙,直到细沙全部取走,根据活塞的受力平衡,所以可以判断气缸内的气体压强一定减小,故A错误.
B、C、D:对气体缓慢加热,气缸内的气体一定吸收热量,据热力学第一定律:△U=W+Q,Q为正数,因体积增大,气体对外做功,W为负数,所以:△U可能为零,温度可能不变.故B正确,C、D错误.
故选B.
(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一般是______m.能说明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的实验事实有______(举一例即可).在两分子间的距离由r0(此时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相互平衡,分子作用力为零)逐渐增大的过程中,分子力的变化情况是______(填“逐渐增大”、“逐渐减小”、“先增大后减小”、“先减小后增大”).
(2)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在保持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增大气体体积,气体压强将如何变化?请你从分子动理论的观点加以解释.如果在此过程中气体对外界做了900J的功,则此过程中气体是放出热量还是吸收热量?放出或吸收多少热量?(简要说明理由)
正确答案
解析
解:(1)分子直径数量级一般是10-10m,布朗运动说明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当分子间距大于平衡位置时,若间距增大,则分子引力与斥力都在减小,但斥力减小得快,所以体现为引力,则引力越来越大,随着间距增大一定值时,引力与斥力都变小,所以分子力也变小,故分子力先增大后减小.
(2)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在保持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增大气体体积,气体压强减小;一定质量的气体,温度不变时,分子的平均动能一定,气体体积增大,分子的密集程度减小,所以气体压强减小.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温度不变时,内能不变,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当气体对外做功时,气体一定吸收热量,吸收的热量等于气体外做的功量即900J.
故答案为:10-10m,布朗运动,先增大后减小
气体压强减小,吸热900J
如图所示,绝热隔板K把绝热汽缸分隔成两部分,K与汽缸的接触是光滑的,隔板K用销钉固定,两部分中分别盛有相同质量、相同温度的同种理想气体a、b,a的体积大于b的体积.现拔去销钉(不漏气),当a、b各自达到新平衡时(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B、由于是相同质量的同种气体,可以看作同一种气体的两种状态,由于温度相等,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得到P1V1=P2V2,a的体积大于b的体积,故P1<P2,故拔去销钉后活塞左移;左侧气体被压缩,右侧气体对外做功,气体都是绝热的,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左侧气体温度升高,右侧气体温度降低;最终是平衡的,由于左侧气体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较大,故分子数密度较低,即左侧气体的体积较大;故A正确,B错误;
C、由于是相同质量的同种气体,可以看作同一种气体的两种状态;由于温度相等,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得到P1V1=P2V2,由于V1>V2,因而P1<P2,因而拔去销钉后,隔板达到平衡前会向左运动,气体b对隔板做正功,内能减少,温度降低,而隔板对气体a做正功,气体a内能增加,温度升高,由于开始时ab气体温度相等,因而重新平衡时a的温度比b的温度高;重新平衡后两部分的压强相等,温度不相等,所以在相同时间内两边与隔板碰撞的分子数不相同. 故C错误,D正确;
故选:AD.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