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 共75155题
元素A、B是周期表中处在同一主族,相邻周期的两种元素,A的原子序数为m,A、B所在周期包含的元素种类分别为x、y。
(1)如果A和B同在ⅡA,当B在A的上一周期时,B的原子序数为___________;当B在A的下一周期时,B的原子序数为___________;
(2)如果A和B同在ⅥA,当B在A的上一周期时,B的原子序数为___________;当B在A的下一周期时,B的原子序数为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m-y; m+x; m-x; m+y
试题分析:(1)如果A和B同在ⅡA,当B在A的上一周期时,B的原子序数为m-y;当B在A的下一周期时,B的原子序数为m+x。
(2)如果A和B同在ⅥA,当B在A的上一周期时,B的原子序数为m-x;当B在A的下一周期时,B的原子序数为m+y。
点评:考查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属于基础题。解题的关键在于掌握周期表中,相邻周期的元素个数差。
(12分)A、B、C、D、E、F是六种短周期主族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中C、F分别是同一主族元素,A、F两种元素的原子核中质子数之和比C、D两种元素原子核中质子数之和少2,F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0.75倍。又知B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数的2倍,E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等于其电子层数。请回答:根据元素的结构和有关性质可知,A、B、C、D、E、F分别是H、C、O、Na、Al、S。
(1)F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为 ,B的最高价氧化物电子式为 ,E元素的价层电子排布式为 。
(2)用B元素的单质与E元素的单质可以制成电极浸入由A、C、D三种元素组成化合物的溶液中构成电池,则电池负极反应式为 。
(3)科学研究证明:化学反应热只与始终态有关,与过程无关。单质B的燃烧热为a kJ/mol。由B、C二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BC 14g完全燃烧放出热量b kJ,写出单质B和单质C反应生成BC的热化学方程式 ;
(4)1 mol由E、F二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跟由A、C、D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反应生成两种盐和水,完全反应后消耗后者的物质的量为 。
正确答案
(1)第三周期第ⅥA族 3s23p1
(2)2A+8OH--6e-=2AlO2-+4H2O
(3)C(s)+1/2O2(g)=CO(g) H=-(a-2b)kJ/mol (4)8mol
根据元素的结构和有关性质可知,A、B、C、D、E、F分别是H、C、O、Na、Al、S。
(1)S位于第三周期第ⅥA族;CO2中含有极性键,电子式为;根据构造原理可知,Al元素的价层电子排布式为 3s23p1。
(2)铝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所以负极是铝,方程式为2A+8OH--6e-=2AlO2-+4H2O。
(3)碳的燃烧热为a kJ/mol,则①C(s)+O2(g)=CO2(g) H=-akJ/mol;14gCO完全燃烧放出热量b kJ,所以有②CO(g)+1/2O2(g)=CO2(g) H=-2bkJ/mol。则根据盖斯定律可知①-②即得到C(s)+1/2O2(g)=CO(g) H=-(a-2b)kJ/mol。
(4)Al2S3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反应式为Al2S3+8NaOH=2NaAlO2+3Na2S+4H2O,所以消耗氢氧化钠是8mol。
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①、③两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有两种化学式:____ , ____。
(2)写出①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电子式和结构式____ ,____ 。
(3)这些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对应水化物中________酸性最强;________碱性最强。
正确答案
(1)CO CO2
(2) O=C=O (3)HClO4 NaOH
试题分析:(1)根据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常见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物质判断,①为碳元素,③为氧元素,两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有两种化学式:CO,CO2。(2)①为碳元素,最高价氧化物为二氧化碳,电子式见答案,结构式为O=C=O;(3)根据元素周期律判断,⑤钠元素的金属性最强,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的碱性最强;⑪氯元素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的酸性最强;答案为HClO4 NaOH。
【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15分) 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也是化学物质的认识和发现的历程,其中铁、硝酸钾、青霉素、氨、乙醇、二氧化碳、聚乙烯、二氧化硅等17种“分子”改变过人类的世界。
(1)铁原子在基态时,价电子(外围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硝酸钾中NO的空间构型为________,写出与NO
互为等电子体的一种非极性分子化学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氨基青霉烷酸的结构如图所示,其中采用sp3杂化的原子有_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正确的有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乙醇分子间可形成氢键,导致其沸点比氯乙烷高
b.钨的配合物离子[W(CO)5OH]-能催化固定CO2,该配离子中钨显-1价
c.聚乙烯(┌└CH2CH2┐ ┘n)分子中有5n个σ键
d.由下表中数据可确定在反应Si(s)+O2(g)===SiO2(s)中,每生成60 g SiO2放出的能量为(2c-a-b) kJ
(5)铁和氨气在640 ℃可发生置换反应,产物之一的晶胞结构如图所示,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两个最近的Fe原子间的距离为s cm,则该晶体的密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g·mol-1。
正确答案
(1)3d64s2 (2)平面正三角形 SO3 (BF3、BBr3等)
(3)C、N、O、S
(4)a
(5)8Fe+2NH32Fe4N+3H2,
试题分析:(2)NO为平面正三角形结构,中心原子为sp2杂化,利用增减电子的方法,确定等电子体。
(3)形成的化学键都是σ键的中心原子均采用sp3杂化。
(5)晶胞中铁原子数:8×+6×
=4,氮原子数为1,故产物的化学式为Fe4N。
两个最近的Fe原子间的距离为s cm(是面上对角线的一半),晶胞棱长为s cm,密度为
=
g·cm-3=
g·cm-3。
下表列出了A~R十种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R单质分子的电子式________。
(2)A、C、D三种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中碱性最强的是________(填化学式)。
(3)A、B、C三种元素的阳离子按离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为________(用元素的离子符号表示)。
(4)写出A的单质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X元素是A~R十种元素中的一种,X的原子核里有14个中子,2.7 g X在氧气里燃烧时,质量增加2.4 g。X的氢氧化物既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也能与盐酸反应。X的元素符号是________,它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________周期第________族。
正确答案
(1)N⋮⋮N
(2)NaOH
(3)K+>Na+>Mg2+
(4)2Na+2H2O=2NaOH+H2↑
(5)Al 三 ⅢA
根据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知各元素依次为A:Na,B:K,C:Mg,D:Al,E:C(碳),F:O,G:Cl,H:Si,I:S,R:N。根据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推测A、C、D三种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碱性强弱以及A、B、C三种元素的阳离子半径的大小顺序等。根据X的氢氧化物显两性可初步推断X为Al元素,其原子核内有14个中子,Al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7,代入相关数据可进一步证明X为Al元素。
下表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其中编号代表对应的元素。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元素⑦的基态原子外围电子排布式 ,元素⑧位于 区。
⑤元素原子的价层电子的轨道表示式为 ,
(2)若元素①③⑤形成的某化合物显酸性,经测定这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6:16,该化合物对氢气的相对密度为23,则其中所有杂化原子的杂化方式分别为 和 。
(3)元素③④⑤⑥的第一电离能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用元素符号表示)。请写出由④和⑤两种元素形成的与N3ˉ互为等电子体的分子的化学式 ,
(写出一种即可)其VSEPR构型为 。
正确答案
(1)1s22s22p63s23p63d54s1(1分) ds (1分)
(2)sp2 sp3 (3)F > N> O>C;N2O,直线形
试题分析:由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知,①为H,②为Be,③为C,④为N,⑤为O,⑥为F,⑦为Cr,⑧为Cu,
(1)Cr的原子序数为24,则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54s1,Cu的价电子排布为3d104s1,则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的ds区,
(2)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6:16,原子个数比为=2:1:2,化合物对氢气的相对密度为23,相对分子质量为23×2=46,即为HCOOH,C原子采取sp2杂化方式, O原子采取sp3杂化方式,故答案为:sp2、sp3;
(3)因非金属性F>N,则第一电离能F>N,N-3的原子数为3,价电子数为3×5+1=16,而NO2+的原子数为3,价电子数为5+6×2-1=16,CO2的原子数为3,价电子数为4+6×2=16,则它们互为等电子体,结构相似来分析,已知二氧化碳为直线型,则N-3为直线型,故答案为:F;N;NO2+;直线型;
A、B、C、D、E、F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六种常见元素。E的单质在C2中燃烧
的产物可使品红溶液褪色。F和C元素形成的化合物F3C4具有磁性。A的单质在C2中燃烧
可生成AC和AC2两种气体。D的单质是一种金属,该金属在AC2中剧烈燃烧生成黑、白两
种固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B的单质分子的电子式为 ;F3C4的化学式为 ;
F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_________。
⑵写出D在AC2剧烈燃烧生成黑白两种固体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⑶A、B、C形成的10电子氢化物中,A、B的氢化物沸点较低的是(写化学式)____________;
B、C的氢化物分子结合H+能力较强的是(写化学式)______________,用一个离子
方程式加以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EC2气体通人BaCl2和HNO3的混合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和无色气体BC,有关反应的离
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可知BC2和EC2还
原性较强的是(写化学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0分,(4)题2分,其余每空1分)(1);Fe3O4 ;第四周期第ⅤⅢ族
(2)2Mg + CO2 2MgO + C (3)CH4 ;NH3 ;NH3 + H3+O = NH4+ + H2O
(4) 3SO2 + 2NO3-+ 2H2O = 3SO42-+ 2NO↑ + 4H+ (2分) ;SO2
试题分析:E的单质在C2中燃烧的产物可使品红溶液褪色,则该化合物是SO2,所以E是S,C是O。F和C元素形成的化合物F3C4具有磁性,所以F是铁。A的单质在C2中燃烧可生成AC和AC2两种气体,则A是碳元素,所以B是氮元素。D的单质是一种金属,该金属在AC2中剧烈燃烧生成黑、白两种固体,所以D是镁。
⑴B的单质分子的电子式为;F3C4的化学式为Fe3O4 ;铁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四周期第ⅤⅢ族。
⑵镁在CO2中剧烈燃烧生成黑白两种固体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Mg + CO2 2MgO + C。⑶A、B、C形成的10电子氢化物中,由于氨气分子间存在氢键,所以A、B的氢化物沸点较低的是CH4;氨气是碱性气体,所以B、C的氢化物分子结合H+能力较强的是NH3,有关反应的方程式是NH3 + H3+O = NH4+ + H2O。
⑷SO2具有还原性,学生具有氧化性,所以EC2气体通人BaCl2和HNO3的混合溶液中发生反应的的离方程式为3SO2 + 2NO3-+ 2H2O=3SO42-+ 2NO↑ + 4H+。由于还原剂的还原性强于还原产物的,所以根据方程式可知BC2和EC2还原性较强的是SO2。
点评:该题是中等难度的试题,也是高考中的常见题型。试题基础性强,难易适中,侧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基础知识的巩固。该题主要是以“周期表中元素的推断”为载体,考查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熟悉程度及其对表中各元素性质和相应原子结构的周期性递变规律的认识和掌握程度。考查了学生对物质结构与性质关系以及运用元素周期律解决具体化学问题的能力。
(6分)有四种元素A、B、C、D,其中B2-离子与C+离子核外都有二个电子层,B原子的质子数与C原子的质子数之和比D原子的质子数多2,A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后变成一个质子,试回答:(1)A、B、C、D的元素名称分别为 、 、 、 。
(2)B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C+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
正确答案
(1)元素名称:氢 氧 钠 氯 。
(2)
试题分析:B2-离子与C+离子核外都有二个电子层,所以B为O、C为Na,B原子的质子数与C原子的质子数之和比D原子的质子数多2推得D为Cl,A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后变成一个质子,A为H。
(1)A、B、C、D四种元素名称分别为氢、氧、钠、氯。
(2)O原子结构示意图为:;Na+结构示意图为
。
点评:熟记1~18号元素。
(1)
(2)
(3)
(4)C与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正确答案
(12分)(1)
(2)NaOH, HClO4
(3)
(4)Mg(OH)2+2H+=Mg2++2H2O
NaOHHClO4
。
[物质结构与性质]
含有NaOH的Cu(OH)2悬浊液可用于检验醛基,也可用于和葡萄糖反应制备纳米Cu2O。
(1)Cu+基态核外电子排布式为
(2)与OH-互为等电子体的一种分子为 (填化学式)。
(3)醛基中碳原子的轨道杂化类型是 ;1mol乙醛分子中含有ó的键的数目为 。
(4)含有NaOH的Cu(OH)2悬浊液与乙醛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5)Cu2O在稀硫酸中生成Cu和CuSO4。铜晶胞结构如图所示,铜晶体中每个铜原子周围距离最近的铜原子数目为 。
正确答案
(1)[Ar]3d10
(2) HF
(3) sp2 6mol
(4) CH3CHO+NaOH+2Cu(OH)2△H3COONa+Cu2O↓+3H2O
(5) 12
试题分析:(2)等电子体为原子数相同,价电子数相同;(3)醛基中碳原子有碳氧双键,为sp2杂化;根据结构得出共含有6molσ键;(5)铜晶体中每个铜原子周围距离最近的铜原子为一个平面上对角线上的原子,每个平面4个,有3各面共12个。
(14分)短周期元素Q、R、T、W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所示,其中T所
处的周期序数与主族序数相等,请回答下列问题:
(1)T元素的离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___。
(2)元素的非金属性(原子得电子的能力):Q ________W(填“强于”或“弱于”)。
(3)W的单质与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浓溶液共热能发生反应,生成两种物质,其中一种是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原子序数比R多1的元素的一种氢化物能分解为它的另一种氢化物,此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反应物的电子式为 。离子半径T3+__________R3-(填“>”、“<”、“=”)
(5)R有多种氧化物,其中甲的相对分子质量最小。在一定条件下,2 L的甲气体与0.5 L的氧气相混合,若该混合气体被足量的NaOH溶液完全吸收后没有气体残留,所生成的R的含氧酸盐只有一种,则该含氧酸盐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 (2)弱于 (3)S+2H2SO4(浓)
3SO2↑+2H2O
(4)2H2O22H2O+O2↑
< (5)NaNO2
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知,T是第三周期,所以T是Al。则Q是C,R是N,W是S。
(1)铝离子只与2个电子层,离子结构示意图为。
(2)硫酸的酸性强于碳酸的,所以碳的非金属性弱于硫的非金属性。
(3)浓硫酸具有氧化性,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和单质硫反应生成SO2和水,方程式为S+2H2SO4(浓)3SO2↑+2H2O。
(4)原子序数比R多1的元素是氧元素,对应的氢化物是双氧水和水。双氧水不稳定,分解生成氧气和水,方程式为2H2O22H2O+O2↑ 。双氧水是含有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共价化合物,电子式为
。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微粒,其微粒半径随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减小,所以离子半径T3+<R3-。
(5)氮元素的氧化物中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是NO,在反应中体积之比是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所以根据电子得失守恒可知,NO中氮原子失去,所以其氧化产物的价态是+(2+1)=+3价,即含氧酸盐是亚硝酸钠。
(14分)(1) 把除去氧化膜的铁丝投入到盛有稀硫酸的试管中,产生氢气 的速率变化情况如图所示图中t1~t2速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t2~t3速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2)甲、乙、丙、丁是四种短周期元素,乙原子中K层与M层电子数相等;甲原子的核 外电子数比乙原子核外电子数少1;丙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2倍;丁原子核电荷数比丙原子核电荷数多2。请回答:
①甲的单质与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②乙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为 ;③丙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电子式为 ;④甲与丁两种元素可组成的具有强氧化性的物质是 。(填化学式)
(3)某元素R,它的最高价含氧酸的阴离子是RO4ˉ,则其气态氢化物的化学式是 。
正确答案
(1) 铁与硫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溶液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放热反应1分;温度升高1分)
硫酸酸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慢。(浓度减小给2分)
(2)2Na+2H2O==2Na++2OH-+H2↑ ;第三周期第ⅡA族 ;;Na2O2
(3)HR
试题分析:(1)把除去氧化膜的铁丝投入到盛有稀硫酸的试管中,产生氢气的速率变化情况如右图所示图中t1~t2速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铁与硫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放出热量是溶液的温度升高,升高温度,化学反应速率加快;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变稀,这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物质的浓度。由于t2~t3时主要是物质浓度的影响,所以化学反应速率减慢。(2)根据题意可知甲是Na;乙是Mg;丙是C;丁是O。①甲的单质与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Na+2H2O==2Na++2OH-+H2↑;②乙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为第三周期第ⅡA族;③丙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电子式为;④甲与丁两种元素可组成的具有强氧化性的物质的化学式是Na2O2。(3)某元素R,它的最高价含氧酸的阴离子是RO4ˉ,则其最高化合价是+7价,由于同一种元素的最高化合价与最低化合价绝对值的和为8,在其氢化物中为最低化合价,所以为-1价,则其气态氢化物的化学式是HR。
有五种原子序数在36以内的元素A、B、C、D、E,它们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等于其电子层数,A、B、C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之和是6,C原子的电子数为A和B两元素原子电子总数的两倍;D和C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前者强于后者;E可和C形成原子个数比为1:1和1:2的两种化合物,其中一种物质是工业合成硫酸的常见原料,这两种化合物的摩尔质量相差32。试回答下列问题:
(1)E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基态B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式 。
(2)写出CD2的电子式 ,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VSEPR)理论推测,CD2分子的空间构型为 ,该分子是 分子(填“极性”或“非极性”)。
(3)通常情况下,AB3为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沸点303.8K,熔点193K。AB3固态时的晶体类型为 ;其水溶液有弱酸性,它的电离方程式为 。
(4)下列性质可作为比较C、D两元素非金属性强弱依据的是 (填编号)。
①C、D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②C、D的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的酸性强弱
③C、D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强弱
④C、D的简单离子是否易被E3+氧化
⑤相同条件下,C、D的钠盐溶液的碱性强弱
正确答案
(1)第四周期 Ⅷ族;2S22P3;
(2); V型;极性分子;
(3)分子晶体;HN3 H++N3--;
(4)①③④
试题分析:
(1)A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等于其电子层数,又是原子序数最小的所以为氢元素,E可和C形成原子个数比为1:1和1:2的两种化合物,其中一种物质是工业合成硫酸的常见原料,而且两种化合物的摩尔质量相差32,可以推断其中一种为FeS2,另一种为FeS,则E为铁元素,C为硫元素,又根据A、B、C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之和是6,C原子的电子数为A和B两元素原子电子总数的两倍;推断出B为氮元素;
(2) SCl2分子中中心原子S的价层电子对数为4,孤电子对数为2,所以分子空间构型为V型;
分子不是中心对称分子,所以为极性分子;
(3)溶沸点低,分子间的作用力为范德华力,所以为分子晶体;
(4)元素非金属性强弱判断依据有: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则元素非金属性强
元素的气态氢化物越稳定性则元素非金属性强
简单阴离子还原性越强则元素非金属性越弱
所以选①③④
以色列科学家达尼埃尔·谢赫特曼因发现“准晶体”而独享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以及奖金。现在,准晶体已在很多应用领域“大展拳脚”,可用来制造不粘锅、发光二极管、热电转化设备等。
(1)铁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铝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
(2)工业炼铝用的原料是 (填Al2O3或AlCl3),不用另一种的原因是
;
(3)铜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生成铜绿,写出该反应方程式
;
(4)用电解法制Fe(OH)2沉淀,下列可做电解质溶液的是
正确答案
(1)第四周期Ⅷ族
(2)Al2O3 AlCl3是共价化合物,在熔融状态下不导电
(3)2Cu + CO2 + O2 + H2O = Cu2(OH)2CO3
(4)B C
试题分析:(1)Fe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四周期、第Ⅷ族;Al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是;
(2)工业炼铝用的原料是Al2O3不是AlCl3,因为AlCl3是共价化合物,在熔融状态下不导电
(3)铜绿的成分是Cu2(OH)2CO3,是Cu与空气中的氧气、水、二氧化碳反应的产物,化学方程式为
2Cu + CO2 + O2 + H2O = Cu2(OH)2CO3
(4)A、纯净水的离子浓度较小,不适宜做电解质溶液,错误;B、NaCl溶液作电解质溶液,阳极是Fe放电,阴极是H+放电,能生成Fe(OH)2沉淀,正确;C、氢氧化钠溶液作电解质溶液,阳极是Fe放电,阴极是氢离子放电,能生成Fe(OH)2沉淀,正确;D、氯化铜作电解质溶液,阳极是Fe放电,阴极是铜离子放电,溶液的OH-离子浓度不变,不能生成Fe(OH)2沉淀,错误,答案选BC。
(12分)【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
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A、B、C、D、E、F六种元素。其中A的基态原子有3个不同的能级,各能级中的电子数相等;C的基态原子2p能级上的未成对电子数与A原子的相同;D为它所在周期中原子半径最大的主族元素;E和C位于同一主族,F的原子序数为29。
(1)F原子基态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 。
(2)在A、B、C三种元素中,第一电离能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用元素符号回答)。
(3)元素B的简单气态氢化物的沸点远高于元素A的简单气态氢化物的沸点,其主要原因是 。
(4)由A、B、C形成的离子CAB-与AC2互为等电子体,则CAB-的结构式为 。
(5)在元素A与E所形成的常见化合物中,A原子轨道的杂化类型为 。
(6)由B、C、D三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晶体的晶胞如图所示,则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
正确答案
(共12分)
(1)[Ar]3d104s1(2分)
(2)N>O>C(2分)
(3)B的氢化物分子之间存在氢键(2分)
(4)[N=C=O]-(2分)
(5)sp(2分)
(6)NaNO2(2分)
试题分析: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A、B、C、D、E、F六种元素.其中A的基态原子有3个不同的能级,各能级中的电子数相等,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2,故A为碳元素;C的基态原子2p能级上的未成对电子数与A原子的相同,则C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4,故C为O元素,由原子序数可知B为N元素;F的原子序数为29,则F为Cu;E和C位于同一主族,则E为S元素;D为它所在周期中原子半径最大的主族元素,处于ⅠA族,原子序数大于O元素小于S元素,故D为Na。
(1)F原子核外电子数为29,基态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Ar]3d104s1。
(2)同周期随原子序数增大元素第一电离能呈增大趋势,但N元素2p能级容纳3个电子,处 于半满稳定状态,能量较低,第一电离能高于氧元素,故第一电离能N>O>C。
(3)NH3分子之间存在氢键,CH4分子间的作用是范德华力,氢键比范德华力更强,故其沸点高于CH4。
(4)OCN-与CO2互为等电子体,价电子总数相等,二者结构类似,则OCN-的结构式为[N=C=O]-
(5)元素C与S所形成的常见化合物为CS2,CS2的结构类似于CO2,S原子的杂化方式与CO2中C原子的杂化方式相同,为sp杂化。
(6)由晶胞结构可知,晶胞中存在NO2-结构微粒,位于顶点和体心,微粒数目=1+8×1/8=2,
Na+位于8条棱的中心,数目=8×1/4=2,故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NaNO2。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