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 共210题
开学初,小源到建设银行营业网点兑换了此前在网上预约的中国高铁纪念币。这枚纪念币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面额10元,每人限兑20枚,且需要提前预约。小源打算与班上同学分享自己的喜悦。他可以向大家这样介绍
①纪念币面额和实际购买力都是由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
②纪念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
③纪念币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
④纪念币不能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必须在规定时间地点使用
正确答案
解析
①错误,国家无权规定纪念币的实际购买力;④错误,纪念币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使用;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纪念币属于法定货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因其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故②③正确。
知识点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乾隆皇帝颁布上谕,宣称:“各处藩封到天朝进贡观光者,不特陪臣俱行三跪九叩之礼,即国王亲至,亦同此礼;今尔国王遣尔(指马戛尔尼)前来祝嘏(福),自应遵天朝法度,免失尔国王祝厘纳贡之诚。”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于1844年11月奏称:“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
——同上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外交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截至2008年底,中国与171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共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缔结了近20000项双边条约,参加了300多个多边条约,参加了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官兵11063人次。
——摘编自中国外交部编《中国外交》(2009年版)、2009年10月《世界知识画报》
(1)概括材料一、二、三所反映的不同时期中国外交的基本特点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朝贡”外交;屈辱外交;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中国曾长期在世界文明中居于领先地位,封建统治者养成了盲目自大心理;中国不断遭受列强侵略,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获得独立,民族自信心增强,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末作(工商业)文巧(华而不实)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舍本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管子?治国》
材料二 国家军事--行政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非生产人口的消费大大超过生产人口的消费;生活性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奢侈性消费大大超过正当性消费。四大比例失调,消费重心严重倾斜,说明这是一种在大一统集权统治体制下才可能产生的,具有强烈政治军事色彩的、畸形病态的社会消费结构。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三 中国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
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体现的经济主张及其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材料二反映的中国古代社会现象及其产生根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现象的消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三,概括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主张:重农抑商。理由:发展农业可以富国强兵;弃农经商会导致国家贫弱。
(2)现象:社会消费结构呈畸形病态。根源: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消极影响:造成生产资本短缺,不利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
(3)社会主流体制的制约;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官办商业强大;城市主要起政治功能的作用。
我国东部地区的发展对历史、现实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我国政治、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的状况和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南京条约》签订后,道光帝决定在十三行行商中就地筹措战争赔款。……各商行被迫摊派的款项总计达300万银元,令不少行商破产。条约规定,广州行商不得垄断贸易,最终为十三行的特权画上了句号。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具有150年历史的商馆毁于炮火,十三行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根据《帝国商行》整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十三行衰落的原因。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广州十三行对当时的中外贸易有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据时人(1864年)记载:“松(松江)、太(太仓)利在梭布,较稻田倍蓰(蓰:五倍)……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削减大半。”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松、太布市,削减大半”的主要原因及其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状况:数量增长;类型多样。(或出现集散型、生产型市镇) 原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以及大量农业、手工业产品投放市场。
(2)原因:清政府的压榨;贸易特权的丧失;战争的破坏。 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行使了维持中外商贸交流的使命;垄断对外贸易,严重限制了中外贸易的全面发展。
(3)主要原因: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的冲击。影响:农民、手工业者破产,封建自然经济(或小农经济)开始解体,中国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历史学家李洵认为:“明代江南地区的‘士大夫’是十六世纪以来中国历史上有特点的社会势力。他们凭借着江南地区发达的经济文化有利条件,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政治上的功名,然后扩展经济实力,引领当时的社会风潮,在江南社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士大夫家多以纺绩求利。其俗勤啬好殖,以故富庶。……如华亭相(徐阶)在位,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
——(明)于慎行《谷山笔麈》卷四
材料二 江南役重甲天下……祖父以役累中落。……启中举,尽免其役,家业复振。……(植蚕)与市为贾,骤富焉,市人多效之。
——《徐光启文集》卷十一
材料三 (松江)嘉、隆以来,豪门贵室,导奢导淫,博带儒冠,长奸长傲,日有奇闻迭出,岁多新事百端。……伦教荡然,纲常已矣。
——(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
材料四 前明吾乡(苏州)富家甚多,席费千钱而不为丰,长夜流酒而不知醉。……有邹望,亦有田三十万亩,僮仆三千人……而好讼致穷。
——(清)钱泳《登楼杂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江南士大夫致富的主要途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三、四,士大夫的活动引起了江南社会风气的哪些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学者认为,明代江南士大夫既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促进者,又是其阻碍者。请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学者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科举(免役);发展工商业。
(2)崇尚奢侈;逾越传统伦理(道德沦丧);好诉讼。
(3)促进: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士大夫受到重农抑商观念的束缚;致富后主要用于购地、消费;没有用于扩大再生产。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