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 共527题
读“我国北方地区示意图”及珠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回答问题。(12分)
⑴写出图中字母所在地的自然带名称:A. ,B ,C 。
⑵A、B、C自然带的逐渐更替主要是由于 的变化引起的,
属于 地带分异。在 纬度表现最典型。
⑶珠峰南坡自然带谱比北坡 (复杂或简单),南坡的基带为 ,
南坡的雪线较北坡 (高或低),原因是 。
⑷我国南北方向自然带的变化属于 地带分异,由于 的变化引起的。
正确答案
(1)森林 草原 荒漠
(2)水分 干湿度(经度)中
(3)复杂 常绿阔叶林带 低 西南季风的迎风坡(迎风坡),降水多
(4)纬度 热量
(1)从沿海到内陆由于离海洋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植被从森林—草原—荒漠。(2)从沿海到内陆由于离海洋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3)垂直地带性规律可知,山地的基带与当地的水平自然带一致,由于喜马拉雅山的南坡处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植被复杂。(4)南北方向的更替的规律是由赤道向二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也叫纬度地带性规律。影响因素是热量。
读喜马拉雅山南坡和北坡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简述山地垂直自然带产生的原因并分析喜马拉雅山地北坡没有森林植被分布的原因。(4分)(2)分析喜马拉雅山南坡比北坡自然带多的原因。(6分)
正确答案
(1)从山麓到山顶水热状况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变化。(2分)海拔过高,气温低,降水少,水热条件不能满足森林的生长。(2分)
(2)南坡纬度较低,且山体的相对高度较大。(6分)
试题分析:(1)山地垂直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的递变是由于从山麓到山顶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导致了水热条件的变化而形成。喜马拉雅山脉的北侧位于西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量少,其山麓的海拔较高,气温较低,故没有森林分布。(2)喜马拉雅山南坡比北坡自然带多主要从相对高度、纬度位置和水热条件等因素分析。
点评:本题难度低,基础性知识,学生只要掌握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原因,并能结合山地的水热条件分布判断喜马拉雅山脉南北两侧的自然带差异。注意结合区域实际自然地理环境分析。
探究式学习——野外考察。
济南市某中学的地理奥赛小组2012年利用暑假期间(6.22~7.1)进行了一次暑假野外考察(自天山北坡起始处到顶峰)。下面是他们进行地理野外观测的部分过程和结论,据此完成相关问题。
野外考察报告
考查题目:天山北坡的地理现象考察报告
考察目的:通过野外考察,总结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I考察准备:
选择野外观察路线和观察点、准备比例尺、等高线地形图、天山垂直自然带图、请地理专家作科考指导。
附:天山垂直自然带分布图(见图)。
(1)专家强调:“虽为夏季,此次考察请同学们莫忘带好防寒衣物”,请帮助解释理由。(3分)
II考察过程:
请对考察过程中出现的两个小“活动”做出合理的解释。
(2)“活动1”:
当火车到达吐鲁番站后,老师买来了当地特产葡萄,提出:要想吃葡萄必须答对这个问题——吐鲁番葡萄为什么那么甜?(2分)
(3)“活动2”:
当考察队员到达针叶林带休息时,老师要求对照“天山垂直自然带分布图”回答:天山南坡有没有森林分布,原因是什么?(3分)
III研究结论:
(4)在撰写《考察报告》时,甲、乙两位同学对“天山山地自然植被自下而上的变化与他们在火车上看到的自徐州到吐鲁番的植被变化”这一现象的解释持不同的观点。甲同学认为:这种现象体现了同一种地域分异规律,成因也完全相同;而乙同学则认为:这种现象体现了不同的地域分异规律,成因也不相同。
你赞成谁的观点?请说明理由。(4分)
正确答案
(1)上山前要考虑温差,由于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北坡起始处与顶峰的气温相差约19.5(19~20)度。准备相应行装。(只答考虑温差得2分,算出数字得3分)
(2)该地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光照强,有利于糖分的积累(2分)
(3)南坡没有(1分)。原因是:(北坡受大西洋和北冰洋水汽的影响,北坡降水丰富),南坡位于背风坡降水不丰富。(2分)
(4)乙同学的观点正确(1分)。因为天山山地自然植被自下而上的变化是遵循了陆地自然带的垂直地带性规律。成因是:在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变化,从而形成自然带的垂直地带性。自徐州到吐鲁番的植被变化遵循了陆地自然带的经度地带性规律。经度地带性的产生受水分条件的影响较大,同时也受温度条件的影响。(3分)
试题分析:
(1)“虽为夏季,此次考察请同学们莫忘带好防寒衣物”,原因是上山前要考虑温差,由于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北坡起始处与顶峰的气温相差约19.5(19~20)度。准备相应行装。
(2)吐鲁番葡萄甜的原因是该地位于我国西北内陆,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光照强,有利于糖分的积累。
(3)天山南坡有没有森林分布,原因是(北坡受大西洋和北冰洋水汽的影响,北坡降水丰富),南坡位于背风坡降水不丰富。
(4)天山山地自然植被自下而上的变化属于垂直地域分异,自徐州到吐鲁番的植被变化遵循了陆地自然带的经度地带性规律。所以乙同学的观点正确。在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变化,从而形成自然带的垂直地带性。经度地带性的产生受水分条件的影响较大,同时也受温度条件的影响。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天山的气候变化、吐鲁番葡萄甜的原因、南坡没有森林的原因、自然带的地域分异。
图是我国不同纬度的两座山的垂直自然带分布图,读图回答
(1)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坡向:B表示________坡(南或北)D表示________坡(南或北)。
(2)D坡自然带数目多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坡冰川分布的下限高度较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3)与乙山的针叶林相比,甲山的云杉林分布较低,主要原因是:________。
(4)甲山A坡没有云杉林,简述其主要原因。
正确答案
(1)北 南
(2)D坡纬度较低,相对高度较大
B坡面向北冰洋、大西洋的迎风坡,降雪量大;山体所处纬度较高气温较低
(3)甲山纬度较高,温度较低
(4)地处亚欧大陆内陆腹地,受周围山地阻挡,海洋水汽难以进入,降水稀少。
:本题考查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分布。根据B坡自然带向下倾斜,判断为背阳坡,由于位于我国,故为北坡;D坡自然带向上倾斜,判断为向阳坡,故为南坡。结合图示D坡由于山麓到山顶的相对高度大,且纬度低,故自然带多。结合甲山脉所在的纬度位置和自然带的分布判断该山脉为天山;故B坡为来自大西洋和北冰洋水汽的迎风坡,降水丰富,且为背阳坡,气温较低,故雪线较低。甲山所处纬度高,则温度低,故相同的自然带分布海拔低。由于甲山脉位于内陆地区,降水少,且A坡为背风坡,故降水少,故没有高山森林带的分布。
图19为亚欧大陆局部地区自然带分布模式,读图完成下列要求。(5分)
小题1:根据植物的群落特征可以区分出不同的陆地自然带,它们的空间分异主要受( )条件和( )条件的制约。
小题2:写出图中字母表示的自然带名称:
A B
小题3:B地区季风形成的原因是 。
正确答案
小题1:热量 水分
小题2: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小题3: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试题分析:
小题1:不同地域由于所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水热状况及其组合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代表性植被和土壤,并在地球上呈带状分布,构成自然带。根据植物的群落特征可以区分出不同的陆地自然带,它们的空间分异主要受热量条件和水分条件的制约。
小题2:根据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图中字母表示的自然带名称: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小题3:B地区季风形成的原因是海陆热力差异。
点评: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不同地域由于所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水热状况及其组合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代表性植被和土壤,并在地球上呈带状分布,构成自然带。由于自然植被能较明显的体现自然环境的特征,所以自然带往往以植被类型命名。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