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解池
- 共5205题
甲、乙、丙三个烧杯中分别装有稀硫酸、氯化铜溶液、饱和食盐水,把用导线连接的锌片和铜片插入甲,把分别与直流电源正、负极相连的C1、C2插入乙,把分别与直流电源正、负极相连的C3、铁片插入丙。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正确答案
C
本题考查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原理。从题意可知,甲是原电池,乙和丙是电解池,A选项错误;和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是阳极,阳极上发生氧化反应,和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是阴极,阴极上发生还原反应,所以C1、C2分别是阳极、阴极,铁片作为阴极,发生还原反应,锌片作为原电池的负极,发生氧化反应,B选项错误;甲的总反应是Zn+2H+=Zn2++H2↑,pH增大,乙是电解氯化铜溶液,pH增大,丙是电解饱和食盐水,生成NaOH,pH增大,D选项错误。
在500 g CuSO4溶液中插入两根电极,一根为铁,一根为含杂质锌均匀的粗铜。通电一段时间后切断电源,立即将电极取出,这时铁极上析出7.04 g铜,电解质溶液增重0.02 g。求粗铜中含锌的质量分数。
正确答案
18.4%
铁上有Cu析出,说明铁为阴极,粗铜为阳极。
阴极:Cu2++2e-Cu
阳极:Cu-2e-Cu2+ Zn-2e-
Zn2+
因溶液增重0.02 g,则:
Zn — Cu Δw
65g 64g 1g
1.3g 1.28g 0.02g
可知溶解的粗铜中含Zn1.3g,含Cu7.04g-1.28g=5.76g,所以
w(Zn)=。
如图所示,通电5min后,第③极增重2.16g,同时在A池中收集到标准状况下的气体224mL,设A池中原混合液的体积为200mL,求通电前A池中原混合溶液中Cu2+的浓度。
正确答案
通电前A池中原混合溶液Cu2+的浓度为0.025 mol·L-1。
第③极质量增加,说明第③极铜棒上析出金属银,此极为阴极,电源的E极为负极,F极为正极。在A池中,电解液为混合溶液,显然,在阴极Cu2+先放电,但要考虑到Cu2+完全放电后,H+放电的可能。A、B两池串联,在电解过程中,每个极上电子转移的总数目相等是解答本题的基本依据。
在A池中发生的反应为:
阳极(②极):4OH--4e-2H2O+O2↑
阴极(①极):2Cu2++4e-2Cu
若Cu2+完全放电后还有:4H++4e-2H2↑
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
2.16 g÷108 g·mol-1="0.02" mol
由电极反应可知,每转移4 mol电子,放出1 mol O2,所以②极上析出O2的体积为:0.02 mol÷4×22.4 L·mol-1="0.112" L<0.224 L
说明A池收集到的气体中还有H2。①极上放出H2为:0.224 L-0.112 L="0.112" L,即0.005 mol。①极上析出Cu和放出H2共获得0.02 mol电子。
Cu2+的物质的量为:(0.02 mol-0.005 mol×2)/2="0.005" mol
c(Cu2+)="0.005" mol/0.2 L="0.025" mol·L-1
银锌电池广泛用作各种电子仪器的电源,它的充电放电过程可表示为:2Ag+Zn(OH)2=Ag2O+Zn+H2O
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电池的放电过程是______________(填“①”或“②”)。
(2)该电池属于______________ (填“酸”“碱”或“中”)性电池。
(3)反应①是______________ (填“放热”或“吸热”)反应。
(4)写出充电时的电极反应式:
阳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阴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充电时,电池的正极应接电源的______________极。
(6)试简述回收该种废电池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②
(2)碱
(3)吸热
(4) 2Ag+2OH--2e-=Ag2O+H2O Zn(OH)2+2e-=Zn+2OH-
(5)正
(6)可减少重金属Ag+对环境的污染,又可将Ag回收利用。
关键是准确判断①②哪个是放电过程和充电过程。原电池反应是自发反应,由性质可知Ag2O有强氧化性,Zn有强还原性,所以②是自发反应,即放电反应。
从NO3-、SO42-、H+、Cu2+、Ba2+、Ag+、Cl-等离子中选出适当的离子组成电解质,采用惰性电极对其溶液进行电解。
(1)两极分别放出H2和O2时,电解质的化学式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
(2)若阴极析出金属,阳极放出O2,电解质的化学式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
(3)两极分别放出气体,且体积比为1∶1,电解质的化学式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HNO3、H2SO4、Ba(NO3)2、Ba(OH)2
(2)AgNO3、Cu(NO3)2、CuSO4
(3)HCl、BaCl2
题中提供的电解质离子是七种,其实还包括OH-,即八种。这些离子放电的顺序是:
阳极:Cl->OH->(NO3-、SO42-)
阴极:Ag+>Cu2+>H+>Ba2+
(1)两极分别放出H2和O2,即H+和OH-放电,实质是电解H2O,水中的溶质应是起导电作用而又不改变H+和OH-放电的顺序,它可以是HNO3、H2SO4、Ba(NO3)2、Ba(OH)2中的任意一种,但不是BaSO4。
(2)阴极析出金属,即Ag+或Cu2+放电;阳极放出O2,即OH-放电。水中的溶质可以是AgNO3、Cu(NO3)2、CuSO4中的任意一种,但不是Ag2SO4。
(3)两极都生成气体,且气体体积比为1∶1,则放电的离子应是Cl-和H+。水中的溶质可以是HCl、BaCl2中的任意一种。
如图所示,装置B部分盛有1 L 2 mol/L Na2SO4溶液,装置A部分盛有1 L 2 mol/L AgNO3溶液。通电后,湿润的KI淀粉试纸的C端变蓝色,试回答下列问题:
⑴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⑵在B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
⑶室温下,若从电解开始到时间为T时,A、B装置中共收集到气体0.168L(标准状况),若电解过程中无其它副反应发生,且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则在时间T时,A溶液的c(H+)为 。
正确答案
⑴4AgNO3 + 2H2O 4Ag + O2↑+ 4HNO3;⑵石墨电极表面有气泡产生,铜电极周围溶液变蓝,一段时间后U形管下面有蓝色沉淀产生;⑶0.0100mol·
。
由湿润的KI淀粉试纸的C端变蓝色,可知在C端I-被氧化成I2,即C端为阳极,进而得到电源的右端为正极,左端为负极,由此得A装置中Fe棒为阴极,Pt为阳极,则A中电解的总反应式为:4AgNO3 + 2H2O 4Ag + O2↑+ 4HNO3。B装置中Cu棒为阳极,由此得到B中的现象为石墨电极表面有气泡产生,铜电极周围溶液变蓝,一段时间后U形管下面有蓝色沉淀产生,A、B装置收集的气体分别是O2和H2,有电子守恒得,n(O2)=
n(H2),所以,n(O2)=
×
=0.0025mol,由A总反应得n(HNO3)= 4n(O2)=0.0100mol,故c(H+)=
=0.0100mol·
。
在25℃时,用石墨电极电解2.0 L 2.5 mol/L CuSO4溶液,如有0.20 mol电子发生转移,
试回答下列问题:
(1)阴极发生________反应,电极反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阳极发生________反应,电极反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电解后得到的Cu的质量是________,得到O2的体积(标准状况)是________,溶液的pH是________.
(4)如用等质量的两块铜片代替石墨作电极,电解后两铜片的质量相差________,电解液的pH________(填“变小”“变大”或“不变”).
正确答案
(1)还原;2Cu2++4e-===2Cu
(2)氧化;4OH--4e-===2H2O+O2↑
(3)6.4 g;1.12 L;1
(4)12.8g;不变
在玻璃圆筒中盛有两种无色的互不相溶的中性液体,上层液体中插入两根石墨电极,圆筒内还放有一根下端弯成环状的玻璃搅棒,可以上下搅动液体,装置如图.接通电源,阳极周围的液体呈现棕色,且颜色由浅变深,阴极上有气泡生成.停止通电,取出电极,用搅棒上下剧烈搅动.静置后液体又分成两层,下层液体呈紫红色,上层液体几乎无色.根据上述实验回答:
(1)阳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
(2)阴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
(3)原上层液体是________.
(4)原下层液体是________.
(5)搅拌后两层液体颜色发生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要检验上层液体中含有的金属离子,其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2I--2e-===I2(2)2H++2e-===H2↑
(3)KI(或NaI等)水溶液
(4)CCl4(或CHCl3等)
(5)I2在CCl4中的溶解度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所以绝大部分I2都转移到CCl4中
(6)焰色反应;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火焰呈紫色(答案合理即可)
已知反应AsO43-+2I-+2H+AsO33-+I2+H2O是可逆反应。现设计如下图所示实验装置(装置中盐桥的作用是使整个装置形成一个闭合的回路)进行下述操作:
(Ⅰ)向(B)烧杯中逐滴加入浓盐酸,发现微安表指针偏转;
(Ⅱ)若改向(B)烧杯中滴加40%NaOH溶液,发现微安表指针偏转方向与Ⅰ相反。
试完成下列问题:
(1)两次操作过程中微安表指针为什么会发生偏转?
(2)两次操作过程中指针偏转方向为什么相反?
正确答案
(1)两次操作均发生原电池反应,电流表指针偏转,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2)由于c(H+)改变,使化学平衡向不同方向移动发生不同方向的反应。
Ⅰ.操作过程中,C1棒发生的反应为2I--2e-I2
Ⅱ.操作过程中,C2棒发生的反应为AsO33-+H2O-2e-AsO43-+2H+
总反应为AsO43-+2I-+2H+AsO33-+I2+H2O,Ⅰ操作中I-被氧化,AsO43-被还原;Ⅱ操作中AsO43-被氧化,I2被还原。
Ⅰ操作中(A)池发生氧化反应C1为负极;(B)池中发生还原反应C2为正极。
Ⅱ操作中(A)池发生还原反应C1为正极;(B)池中发生氧化反应C2为负极。
由于Fe(OH)2极易被氧化,所以实验室很难用亚铁盐溶液与NaOH溶液反应制得纯净的白色的Fe(OH)2沉淀,若用下图实验装置,则可制得。两极材料分别为石墨和铁。
⑴a电极材料为 ,电极反应为 。
⑵电解液d可以是 ,则白色沉淀在电极上产生;也可以是 ,,则白色沉淀在两极之间的溶液中产生。
A.纯水 B.NaCl溶液
C.NaOH溶液 D.CuCl2溶液
⑶液体c为苯,作用是 ,
在加苯之前对d溶液进行加热处理的目的是
。
⑷为了短时间内看到白色沉淀可采取的措施是( )
A.该用稀硫酸作电解质溶液 B.适当增大电源电压
C.适当缩小两极的距离 D.适当降低电解液温度
正确答案
⑴铁,Fe→Fe2++2e-;⑵C ,B ;⑶隔绝空气,防止Fe(OH)2被空气氧化;排尽溶液中的O2,防止生成的Fe(OH)2在溶液中被氧化;⑷BC。
要产生Fe(OH)2白色沉淀,必须通过电解产生Fe2+,只有Fe作阳极才有可能,另外Fe(OH)2极易被氧化,要与空气隔绝。那么,OH-来自哪里?一是溶液本身存在,如NaOH溶液,二是有水电离出的H+放电留下的OH-得到,如NaCl溶液。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