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在测定金属丝的电阻率的实验中,待测电阻只有几欧,给定的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在0~20Ω范围内连续可变,那么在测金属丝的电阻时,应选电路图中的______(填“A、B、C、D”代号).在上述选定的电路中使用滑动变阻器R的接法在电路中起______(填“限流”或“分压”)作用.

正确答案

待测电阻只有几欧,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在0~20Ω范围内连续可变,滑动变阻器可以采用限流接法,电压表内阻很大,待测电阻阻值约为几欧姆,电压表内阻远大于待测电阻阻值,因此可以采用电流表外接法,由电路图可知,实验应该使用电路图A,在该电路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限流;

故答案为:A;限流.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在“测定金属的电阻率”实验中,需要测量金属丝的长度和直径,现用最小分度为1 mm的米尺测量金属丝长度,如图所示箭头所指位置是拉直的金属丝两端在米尺上相对应的位置,则测得的金属丝长度为___________mm。在测量金属丝直径时,如果受条件限制,身边只有米尺1把和圆柱形铅笔1支,如何较准确地测量金属丝的直径?请简述测量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972.0;在铅笔上紧密排绕金属丝N匝,用米尺量出该N匝金属丝的宽度D,由此可以计算得出金属丝的平均直径为D/N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用如图1所示的多用电表测量电阻,要用到选择开关K和两个部件S、T。

请根据下列步骤完成电阻测量:

①旋动部件________,使指针对准电流的“0”刻线。

②将K旋转到电阻挡“×100”的位置。

③将插入“+”、“—”插孔的表笔短接,旋动部件_____,使指针对准电阻的_____(填“0刻线”或“∞刻线”。

④将两表笔分别与待测电阻相接,发现指针偏转角度过小,为了得到比较准确的测量结果,请从下列选项中挑出合理的步骤,并按_____的顺序进行操作,再完成读数测量。

A. 将K旋转到电阻挡”x1K”的位置

B. 将K旋转到电阻挡”x10”的位置

C. 将两表笔的金属部分分别与被测电阻的两根引线相接

D. 将两表笔短接,旋动合适部件,对电表进行校准

(2)如图2,用“碰撞试验器”可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即研究两个小球在轨道水平部分碰撞前后的动量关系。

①试验中,直接测定小球碰撞前后的速度是不容易的。但是,可以通过仅测量      (填选项前的序号),间接地解决这个问题

A小球开始释放高度           

B小球抛出点距地面的高度

C小球做平抛运动的射程

②图2中点是小球抛出点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实验时,先让入射球多次从斜轨上位置静止释放,找到其平均落地点的位置P,测量平抛射程,然后,把被碰小球静止于轨道的水平部分,再将入射小球从斜轨上位置静止释放,与小相撞,并多次重复。

接下来要完成的必要步骤是     (填选项的符号)

A.用天平测量两个小球的质量

B.测量小球开始释放高度h

C.测量抛出点距地面的高度h

D.分别找到相碰后平均落地点的位置M、N

E.测量平抛射程OM,ON

③若两球相碰前后的动量守恒,其表达式可表示为             (用②中测量的量表示);

若碰撞是弹性碰撞。那么还应满足的表达式为           (用②中测量的量表示)。

④经测定,,小球落地点的平均位置距O点的距离如图3所示。

碰撞前,后­m1动量分别为p1与p1,则p1:p1=    ;若碰撞结束时m2的动量为p2,则p1: p2=11:   

实验结果说明,碰撞前、后总动量的比值          

⑤有同学认为,在上述实验中仅更换两个小球的材质,其它条件不变,可以使被撞小球做平抛运动的射程增大。请你用④中已知的数据,分析和计算出被撞小球m2平抛运动射程ON的最大值为         cm

正确答案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4分)实验题仪器读数

甲图中游标卡尺的读数是      cm。乙图中螺旋测微器的读数是      mm。

(2)(3分)用控制变量法可探究影响平行板电容器电容的因素。设两极板正对面积为S,极板间的距离为d,静电计指针偏角为θ。电容器充电后与电源断开,按图示接好静电计。下列的实验能使静电计指针偏角θ增大的是  (    )

正确答案

(1)10.50    3.200(3.198-3.202) (每空2分共4分))

(2)ACD     (3分)

(1)主尺读数为10mm,游标尺读数为10×0.05mm,游标卡尺读数为10mm+10×0.05mm=10.50mm,螺旋测微器中主尺读数为3mm,可动刻度为20×0.01mm,读数为3mm+20.0×0.01mm=3.200mm(2)电压越大,角度越大,电容器与电源断开,电量不变,场强正比于单位面积的带电量,保持S不变,则电场强度不变,由U=Ed可知A对;插入电介质后,相等于d减小了,U减小,角度减小,B错;减小S,E增大,电压增大,C对;D对;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Ⅰ.(6分)用多用电表进行了几次测量,指针分别处于ab的位置,如图所示。若多用电表的选择开关处于下面表格中所指的档位,ab的相应读数是多少?请填在表格中。

Ⅱ.(6分)用右图所示的电路,测定一节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电池的内阻较小,为了防止在调节滑动变阻器时造成短路,电路中用一个定值电阻R0起保护作用。除电池、开关和导线外,可供使用的实验器材还有:

(a)电流表(量程0.6A、3A);

(b)电压表(量程3V、15V)

(c)定值电阻(阻值1、额定功率5W)

(d)定值电阻(阻值10,额定功率10W)

(e)滑动变阻器(阴值范围0--10、额定电流2A)

(f)滑动变阻器(阻值范围0-100、额定电流1A)

那么

(1)要正确完成实验,电压表的量程应选择     V,电流表的量程应选择      A;R0应选择      的定值电阻,R应选择阻值范围是         的滑动变阻器。

(2)引起该实验系统误差的主要原因是                            

Ⅲ.(6分)探究力对原来静止的物体做的功与物体获得的速度的关系,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主要过程如下:

  (1)设法让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分别W、2W、3W、……;

  (2)分析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求出小车的速度、……;

  (3)作出草图;

  (4)分析图像。如果图像是一条直线,表明∝;如果不是直线,可考虑是否存在等关系。

以下关于该试验的说法中有一项不正确,它是___________。

A.本实验设法让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分别为W、2W、3W、……。所采用的方法是选用同样的橡皮筋,并在每次实验中使橡皮筋拉伸的长度保持一致。当用1条橡皮筋进行是实验时,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为W,用2条、3条、……橡皮筋并在一起进行第2次、第3次、……实验时,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分别是2W、3W、……。

B.小车运动中会受到阻力,补偿的方法,可以使木板适当倾斜。

C.某同学在一次实验中,得到一条记录纸带。纸带上打出的点,两端密、中间疏。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没有使木板倾斜或倾角太小。

D.根据记录纸带上打出的点,求小车获得的速度的方法,是以纸带上第一点到最后一点的距离来进行计算。

正确答案

Ⅰ.

Ⅱ.(1)3;0.6;1;0~10

(2)由于电压表的分流作用造成电流表读数总是比电池实际输出电流小

Ⅲ.D

Ⅰ.直流电流100mA档读第二行“0~10”一排,最小度值为2mA估读到1mA就可以了;直流电压2.5V档读第二行“0~250”一排,最小分度值为0.05V估读到0.01V就可以了;电阻×100档读第一行,测量值等于表盘上读数“3.2”乘以倍率“100”。

Ⅱ.由于电源是一节干电池(1.5V),所选量程为3V的电压表;估算电流时,考虑到干电池的内阻一般几Ω左右,加上保护电阻,最大电流在0.5A左右,所以选量程为0.6A的电流表;由于电池内阻很小,所以保护电阻不宜太大,否则会使得电流表、电压表取值范围小,造成的误差大;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一般比电池内阻大几倍就好了,取0~10Ω能很好地控制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若取0~100Ω会出现开始几乎不变最后突然变化的现象。

关于系统误差一般由测量工具和所造成测量方法造成的,一般具有倾向性,总是偏大或者偏小。本实验中由于电压表的分流作用造成电流表读数总是比测量值小,造成E<Er<r

Ⅲ.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橡皮绳做的功与物体获得速度的关系。这个速度是指橡皮绳做功完毕时的速度,而不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所以D选项是错误的。

百度题库 > 高考 > 物理 > 测定金属的电阻率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