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 共996题
2011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回答下列问题。 以下是《规划纲要》制定过程:
(1)《规划纲要》制定过程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什么特点?(4分)
(2)《规划》提出要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表明我国经济发展正由“国富”向“民富”转变。实现“民富”的目标,既要做大“蛋糕”,又要切好“蛋糕”。
请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如何实现“民富”的目标?(4分)
(3)我国经过几十年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国富”为实现“民富”
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民富是国富的具体体现,可
以促进国富。但是如果过于强调
“国富”,国家收入积累过多过快,就会影响到居民收入增速和比重,进而影响人民生
产的积极性和
创造性,最终影响国家的生产以及财富的积累。
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分析 “国富”与“民富”之间是什么关系?(4分)
正确答案
略
(20分)材料一:某村有30亩河滩地,因常发洪水被各承包农户摞荒。村委会协调将其转包给一养蟹人,农户获得每亩100元补偿款。养蟹人每年净收益8万元。合同到期后,农户见有利可图要求收回土地,但农户无养蟹技术,好处无从实现。经村委会协调,养蟹人每年每亩再补偿100元。养蟹人之所以让步续约,是因为若不承包,收益为零,现每年只是减少收益3000元。一年后,农户获得更多的土地补偿并参与蟹场生产,收入增加。养蟹人与农户关系改善,经营成本下降,且蟹的消费量上升,养蟹人净收益反而增加了1000元。
材料二:2003年、2007年我国收入分配状况
材料三:我国政府2008年采取了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民生的分量越来越重。例如,在4万亿元政府投资计划中,2800亿元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400亿元用于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3700亿元用于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等。
(1) 结合材料一说明效率与公平的关系。(8分)
(2) 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4分)
(3) 根据以上材料,从效率与公平关系的角度为扩大内需提出你的建议。(8分)
正确答案
(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
①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养蟹人收益的增加,才有可能对农户每年每亩再补偿100元。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农户获得了100 元的再补偿,这不仅促进了财富的公平分配,而且随着农户收入增加蟹的消费扩大,也增加了养蟹人的收入,进一步提高了效率。(6分)
②效率和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这表现在养蟹人与农户在利益上需要相互协调。(2分)
(2)①材料二中的各项经济指标都有增长,但城镇居民、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都低于财政收入增速、GDP增速。(2分)
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存在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的趋势。(2分)
(3)扩大内需的措施包括:
①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②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③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④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⑤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⑥协调区域发展。(答出其中任意4项即可得8分)
略
材料一:改革开放至今的城乡居民收入比:1978年这一数据是2.56倍,其后随着农村率先进行改革,到1983年这一数据降至1.82倍。上世纪90年代初期城乡居民收入比总体变化不大,但到了1999年,随着重工业增速超过轻工业并引领工业化进入中后期,这一数据明显攀升,到2009年已变成3.33倍。
材料二: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着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因此,要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体现什么经济现象?(5分)
(2)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实现社会公平有什么意义?(8分)
正确答案
(1)材料一体现了我国改革开放到1983年城乡收入的差距缩小,(1分)但到了1999年城乡居民收入比这一数据明显攀升,(1分)到2009年城乡收入的差距扩大明显。(1分)
材料二体现了我国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2分)
(2)①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实现社会公平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2分)
②公平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有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社会和谐。(2分)
③有利于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2分)
④有利于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2分)
略
(3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成为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但在社会管理领域中仍存在着收入分配不公,教育、医疗资源配置不均、社会保障不够完善等问题。因此,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解决社会管理领域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增强紧迫感,加强实践探索和工作落实,不断努力,开拓创新,深化认识,总结经验,把握规律,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村料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管理的法律、体制、能力建设;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层:加强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与社会组织协同、公众积极参与的互联、互补的社会管理格局,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1)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特征的知识,分析当前应如何促进公平,激发社会活力?(11分)
(2)归纳材料一中解决社会管理领域存在问题所提要求的认识论道理。(:9分)
(3)结合材料二说明在创新社会管理中,如何实现党的领导、政府负责和公众参与的互联、互补?(12分)
正确答案
略
我国改革30年来尽管减贫成效显著,但不可否认的是,贫富差距有拉大的趋势。据国内外一些机构的统计,中国内地拥有百万美元以上财富的富翁在30万以上,掌握着近万亿美元财富。我国中等收入者,即年收入12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家庭,只占全国15%以下。基尼系数是国际通用的衡量收入差距的指标,系数越大,表明一国收入差距越大。一般来说,该系数在0.3—0.4之间为宜。目前我国整体基尼系数大约为0.45左右。
运用所学的收入分配知识,谈谈如何解决材料中反映的问题?(12分)
正确答案
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形成合理有序的分配格局;(3分)
②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使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2分)建立最低工资制度和工资正常的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1分)
③再分配中更加注重社会公平;(2分)利用财政与税收的手段,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1分)
④生产决定分配,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增加社会财富,为促进社会公平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2分)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1分)
略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