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12·南京模拟] 材料一 美国曾经考虑过在一条河流上建 大坝。在可行性论证中,发现建坝会影响一种小鱼的洄游,为了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最终放弃了大坝的修建。这就是著名的“小鱼胜大坝”的来历。

材料二 怒江是目前我国仅存的两条尚未开发的河流之一。怒江的鱼类资源中土著鱼种数量之高在全国少有,可以说,怒江是一个特殊的鱼类基因库。怒江峡谷曾经被誉为世界第二大峡谷,其自然景观颇为壮观。围绕着要不要在怒江上建坝,有关部门一直持谨慎态度,多次邀请生态、农业、林业、地质、地理、遗产保护、水利电力、环境科学、野生动植物保护及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专家进行研讨。

请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有关部门在怒江开发问题上持谨慎态度的原因。

正确答案

①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要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大坝的修建与周围的生态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所以要态度谨慎。(6分)②联系具有多样性,这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邀请不同领域的专家讨论,是基于对联系多样性的慎重考虑。(4分)③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要求我们既树立全局观念,寻求最优目标,又要搞好局部,用局部推动整体发展。是否修建大坝,要通盘考虑,多方论证。(4分)

试题分析:本题以著名的“小鱼胜大坝”的来历材料为背景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本题考查联系的观点,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联系的观点包括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及系统优化法。部门在怒江开发问题上持谨慎态度的原因正是运用了联系的普遍性、联系具有多样性及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来进行的。据此组织答案即可。注意知识和材料的有机结合。

点评:做主观题:第一步,审读设问,明确答题方向。依据设问,明确答题的知识范围和答题方向,可以通过设问中的关键词或者所涉及的主体进行定位。第二步,审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依据设问限定,审读材料,提取有效地材料信息。第三步,依据材料信息与设问限定,整合知识,组织答案。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李克强总理指出,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目前,我国城镇化的推进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还面临着很多深层次的矛盾:在城乡二元体制下,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自由迁徙的户籍、社会保障等制度障碍仍未彻底破除,生产要素在城乡间自由双向流动的机制急需健全,城镇化过程中还要处理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的破解都必须依靠进一步的改革攻坚。

材料二: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M 市积极推动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一是坚持因地制宜,每个区域独立规划;二是围绕产城融合,推动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推动城镇化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推动城镇化与产业园区互动发展;三是注重传承与发扬相结合,让小镇彰显魅力;四是突出以人为本,把民生改善作为重中之重,认真解决户籍制度、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方面问题。

(1)结合材料一,运用“社会发展的规律”的有关知识,分析改革对于推进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意义。(10分)

(2)结合材料二,说明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M市的做法体现了辩证法的哪些方法论要求?(8分)

(3)谈谈在城镇化建设中应如何实现系统优化?(8分)

正确答案

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通过改革,破除与城镇化发展不相适应的旧的体制机制,能为城镇化发展提供动力(4分)。②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过程是曲折的(2分)。③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改革能破解各种阻碍城镇化发展的矛盾,促进我国城镇化发展。(4分)

(2)①M市坚持因地制宜的规划思路,做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分);②M市围绕产城融合,推动城镇化与工业化等互动发展,坚持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分);③M市注重传承与发扬相结合,坚持了辩证否定的发展观(2分);④M市要求推进城镇化要把民生改善作为重中之重,抓住了主要矛盾(2分)。

(3)①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②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③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④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每点2分,共8分)

试题分析:(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通过改革,破除与城镇化发展不相适应的旧的体制机制,能为城镇化发展提供动力;能破解各种阻碍城镇化发展的矛盾,促进我国城镇化发展。

(2)首先我们要依据设问检索知识库,回忆辩证法具体包含哪些方法论。然后分析和解读材料,根据材料中关键词选择和调用正确的方法论,组织答案时方法论与材料关键信息要相结合。坚持因地制宜,做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推动城镇化与工业化等互动发展,坚持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注重传承与发扬相结合,坚持了辩证否定观;把民生改善作为重中之重,抓住了主要矛盾。

(3)直接依据课本原理阐述: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从整体出发,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资料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感叹道:“余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历史上,洞庭湖的面积曾广达6000多平方公里。但多年来,由于片面强调粮食生产,洞庭湖区大规模围湖造田,加上大量泥沙淤积,造成洞庭湖面积不断缩小。近些年,该地区逐步退耕还湖,尤其是1998年以来,政府投资70亿元,进行综合治理,洞庭湖面积扩大了1/5,湖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除传统种植业外,还发展了养殖业、加工业等,湖区居民收入明显提高。

从围湖造田到退耕还湖的转变,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6分)

正确答案

从洞庭湖的变迁,我们可以认识到:

1、联系具有普遍性,发展经济必须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2、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认识自然规律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3、规律具有客观性,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违背客观规律要受到惩罚(每点2分)

试题分析:题目要求的知识范围是整个哲学书,材料的限制是:从围湖造田到退耕还湖的转变,遇到这类保护环境的题,考生首先就要想到要用两个原理方法论:一是联系,二是规律。材料中说道:多年来,片面的强调粮食生产,大规模围湖造田,造成洞庭湖面积不断缩小,今年来为了保护生态环境,逐步退耕还湖,这 说明人们的认识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找到原理方法论,结合材料分析即可。

点评:做哲学题,第一步就是要仔细的审题,看题目的知识范围限制是什么,材料限制是什么,是哪种答题类型,然后带着问题去读材料,确定所需要的原理方法论,在组织答案的时候,务必要注意把理论和材料相结合,如果只回答知识点,会严重丢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在西部某地区,曾几何时,过度开荒、过度放牧是这块土地上的常态。深陷贫穷的人们希望通过向自然的索取来摆脱贫困,然而这种方式并没有带来富裕,反而陷入贫困——开荒——生态破坏——贫困蔓延的恶性循环。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人们终于认识到,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他们开始大规模地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通过这些措施,森林和草原覆盖率增加,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沙化面积减少,实现了治理速度大于扩展速度的历史性转变。

上述材料说明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哪些道理?

正确答案

①由于人们过度开荒、过度放牧,导致贫困——开荒——生态破坏——贫困蔓延的恶性循环。这说明事物是普遍联系的。(3分)②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人们认识到必须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这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3分)③人们的思想改变后,开始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这说明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3分)④人们通过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使生态环境改善,沙化面积减少。这说明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3分)

试题分析:本题实质是如何体现题。答题基本模式是“理论(课本知识)十材料分析”。 就本题来讲需要课本知识与材料有机结合即可我们首先整合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事物是普遍联系。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等。然后,我们再依据材料,选择回答角度。注意材料和课本基础知识的有机结合。

点评:做主观题:第一步,审读设问,明确答题方向。依据设问,明确答题的知识范围和答题方向,可以通过设问中的关键词或者所涉及的主体进行定位。第二步,审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依据设问限定,审读材料,提取有效地材料信息。第三步,依据材料信息与设问限定,整合知识,组织答案。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文化涉及人们的情感记忆、思维习惯、精神感悟,涉及人们的历史认知、观念认同、理想追求。这些都需要时间的淘洗、实践的锤炼、长期的孕育。文化建设是在精神领域搞建设,与盖大楼、修高速公路不一样,不是三年五年能见效的,如果没有长期的积累,就不可能有大的飞跃。历史上有影响的文化经典名篇、文化大家大师,都是在人类文化长期积淀和接力推进中问世和诞生的,不是一朝一夕能出现的。推进文化建设,既要有紧迫感,也要看到长期性,有足够的耐心和坚持,做到重在建设、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久久为动,绝不能心浮气燥、急功近利,更不能用暴风骤雨、搞运动的方式来进行。

结合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说明我们应当如何辩证地看待文化建设。(8分)

正确答案

①文化建设与人的精神生活密切相关,也离不开实践的锤炼。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文化事业。(2分)②文化建设有其特殊性,要遵循文化发展的规律,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分)③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要重视量的积累,持之以恒,决不能心浮气燥、急功近利。(2分)④对文化建设要有信心,既要有紧迫感,也要看到长期性,持之以恒,用发展的观点,坚持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2分)⑤文化建设要不断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科学规划,突破重点,全面发展。(2分)(答出任意四点,给8分。)

本题以历史上有影响的文化经典名篇、文化大家大师为背景。考查学生对生活与哲学知识的理解。结合材料可以从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规律、重视量的积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等方面分析回答。

百度题库 > 高考 > 政治 >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