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30分)材料一 随着城市流动人口日益增多,其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的问题日益迫切。为推进教育公平,国务院要求各省(市)在2012年12月31日前出台异地高考具体办法。江苏、黑龙江等省以开放心态出台异地高考政策,受到社会好评。但也有部分省(市)出于地方利益考虑,以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生源利益难调等理由,让这项关乎众多考生和家庭利益的政策,迟迟难以完全落实到位。对此,有网友认为,“地方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实际决定是否实施异地高考。”

(1)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说明我国推进教育公平的必要性。(10分)

(2)请选择一个最恰当的唯物辩证法观点,结合材料分析网友观点的错误之处。(8分)

材料二 近代世界史证明,越早重视教育的国家,进入现代化的时间就越早.18世纪普鲁士的崛起、19世纪日本的崛起、20世纪美国的崛起都说明:大国崛起,教育先行。

(3)谈谈你对材料中“大国崛起,教育先行”这一结论的哲学思考。(12分)

正确答案

(1)①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府要坚持为人民服务宗旨,对人民负责原则。推进教育公平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地位。(4分)②我国民主具有真实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推进教育公平有利于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充分实现。(3分)③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推进教育公平有利于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3分)

(2)①该观点没有认识到整体统率部分,要树立全局观念。异地高考改革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地方政府应以大局为重,克服困难推进异地高考的实现。(4分)②该观点也没有认识到部分影响整体,要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各地政府应积极落实异地高考改革,以促进我国教育公平的实现。(4分)

(3)①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源于实践并受实践检验。“大国崛起,教育先行”这一结论源于近代以来一些国家发展的成功实践并受其检验。(3分)②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优先发展教育,有利于加速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促进大国的崛起。(3分)③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教育先行”为“大国崛起”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3分)④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大国崛起,教育先行”作为一种正确的社会意识,有利于指导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3分)

试题分析:(1)从政治生活的角度,分析我国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性。首先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推进教育公平,体现人民民主的真实性;公平体现了人人平等,贯彻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2)题目中的观点是“地方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实际决定是否实施异地高考”,实施异地高考是国家政策,是整体决策,地方政府作为部分,应服从和服务于整体。故该题可以选择的最恰当的唯物辩证法原理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再结合材料内容具体分析。(3)“大国崛起,教育先行”的结论是根据近代一些国家发展的成功实践得出的,体现了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国家要崛起,首先要发展教育,体现联系的观点;教育为国家崛起提供人才,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体现量变和质变关系;这一观点是正确的社会意识,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2分)着眼全国发展大局和西部地区发展需要,今年2月和去年4月,国务院批复了《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和《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成渝经济区成为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区域,打造成渝经济区,是中国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该区域有望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之后,中国经济的又一重要增长极。根据《规划》,成渝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深化内陆开放的试验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和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保障区。

运用整体和部分联系的知识,说明实施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的必要性。

正确答案

①整体和部分是统一的,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为了全国发展大局和西部地区发展需要,实施了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差距,实现社会经济协调发展。(6分)    

②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制约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打造成渝经济区,是中国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中国经济重要增长极,对推进全国全面实现小康目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6分)

试题分析:本题的知识范围是整体和部分的知识,整体和部分的原理方法论中一个是强调整体的,一个是强调部分的。从材料中寻找关键句,“着眼全国发展大局和西部地区发展需要,成渝经济区成为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区域”,从中可以看出,整体决定部分,整体起统率作用,要立足整体,搞好全局;材料又说“打造成渝经济区,是中国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该区域有望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之后,中国经济的又一重要增长极。”从这部分材料中可以看出,部分制约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点评:做好哲学的问答题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能在理解的情况下熟记所有的原理和方法论,二是要具备读取和获得材料信息的能力,要能准确的抓住材料的中心思想,准确提炼材料的关键词。这两个条件缺一个,都不能在哲学问答题中得到高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之下,多数公众已认识到发展低碳经济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到发展绿色经济不是未来需要做的事情,而是要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也有少数人认为,中国是一个有13亿多人中的大国,发展低碳经济推动绿色发展“不差我一个”。发展低碳经济,我们中学生也责无旁贷。

结合材料请你运用唯物辩证法有关知识,探讨我们青少年能为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做些什么?(6分)

正确答案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每个人都要从点滴小事做起,节水、节电、节约纸张等。(3分)

②整体与部分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同时要重视部分作用,用局部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资源、环境关系到全人类的利益,为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我们每个人从我做起,树立环保理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让环保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为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作出自己的贡献。(3分)(答联系的观点得2分)

试题分析:本题知识限定明确,唯物辩证法,题目类型措施类,问题指向青少年为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贡献。本题知识范围内理论较多,还需要针对材料,提取信息,准确对应范围内的理论点。题中每个人都要从点滴小事做起,节水、节电、节约纸张,体现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题中资源、环境关系到全人类的利益,为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我们每个人从我做起,树立环保理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让环保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为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作出自己的贡献,体现整体与部分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同时要重视部分作用,用局部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2分)着眼全国发展大局和西部地区发展需要,今年2月和去年4月,国务院批复了《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和《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成渝经济区成为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区域,打造成渝经济区,是中国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该区域有望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之后,中国经济的又一重要增长极。根据《规划》,成渝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深化内陆开放的试验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和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保障区。

运用整体和部分联系的知识,说明实施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的必要性。

正确答案

①整体和部分是统一的,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为了全国发展大局和西部地区发展需要,实施了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差距,实现社会经济协调发展。(6分)    

②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制约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打造成渝经济区,是中国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中国经济重要增长极,对推进全国全面实现小康目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6分)

试题分析:本题的知识范围是整体和部分的知识,整体和部分的原理方法论中一个是强调整体的,一个是强调部分的。从材料中寻找关键句,“着眼全国发展大局和西部地区发展需要,成渝经济区成为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区域”,从中可以看出,整体决定部分,整体起统率作用,要立足整体,搞好全局;材料又说“打造成渝经济区,是中国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该区域有望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之后,中国经济的又一重要增长极。”从这部分材料中可以看出,部分制约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点评:做好哲学的问答题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能在理解的情况下熟记所有的原理和方法论,二是要具备读取和获得材料信息的能力,要能准确的抓住材料的中心思想,准确提炼材料的关键词。这两个条件缺一个,都不能在哲学问答题中得到高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宏观布局,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协同发展;要坚持生态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要紧紧围绕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防止过度商业化造成千城一面、审美疲劳;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知识,分析推进城镇化如何才能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正确答案

①联系是普遍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处理好城市与自然、传统文化的关系,让城镇化留住浓浓的乡愁(2分);②要立足整体,搞好部分。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宏观布局,协调好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间的关系,发展有文化传承的美丽城镇(2分);③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持生态城镇化,实施绿色、循环、低碳的可持续发展战略(2分);④要重视量的积累,坚持适度原则。发展有品质、有特色的城镇,防止过度商业化造成千城一面、审美疲劳。(2分)

试题分析:(1)首先审设问,注意知识范围的限定和题型。本题对知识范围的限定是唯物辩证法的知识(联系、发展、矛盾、创新),题型为“措施类”试题,侧重于回答方法论。然后我们要依据设问检索知识库,回忆和呈现知识体系,题中我们需要回忆联系、发展、矛盾、创新各个部分具体包含哪些方法论。第三步,分层解读材料,提取材料关键词,利用材料关键词选取和调用观点,实现材料与原理的有效对接。推进城镇化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处理好城市与自然、传统文化的关系;要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立足整体,搞好部分。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宏观布局,协调好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间的关系;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持生态城镇化,实施绿色、循环、低碳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要重视量的积累,坚持适度原则。发展有品质、有特色的城镇。最后,有条理地组织答案,做到原理与材料的有机统一。

百度题库 > 高考 > 政治 >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