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新一轮发展的着力点。阅读材料,回下列答问题。

材料一:推动国内产业转移,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兼顾,积极引导、鼓励和支持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要结合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和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科学规划国内产业转移。东中西部地区应根据其资源优势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确定其产业地位和分工关系,实现东中西部产业的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和区域间产业的合理分工。要大力采取市场化方式推进国内产业转移。 

(1)结合材料一,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说明应该怎样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推进我国产业有序转移。(12分)

材料二:目前,我国城镇化的推进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还面临着很多深层次的矛盾:在城乡二元体制下,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自由迁徙的户籍、社会保障等制度障碍仍未彻底破除,生产要素在城乡间自由双向流动的机制急需健全,城镇化过程中还要处理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的破解都必须依靠进一步的改革攻坚。

(2)结合材料二,运用《生活与哲学》中“社会发展的规律”的有关知识,分析推进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为什么必须依靠进一步的改革。(12分)

正确答案

(1)①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东、中、西部产业发展,科学规划国内产业转移。(4分)

②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促使东、中、西部产业合理流动与分工。(4分)

③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东中西部地区应根据其资源优势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确定其产业地位和分工关系,实现东中西部产业的优势互补、互惠互利。(4分)

(2)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通过改革,破除与城镇化发展不相适应的旧的体制机制,能为城镇化发展提供动力。(6分)。

②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过程中曲折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能破解各种阻碍城镇化发展的矛盾,促进我国城镇化发展。(3分)

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改革能进一步发展经济,保障粮食安全,为城镇化发展提供物质支撑。(3分)

试题分析:本题第(|)问以推进我国产业有序转移材料为背景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回答时,抓住设问中“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结合课本知识从怎样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的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第(2)问审读设问,抓住“社会发展的规律”,整合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发展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过程中曲折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分析进一步的改革的原因即可。

点评:本题是知识限定明确的主观题此类题的解题思路是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全面、准确提取基础知识;审设问明确问题指向和其他限定;解读材料信息将相关理论与材料信息对接确定恰当的理论依据;答案组织要充分体现调动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为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某中学高二1班同学开展了一次“热爱党,热爱祖国”的主题班会。同学们一起回忆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学习了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思想理论,从而更坚定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成立之时,我们党只有五十多名党员。90多年英勇奋斗,我们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如今已发展成为拥有八千多万名党员的执政大党,成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第一天起,她就注定要在风雨中发展壮大,因为她要推翻的是一个反动力量十分强大的社会制度,她要建立的是中国自古未有的社会制度。因此,风风雨雨在所难免,但是因为她代表的是绝大多数中国人民的利益,党旗总能历风雨而弥艳。

(1)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点,说明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历程。(6分)

自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对民生问题持续关注,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近年来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使人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2)运用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与改善民生的关系。(6分)

义利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核心。中国共产党一直倡导“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自身的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这对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而在中国历史上,孔子主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孙中山提倡“大义所在”,坚持革命和民族大义,反对“重私心而忘公义”。可见,人们对义利观的探索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

(3)义利观的演变过程是如何体现矛盾观点的。(6分)

正确答案

(1) ①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这要求我们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90年英勇奋斗,我们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如今已发展成为拥有八千多万名党员的执政大党,说明中国共产党是不断发展的。(2分)

②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中国共产党属于新事物,注定要发展壮大。(2分)

③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此,前途是光明的。中国共产党要推翻的是一个反动力量十分强大的社会制度,她要建立的是中国自古未有的社会制度,因此,道路必然是曲折的。(2分)

(2)整体与部分是事物普遍联系的一种形式。在我国,和谐社会建设与改善民生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2分)整体与部分相互依存,相互影响。(2分)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重点,对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关键作用;同时,要把改善民生置于社会建设的全局中,统筹兼顾,合理安排。(2分)

(3)①对义利关系的探索,推动了人们对义利观认识的不断深化,体现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2分)②对义利关系的认识既看到二者的不同,又看到二者的统一,体现了矛盾的对立统一,全面地看问题。(2分)③不同历史时代的义利观各有特点,体现了矛盾具有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分)

试题分析:本题以高二1班同学开展了一次“热爱党,热爱祖国”的主题班会材料为背景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回答第(|)问时,可以从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这要求我们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些角度回答,第(2)问从整体与部分是事物普遍联系的一种形式。整体与部分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统筹兼顾,合理安排。角度思考即可。第(3)问是如何体现题型。答题基本模式是“理论(课本知识)十材料分析”。 就本题来讲需要矛盾观点知识与材料有机结合即可。即运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的对立统一,全面地看问题。矛盾具有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材料的有机结合。

点评:“体现”类设问往往以“体现”、“反映”、“蕴含”等词语为题眼,要求学生分析材料中所体现的有关经济、哲学或政治常识道理。其设问的基本模式有两种,一是“××(指材料)是如何体现××(指经济、哲学或政治常识道理)的”,二是“××(指材料)体现了哪些××(指经济、哲学或政治常识道理)”。“体现”类设问实现了背景材料和基础知识的有机结合,既能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又能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而且还要求学生能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以上,总量超过1.3万亿元,人均超过1万美元。高速增长的背后,人口资源环 境约束日益增强,迫切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 产业结构。 2011年上半年,北京加强重点领域调控,主动减速。上半年GDP只增长了8%,在全国各省区市中“敬陪末座”。虽然GDP减速,但全市经济增长的效益和质量提高,结构调整不断优化。1~5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12.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1%,农村居民现金收入增长12.4%,创近年新高;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7.9%。从发展质量看,呈现出就业稳、能耗降、排放减、劳动生产率高的特点。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说明怎样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使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坚持系统优化方法,用综合思维的方法认识事物。不能单纯地追求GDP的增长速度,要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出发,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GDP的质量。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材料 去年长江发生的全流域特大洪水,其水量和峰高均与1954年大体相当,但水性却超过历史最高值。出现这种情况与生态环境状况直接相关。据统计,近30年间,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减少一半,水土流失面积增加一倍,中下游湖泊面积减少45.5%、湖底普遍淤高1一3米。

去年洪灾过后,国家高度重视环保工作,又采取了包括制定《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在内的一系列措施,要求各地保护森林资源,制止毁林开垦、乱占林地行为,并对加强水利设施建设、“退耕还林”、“退田还湖”等作出安排。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运用哲学知识,说明人类为什么要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8分)

(2)结合上述材料,说明怎样才能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6分)

正确答案

(1)1、自然界的存在是客观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不能随意的破坏自然。(2分)

2、物质运动有规律,人类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违背规律受惩罚。(3分)

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人与自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人类只有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永续发展。(3分)

(2)(6分)1、按客观规律办事就要尊重客观规律。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惩罚。治理江河、兴修水利就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体现;而破坏生态环境,导致灾情加重,则是违肯客观规律的结果。(3分)

2、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国家兴修水利,保护生态环境体现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3分)

试题分析:(1)题目给出的知识范围是“哲学知识”,这就意味着考生要在整个哲学书中所有的原理方法论中选择合适的来回答,那么如何确定哪个是和材料相对应的呢?这就需要考生仔细的阅读材料,准确把握其中的关键词,材料中说“出现这种情况与生态环境状况直接相关”,这个“相关”,不就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吗?如此可以找到联系的观点。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减少一半,水土流失面积增加一倍,中下游湖泊面积减少45.5%、湖底普遍淤高1一3米。这句话说明如果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因此要尊重规律。人们必须和自然和谐相处,因为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题目给出了范围的限制——怎样才能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我们书上有确定的知识点,就是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结合材料分析即可。

点评:哲学的主观题一般都是需要用原理和方法论来回答,所以考生要把书上的所有原理方法论放在一起来识记,记忆的时候既要整体记忆,又要把其分成四个部分: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对于辩证法又要分成三个部分: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之所以要这样做,就是因为哲学答题的知识范围大小不等,大到整本哲学书,小道一个知识点都有。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近年来,网络政治正逐渐成为中国政治生活的常态。各级党政官员纷纷“触网”,直接在网上了解社情民意,回应民间诉求。同时,网络也日益成为民众参政议政和政府科学决策的新平台,推动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然而,在一些网络推手的恶意推动下,诸如2011年11月间网上流传的“新疆籍艾滋病人通过滴血食物传播病毒”、“武汉大三女生求职时被割肾”、“玉溪将发生8.6级大地震”等谣言在网络上快速传播,形成“网络暴力”,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联系的观点,分析网络发展对我国政治生活的影响。(6分)

正确答案

(1)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网络发展推动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2分)

(2)人们能够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网络发展拓宽了人们参政渠道,搭建起政府与公民沟通的新平台。(2分)

(3)联系具有多样性。网络发展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带来有利条件,但用之不当也会损害社会公共利益。(2分)

百度题库 > 高考 > 政治 >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