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 共1652题
(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回顾历史,儒家文化在汉代发展到相当完善的地步,一路走来,吸收了佛教和中亚一些其他宗教的因素,构成一个庞大复杂的思想体系,影响了中国人几千年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宋代出现的理学,订下了一套相当固定的规格,再加上儒家知识分子受科举制度和文官制度的影响以及皇权的庇护,彼此结合为互相依靠的共同体,儒家文化逐渐走向僵化。明代晚期,阳明之学兴起,要回到个人自己的心性,争回个人的自主权。但是,清代的考证之学,又将义理的探讨搁在一边,儒学最终失去了活力。改革开放三十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上升,中华传统文化进入了新的复兴时期。
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化。“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 ” 。
材料三 辛亥革命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上摧毁了皇帝制度,否定了君主立宪,初步建立起三权分立、国会、责任内阁制、政党政治等近代民主共和国家的政治制度及其运作模式和程序。但这些制度在当时的中国很快夭折。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比较、选择,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实现了无数先驱为之奋斗的中国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理想。
(1)结合材料一,从唯物辩证法总特征的角度,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历程。(8分)
(2)试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在保障中国各族人民当家作主过程中发挥的作用。(12分)
正确答案
(1)①世界是普遍联系的。(2分)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兼收并蓄,形成了庞大复杂的思想体系,并对中国历史有巨大的影响作用,塑造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2分)
②事物是变化发展的。(2分)传统文化在早期的上升和后期的衰微以及在现代的复兴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2分)
(2)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它充分保障中国各族人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平等地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3分)
②我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它确保中国各族人民能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借助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参与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协商。(3分)
③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它赋予各少数民族人民以充分的民族自治权,自主管理本地区内部事务,使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实现。(3分)
④我国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它能够保证城乡各族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最有效的途径。(3分)
略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将中国与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经济相互依存不断加深,国际贸易在曲折中深处发展。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机遇大于挑战。结合材料,分析阐释材料蕴含了哪些唯物辩证法观点。(15分)
正确答案
各国经济相互依存不断加深,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国际贸易在曲折中深入发展,体现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机遇大于挑战,体现了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15分)
试题分析:该题以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紧密结合为材料,综合考察学生对所学的哲学原理的识记和理解运用,材料内容要逐一解读,对其中蕴含的哲理要准确回答。材料体现的原理包括:联系是普遍的,各国经济相互依存不断加深;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国际贸易在曲折中深入发展;主次矛盾原理,机遇大于挑战。
点评:问题只是从大范围上做了规定,唯物辩证法的原理有很多,学生要根据材料内容选取合适的原理进行分析,要求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要熟练掌握和理解,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但该题材料内容简短,很容易理解和分析,难度适中。
材料:同学们从《新华日报》上看到这样一则新闻:尽管江苏在这场金融海啸面前也无法独善其身,但其经济基本面仍然是好的。在江苏加工贸易密集度最高的昆山,一年倒闭的企业只有37家,远低于浙江全年注销 2.2万家、广东关闭9000多家企业的比例。在探究金融危机何以对江苏的影响较小时,江苏省委书记梁保华在接受凤凰卫视记者采访时说的一席话引起了同学们极大的兴趣:九十年代,在我们外企、民企发展不足的阶段,我们提出“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方针,不管你来自哪里,只要到我江苏落户,我们都欢迎。现阶段我们处在工业化转型升级时代,我们即时提出“不求所在,但求所得”的方针,即要求外企和民企对我都要有所“得”,这样才能实现双赢的结果。
请你根据材料,说明江苏正确处理“所有”、“所在”、“所得”之间关系的辩证法依据。( 12分)
正确答案
①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所在”,、“所有”、“所得”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只有坚持在联系中把握三者关系才能有江苏经济发展之“所得”二同时,只有用发展的眼光去处理“所有”、“所在”、“所得”这三者关系,才能实现江苏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3分)
②矛盾具有特殊性,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矛盾各有其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九于年代外企、民企发展不足时期和现阶段处在工业化转型升级时代的经济特点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我们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特点把握经济脉搏,才能实现江苏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 分)
③在九十年代外企、民企发展不足时期以“所在”为工作重点,兼顾“所有”,现阶段处在工业化转型升级时代以“所得”为主,兼顾“所有”“所在”,体现了辩证法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或者:抓住重点,统筹兼顾。)( 3 分)
④辩证否定要求我们不断创新思维。江苏经济只有在创新中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3分)
本题以江苏在这场金融海啸面前也无法独善其身,但其经济基本面仍然是好的为背景。考查学生辩证法对知识的理解。可以从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矛盾具有特殊性、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辩证否定等方面结合材料回答
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城镇化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
材料 中国正在经历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农民向市民转移过程,城镇化进程速度也是世界上最快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城镇化过程中相继遇到、无法回避的问题,如农民市民化问题、农民工就业问题、城镇化土地问题等。中国正在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式,统筹城乡发展,不断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户籍制度和将农民工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等改革,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1)结合材料,运用辩证法的有关知识,分析我国城镇快速发展的原因。
(2)推进城镇化,要注重城镇化质量,避免“快而不优”,“大跃进”式推进,切忌“贪大求洋”“千城一面”,粗放发展。试就此对我国城镇化建设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
正确答案
(1)①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联系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与发展,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我国通过统筹城乡发展,加快了城镇化的进程。②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坚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正是因为不断分析、破解城镇化过程中的新问题,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城镇化的进程得以加速。③辩证的否定观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立足实践,不断创新。中国不断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式,进行改革创新,推动了城镇化的进程。(若运用规律的知识回答亦可)
(2)①尊重城镇化的基本规律或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注重城镇的个性特色。(第一点若回答重视量的积累,促成质的飞跃,注重城镇化质量和效益,亦可)
第(1)问,辩证法中有关事物发展原因方面的内容:一为联系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与发展;二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三为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既是联系的环节,又是发展的环节。将上述内容与城镇化的具体内容结合起来即可答好此问。第(2)问,与“快而不优”“大跃进”相对应的方法论为一切从实际出发或按客观规律办事;与“贪大求洋”“千城一面”相对应的方法论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上述分析进行总结就可把本问答好。
自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对民生问题持续关注,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运用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与改善民生的关系。(10分)
正确答案
①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在我国,和谐社会建设与改善民生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二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2分)
②部分影响整体, 部分的功能及变化会影响整体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对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应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改善民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点,对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关键作用。(3+1分)
③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不具备的功能,要求我们应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要把改善民生置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局中,统筹兼顾,合理安排(3+1分)
试题分析:本题以党中央关注民生问题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首先审读设问,限制知识范围是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分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与改善民生的关系。运用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分析可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整体,改善民生是部分。抓住这一点,依据课本知识分析即可。
点评:本题是收敛性试题,这类试题的主要特点是:设问中的知识范围要求很具体,或者具体到某一个知识点,或者具体到一个知识模块。但也有个别试题,会涉及知识的迁移和借用,以所要求的知识范围为依据,到材料中寻找相关信息,并有理有据地组织答案;如果所要求的原理用完后仍有重要信息没有分析,就要考虑知识的迁移和借用了。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