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历代政权都为些做出了不懈努力。

回答:

(1)为解决王国对中央的威胁,汉武帝采取的两大措施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中哪些属于创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实现和维护国家统一大业上取得了哪些重大成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推恩令”;“附益之法”。

(2)行省制度;宣政院管理西藏。

(3)解放战争胜利、西藏和平解放;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建立自治区;提出“一国两制”,香港、澳门回归;海峡两岸关系和缓、交流频繁。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近代史上,为了抗击共同的敌人,共产党和国民党先后进行了两次合作,现在为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国共两党的高层正在频频接触。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20世纪20年代,国共两党首次合作实现的标志是什么?合作的政治基础是什么?两党合作后,共同领导了一场什么革命运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抗日战争开始后,两党再次合作,请写出第二次国共合作组成的统一战线的名称。在这个战线的领导下,国共进行了哪些抗日斗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改革开放以来,为解决台湾问题,中共提出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新三民主义;国民大革命运动(北伐战争)。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了四次大会战,特别是太原会战;共产党在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发动百团大战等。

(3) 和平统一台湾,“一国两制”。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世纪以来的三大重要思想理论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根据提示,完成下列有关三大理论的探究任务。

(1)根据所学知识,写出下列知识结构中字母代表的历史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认为20世纪中国三大思想理论成果间有继承和创新的关系。结合史实,简述三大理论间依次“继承”的主要表现。邓小平是怎样运用“实事求是”的精神解决台湾和香港问题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世纪以来的三大理论,反映了重大思想理论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A:国民大革命;B:毛泽东思想;C:新民主主义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D: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E: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2)毛泽东思想继承新三民主义精神,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邓小平理论继承毛泽东思想实事求是的精髓,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出“一国两制”方针。

(3)思想应有利于解决现实重大问题;思想具有继承与发展特征等。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50年前的8月23日傍晚,金门岛上正在举行宴会。忽然,海峡对岸数百门大炮万弹齐发,一时间岛上一片火海……从此以后,两岸炮战不断。数月后,大陆宣布:单日打炮,双日不打炮。再后来,双方只将炮弹打在无人的滩头上,成为象征意义上的“炮战”。到1961年12月改为只打宣传弹,直至1979年元旦,徐向前发表声明,停止炮击,两岸炮战正式结束。

材料二 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台湾同胞来大陆探亲、访友、观光或者来做生意和进行学术文化交流活动的已有近800万人次,其中1995年达133万人次,占台湾出境人数的1/3。大陆去台湾探亲和进行学术文化交流人员也有7 000多人次。

材料三 2008年3月22日台湾举行了入联、返联公投,因参与公投的人数,均未达到法定成案门槛,遭到否决。关心台湾与两岸前途的人都应明白此番公投未过关的意义。

材料四 在8?23金门炮战50周年之际,传来了建设金厦跨海大桥的消息。金门与厦门只有一海之隔,相距17海里,“小三通”客船只要40分钟左右航程就可抵达。台方提出的方案是和大陆共同合作,从厦门大嶝岛或是小嶝岛建立跨海大桥直通金门。当地不少民众认为,大桥一旦兴建,可以带动双方交流,那时金门就不是孤岛,不但可以减少战争发生的可能,还可解决金门水电问题,金门就可建设成“厦门的后花园”。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海峡两岸关系的变化趋势。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归纳80年代至90年代两岸关系进展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举例说明中国人民捍卫台湾主权的史实。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主要障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比材料一、四,金门在两岸关系中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意义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趋势:由战争对抗到结束战争状态。说明:由主张武力解放逐渐转为以和平方式统一祖国。

(2)表现:两岸民间往来、贸易交流、文化交往日益频繁。原因:“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两岸人民血脉相连;两岸的共同利益等。

(3)史实:郑成功收复台湾;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回归祖国。障碍:岛内:台独势力;国际:国际反华势力。

(4)变化:由台海对抗的前沿转变为台海直接联系的桥梁。意义:有利于金门的稳定和发展;便于两岸人民之间日益密切的交流往来;充分证明“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正确。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回答:

(1)实现祖国统一的方针原则是什么?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香港、澳门已经回归祖国,台湾问题尚未解决,举近代史两例说明台湾被割让和收回的史实;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主要障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对国家统一有何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一国两制;含义: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主体实行社会主义,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2)1895年甲午战争后《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给日本;1945年抗战胜利后台湾回到祖国怀抱。障碍:岛内台独势力;国际反华势力。

(3)实现祖国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2008年10月31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苑毓翔指出,美国独立后实行了“一国两制”。但是,它同我们的“一国两制”不是同一概念。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确定了资产阶级与种植固奴隶主的联合统治。他们在1787年通过的宪法(1788年6月21日正式生效)中明文规定:北部7个州废除黑人奴隶制,南部6个州仍然保持奴隶制。并规定,1808年前,联邦政府不干涉备蓄奴州的奴隶贸易,逃亡奴隶必须归还原主;鼓励扩大奴隶制度。从这里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到,这部宪法是实现资产阶级和奴隶主联合专政的意志,因而才以宪法肯定了两种制度即北部以雇佣劳动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经济和南部以黑奴制为基础的种植园隶制的经济同时存在。

请回答: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美国1787年宪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怎样理解“它同我们的‘一国两制’不是同一概念”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近代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确立了美国的联邦共和政体,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防止专制独裁局面的出现。

局限:保留了奴隶制,有种族歧视的色彩。

(2)美国“一国两制”的含义:1787年宪法规定了两种制度即北部以雇佣劳动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经济和南部以黑奴制为基础的种植园奴隶制的经济。

中国“一国两制”的含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由中国太平洋学会召集举办,《浮生六记(卷五)册封琉球国记略<海国记>》原件专家认证会于2010年9月11日在北京召开。经海峡两岸学者研讨,认为《海国记》一文为古典名著《浮生六记》缺失之佚文。因文中内容明确表示古钓鱼岛归属中国,为中国确认钓鱼岛主权又添铁证。

——中国新闻网

材料二 1993年大陆与台湾之间的贸易额达到了144亿美元,2万家台湾企业在大陆的投资约在150亿——300亿美元之间。台湾越来越把注意力集中于大陆,一位台湾官员于1993年说:“1980年以前,台湾最重要的市场是美国,但到了90年代,我们认识到,台湾经济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大陆。”

——(美)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材料三 1965年9月1日,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在拉萨召开,西藏自治区宣布正式成立。周恩来总理本来要到拉萨参加庆祝大会,到了成都后因故未能成行。由中央代表团团长谢富治在大会上讲话,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向大会祝贺。张国华代表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作报告,总结了在西藏15年来的工作。阿沛·阿旺晋美作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工作报告。

——百度网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海峡两岸学者认证“《海国记》一文为古典名著《浮生六记》缺失之佚文”的主要用意,分析其主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海峡两岸关系得以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西藏自治区宣布正式成立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主要用意:确认钓鱼岛自古就是我国的固有领土。

主要影响:影响着中日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海峡两岸“一个中国”共识的形成;有利于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

(2)主要原因:两岸有着相同的文化根基;两岸有血浓于水的亲情;两岸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经济发展优势可以互补;台湾与美国经济联系的逐渐减弱。

(3)意义:满足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有利于实现民族团结和地区稳定;有利于调动西藏人民的积极性,促进西藏地区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民党败退台湾以后,以台湾为依托,把海南岛和金门、马祖作为两翼,依恃其海、空军的所谓优势,不仅要保住流亡的政权,更要准备“反攻大陆”。蒋介石提出国民党的政治目标是“反共抗战,复国建国”。他的如意算盘是“一年准备,二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

——刘建武《国共关系七十年》

材料二 我们愿意同台湾当局协商和平解放台湾的具体步骤和条件,并希望台湾当局在他们认为适当的时机,派遣代表到北京或者其他适当的地点,同我们开始这种商谈。

——周恩来在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报告

材料三 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公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材料四 鉴于百年来的屈辱积耻,血泪斑斑交织之中国近代史,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之弱国惨痛,以及缅怀祖先以往之光荣,怎不令人亟思奋发!窃感要使中国强大和光荣,实为我国当前最主要之急务,也是大家久郁心中一致之呼声及共同之渴望,并感只要我们能团结统一,共同对外,发奋图强,富强康乐之新中国指日可期,因此中国需要统一。

——台湾《中国导报》

(1)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解决台湾和大陆关系问题上的办法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三中邓小平提出的实现统一的“适当方式”是什么?后来又有何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谈谈你对祖国统一问题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材料一蒋坚持反共,准备反攻大陆;材料二中周主张平等协商,和平统一。因为蒋代表反动腐朽的国民党政府,周代表人民政府。

(2)平等会谈。后又提出“一国两制”。

(3)中华民族的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只要双方都摒弃前嫌,以民族利益为重,总能达成共识。两岸关系的改善,祖国的完全统一和民族的全面振兴,一定能够实现!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阅读丘逢甲的诗《往事》:银烛鏖诗罢,牙旗校猎还。不知成异域,夜夜梦台湾。

材料二 1962年,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病重时在台湾写下《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远不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材料三 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国共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是中央与地方的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公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台湾成为“异域”是在哪一历史事件之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于右任的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邓小平认为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是什么?他指出的实现统一的“适当方式”后来发展为什么方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前解决台湾问题有赖于海峡两岸的合作,合作的最基本前提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甲午战争失败(或《马关条约》签订),日本强占台湾。

(2)痛感海峡两岸分裂,渴望祖国统一。

(3)关键是没有外国的干预而实行国共两党平等会谈。“一国两制”。

(4)台湾当局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拨出后引起巨大反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建设,新中国不仅赢得了政治上的独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已经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确立和坚持,而且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从无到有的问题,使中国赢得了经济上的独立,为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初步的物质技术基础,一些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的重要成就,显示了中国丰厚的智力资源;一大批艰苦创业的知识分子和英雄模范,构筑了新中国的精神家园。

 ——《复兴之路》解说词

回答:

(1)依据材料列举“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建设”,新中国在政治制度、经济建设、科学技术方面各取得的成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1960年代,新中国追赶当时世界发达国家的速度慢了下来。而这一时期,中国的近邻日本迎来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国民收入在7年里增加了一倍。1964年东京奥运会的举行,使日本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猛增了一倍多。1968年日本成为当时仅次于美国和苏联的世界第三经济强国。

——《复兴之路》解说词  

(2)二战后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在发展经济方面有哪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还处在“文化大革命”带来的重重困难之中,人们渴望着一股强劲的新风,吹散笼罩在前进道路上的浓重迷雾,什么是社会主义?应该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严峻的现实和美好的理想需要所有中国人对这个重要命题做出回答,正在穿越历史三峡的中国航船期待新的领航者出现。

——《复兴之路》解说词 

(3)根据所学说明“中国航船期待新的领航者”是怎样出现的?其为现代化建设提出哪些创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政治: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经济: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科技:一些尖端科学技术领域取得重要成就,形成了科技队伍。

(2)参与世界贸易;利用国际资本;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关注社会福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家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专门人才进行企业经营。

(3)结束文革,邓小平等恢复工作;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项基本原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等。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祖国统一大业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