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从地理环境上说,我们是无法分离的。我们不能把各地区从彼此的位置上挪开,也不能在它们之间筑起不可逾越的城墙。……我们不是敌人。我们之间感情的纽带,或许会因情绪激动而绷紧,但决不可折断。那一根不可思议的回忆之弦,从每个战场和爱国志士的坟墓,伸展到这片辽阔土地上每一颗充满活力的心房和每一个家庭,只要我们本性中的善念再现,而且一定会加以拨动,它们终会重新奏出响亮的联邦协奏曲。”

——林肯总统的1861年就职演说

材料二:内战结束后,美国国会通过宪法第14条修正案。该法案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制定或实施限制合众国公民的特权或豁免权的任何法律。”

——岳麓版历史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

材料三:邓小平说:“我们提出的大陆与台湾统一的方式是合情合理的。统一后,台湾仍搞他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一个中国,两种制度。”

材料四: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1条

(1)材料一说明在美国内战中林肯的目标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感情纽带”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的宪法条文坚持了什么原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与材料一所强调的共同原则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邓小平强调这一原则的历史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四的宪法规定与“一国两制”的方案是何关系,材料四与材料二有何相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目标:维护美国的统一。感情纽带:美利坚民族是一个统一的民族。南方一些州的人民也参加过独立战争,并献出生命,他们也是美利坚民族的一部分。

(2)联邦宪法至上和国家统一的原则。

(3)原则:“一个国家”(或“国家统一”)。依据: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清朝时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领土。

(4)关系:宪法的规定为“一国两制”提供了法律依据。与材料二美国宪法强调的原则基本一致,都是用法律的形式维护国家统一。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改革、趋时更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保持活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关键。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中国与苏联都加快了社会主义改革与建设的步伐,但两国的改革策略与结果却有很大差异。当前,中国的改革正是要借鉴和吸取苏联改革的经验教训,总结自己的经验,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     

请回答: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在处理经济与政治改革的关系上作出了什么重大决策?在这一决策指导下,确立了哪些新的经济、政治体制(或制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戈尔巴乔夫执政后,是如何处理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关系的?他推行的政治改革与中国的政治改革有哪些根本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苏两国改革策略不同,其结果也有很大的差异。试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加以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制度: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现代企业制度;对外开放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制度:农村村民民主自治制度;“一国两制”制度。

(2)先进行经济改革,后转向政治改革,并把政治改革当作重点。不同:戈尔巴乔夫改革放弃了党的领导;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马列主义。

(3)中国:加强了党的领导,民族大团结,国家统一大业取得重大成就,经济发展迅速,综合国力不断提高。苏联:苏共解散,民族矛盾激化,国家解体,经济恶化。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鸦片战争失败后,1842年8月29日,耆英代表清王朝和英国的代表璞鼎查在“康华利”号上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材料二: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战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1945年日本和中国政府签订投降书。

  材料三:1984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在北京签署。英国同意于1997年归还香港。联合声明圆满解决了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问题,也为香港的长期繁荣和稳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请你扼要叙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你认为该条约的签订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什么重要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保持香港地区的永久繁荣,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什么重要的主张?请你简单地解释这一主张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三则材料中代表中国签字的分别是什么政府?在涉及民族利益、国家主权的重大问题时,他们的态度有怎样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抗战胜利以后,重庆一家报纸以“日本无条件投降”为谜面,要求打一中国古代历史人物,当时的谜底有两个:屈原(原子弹)、苏(苏联)武。结合抗战的历史,说说抗战取得胜利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割让香港岛”、“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等五处通商口岸”、“协定关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一国两制”;“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3)清王朝、南京国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清政府――妥协投降;南京国民政府――初期“不抵抗”,在中国共产党的倡导和努力下组织抗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坚决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收回国家主权。

(4)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有力的支持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最根本的是中国人民的持久顽强的抗战。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签署的《开罗宣言》指出:“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土地,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签署(后苏联参加)的《波茨坦公告》又重申:“开罗宣言之条件必须实施”。

        材料二 于右任是参加辛亥革命的国民党元老,晚年羁留台湾,在1962年1月24日病重时写下了《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材料三 2005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反分裂国家法》

        第一条  为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制定本法。……

       第三条  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国的内部事务,不受任何外国势力干涉。……

       第五条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

(1)一百年前,日本是通过什么侵华战争,什么条约攫取了台湾与澎湖列岛的?1945年中国收回台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状?据材料三指出形成这一现状的历史原因,以及中国政府确立的解决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实现海峡两岸统一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 )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原因:抗日战争胜利,中国收回台湾。

(2 )现状:台湾与大陆分离。原因:中国内战遗留问题。方式:“一国两制“,和平统一。

(3 )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但由于“台独”分裂势力的存在,外国势力的干涉,统一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按照“一国两制”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符合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尽管两岸尚未统一,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中国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家园,两岸同胞理应携手维护好、建设好我们的共同家园。台湾任何政党,只要承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我们都愿意同他们交流对话、协商谈判,什么问题都可以谈。

——胡锦涛十七大报告

材料二 鉴百年来的屈辱积耻、血泪斑斑交织的中国近代史,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弱国惨痛,以及缅怀祖先以往的光荣,怎不令人亟思奋发!窃感要使中国强大和光荣,实为我国当前最主要之急务,也是大家久郁心中一致之呼声及共同之渴望,并感到只要我们团结统一,共同对外,发奋图强,富强康乐光荣之新中国指日可待,因此,中国需要统一。

——台湾《中国时报》载文《读近代史感悟--兼谈中国统一》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要指出中国共产党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祖国统一问题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一国两制,和平统一。

(2)祖国统一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声;“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是祖国统一的最佳方式。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面对国民党势力以台湾为“反共基地”,积极策划“军事反攻”,妄想“雪耻复国”的图谋,中共准备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但是由于美国入侵朝鲜,严重地威胁了我国的国家安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略方向转向东北战场,解放台湾的计划被抗美援朝的作战任务所取代。此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由于美国坚持“扶蒋反共”的对华政策,中共基于维护民族利益和国家主权,除了坚持“解放台湾”的基本方针外,很难有其他选择。

——引自《从解放台湾到一国两制的演变》

材料二  浅浅的台湾海峡,却似难以跨越的鸿沟天堑。两岸不知有多少颗忧伤的心,日日夜夜被思念牵动摧折;又不知有多少远眺的眼,朝朝暮暮为亲情望穿秋水。这一切,终于在2008年12月15日化作历史。银燕展翅、百舸争流、鸿雁传书——随着两岸空运、海运直航和直接通邮的同步实施,“三通”终于在这一天从梦想变成了现实。  

——新华网《海峡两岸大三通正式启动》

(1)根据材料一,分析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大陆提出“解放台湾”基本方针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海峡两岸实现“三通”最早是在何时提出的?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08年底海峡两岸实现三通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国民党当局企图以台湾为基地,准备反攻大陆、“雪耻复国”;美国坚持“扶蒋反共”的对华政策,仇视中共及新生的人民政权。

(2)提出: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建议海峡两岸首先实现通邮、通商、通航和探亲旅游。原因: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海峡两岸人民的需要和共同努力;国共两党的大力推动。(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应中共中央和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的邀请,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2005年4月26日率团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抵达南京,开始为期8天7夜的“和平之旅”。下图为连战访问大陆的路线示意图。读图并回答: 

(1)孙中山是国共两党共同敬仰的民主革命先行者。连战访问大陆的第一站就是去南京拜谒中山陵,胡锦涛在与连战的会谈中也说“中国共产党人……从来就是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的坚定支持者、合作者、继承者。”结合国民革命运动的有关史实,举例说明“中国共产党人……从来就是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的坚定支持者、合作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西安是连战访问大陆的重要一站,它见证了71年前国共关系的风云变化。根据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变化”是什么?并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连战在祭奠祖母时说:我的祖母埋葬在这里,60年来连家没有一个人能够来祭拜,我们当子孙的人感到非常愧疚。这是大时代里的小历史,但对我家族、个人来讲是很辛酸的历史。两岸分离,导致了连战家族、个人的辛酸历史,同时也是两岸炎黄子孙心中的伤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岸分离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对近代中国曾产生过重大影响。从中你得到什么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国共第一次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建立黄埔军校;东征及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参与北伐战争;领导工农运动配合北伐。

(2)变化: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

   原因: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

(3)国民党内战失败,退居台湾;美国干涉、阻挠中国解放台湾(或: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4)合则两利,分则两伤;两党合作符合中华民族的利益。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百年前……,日本帝国主义……强行攫取了台湾及澎湖列岛,使台湾人民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生活了半个世纪之久。……五十年前,中国人民同世界人民一道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1945年10月25日,台湾与澎湖列岛重归中国版图,台湾同胞以此摆脱了殖民统治的枷锁。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1949年以后,台湾又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状态。

材料二 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实事求是,提出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论断和思想,确立了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指导方针。

材料三 但是,值得所有中国人警惕的是,近年来台湾岛内分离倾向有所发展,“台独”活动趋于猖獗。某些外国势力进一步插手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这些活动不仅阻碍着中国和平统一的过程,而且成胁着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和发展。

——以上引自江泽民《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

(1)一百多年前,日本是通过什么侵华战争、条约攫取了台湾与澎湖列岛的?材料一中所说的“众所周知的原因”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邓小平提出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基本方针是什么?试说出这一方针成功运用的两个事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回答,影响台湾和平统一的主要障碍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

(3)台独势力、国际反华势力。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结束国家分裂,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华民族为之奋斗、为之讴歌的伟大事业。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

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材料二:“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1962年,台湾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在临终前写下《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惟有恸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材料三: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毛泽东、周恩来就曾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设想,表示除外交外,台湾一切事物都由蒋介石全权处理,后者还可派人参加中央政府。

——高中历史必修一岳麓版教材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提到的“六王毕”“扫六合”秦王消灭的六个国家的来历跟历史上哪一制度有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反映了台湾与祖国大陆两次分离的历史史实,请问其原因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为结束海峡两岸分离状况,实现祖国统一在制度上有何创新?其意义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分封制。

(2)第一次: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占台湾。第二次:1946——1949年国共内战,国民党败退台湾。

(3)创新:一国两制。意义: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1958年的8月23日傍晚,金门岛上正在举行宴会。忽然,海峡对岸数百门大炮万弹齐发,一时间岛上一片火海……从此以后,两岸炮战不断。数月后,大陆宣布:单日打炮,双日不打炮。再后来,双方只将炮弹打在无人的滩头上,成为象征意义上的“炮战”。到1961年12月改为只打宣传弹,直至1979年元旦,徐向前发表声明,停止炮击,两岸炮战正式结束。

材料2: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台湾同胞来大陆探亲、访友、观光或者来做生意和进行学术文化交流活动的已有近800万人次,其中1995年达133万人次,占台湾出境人数的1/3。大陆去台湾探亲和进行学术文化交流人员也有7000多人次。

材料3:在8·23金门炮战50周年之际,传来了建设金(门)厦(门)跨海大桥的消息。金门与厦门只有一海之隔,相距17海里,“小三通”客船只要40分钟航程左右就可抵达。台方提出的方案是和大陆共同合作,从厦门大嶝岛或是小嶝岛建立跨海大桥直通金门。当地不少民众认为,大桥一旦兴建,可以带动双方交流,那时金门就不是孤岛,不但减少战争发生可能,还可解决金门水电问题,金门就可建设成为“厦门的后花园”。

请回答:

(1)据材料1归纳台海两岸关系的变化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2归纳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两岸关系进展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举例说明中国人民捍卫台湾主权的史实。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主要障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比材料1、3,回答金门在两岸关系中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意义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趋势:由战争对抗到结束战争。

(2)表现:两岸民间往来、贸易交流、文化交往日益频繁。原因:“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两岸人民血脉相连;两岸的共同利益等。

(3)史实:郑成功收复台湾;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抗日战争。障碍:岛内主要是“台独”势力;国际上主要是国际反华势力。

(4)变化:由台海对抗的前沿转变为台海直接联系的桥梁。意义:有利于金门的稳定和发展;便于两岸人民之间日益密切的交流往来;也充分证明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正确。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祖国统一大业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