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祖国统一大业
- 共552题
开学初,小源到建设银行营业网点兑换了此前在网上预约的中国高铁纪念币。这枚纪念币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面额10元,每人限兑20枚,且需要提前预约。小源打算与班上同学分享自己的喜悦。他可以向大家这样介绍
①纪念币面额和实际购买力都是由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
②纪念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
③纪念币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
④纪念币不能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必须在规定时间地点使用
正确答案
解析
①错误,国家无权规定纪念币的实际购买力;④错误,纪念币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使用;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纪念币属于法定货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因其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故②③正确。
知识点
“一国两制”的构想首先得到成功运用是在
[ ]
正确答案
“粤海销烟扬我威,但悲港岛易英徽。前仇旧恨今尽雪,只缘华夏已腾飞。”从内容上判断,激发诗人创作这首诗的历史事件是
[ ]
正确答案
“几个小时前我还是皇家警察,但现在我已是一名堂堂正正的香港警察了。”该警察说这句话的背景是
[ ]
正确答案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历代政权都为些做出了不懈努力。
回答:
(1)为解决王国对中央的威胁,汉武帝采取的两大措施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中哪些属于创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实现和维护国家统一大业上取得了哪些重大成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推恩令”;“附益之法”。
(2)行省制度;宣政院管理西藏。
(3)解放战争胜利、西藏和平解放;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建立自治区;提出“一国两制”,香港、澳门回归;海峡两岸关系和缓、交流频繁。
制度创新是人类文明演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之世,灭人之国者,国已为县矣。
——《日知录》卷二十二
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
——《左传》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
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县。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元行省辖区广袤,权力空前,但我们较少看到双方发生矛盾冲突的材料,元灭亡也并非亡于地方的分裂割据……(行省)“不得承制署置属吏…诸行省用及千定(锭),必咨都省”“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行省内部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官员的任用上实行种族交参的原则,这样就在行省官员内部形成互相牵制、分权制衡的状态。在地方区域设置上,这一制度人为的使自然区域隔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如“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
材料三 下图是富兰克林在独立战争时期画的一幅卡通画,流传很广,并在不同时期被人们赋予了不同的含义。
要么联合,要么死亡。
材料四
(1)从材料一中我们可以得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哪些重要信息?据材料二分析元朝行省制度没有导致地方割据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三体现了美国中央政府与地方的关系如何?为此,1787年宪法作出怎样的明确规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四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都具有中国特色。运用所学知识,比较它们的主要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上材料,对我国当代加强地方行政制度建设有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信息:春秋战国时期,已设立郡县;早期的县高于郡。原因:元朝中央掌控行省人事任免权、财政权、司法权;行省内部相互牵制;行省区划打破自然限制。
(2)没有建立一个有效的中央政府,各州保留很大的独立性和一些重要的主权性权力。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
(3)目的不同:民族区域自治是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设立特别行政区是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自治程度不同:特别行政区的自治程度要高于民族区域自治。
(4)启示:地方行政制度应适应本国国情并随时代的发展变化而调整和改革;改革地方行政制度应坚持创新与继承的统一;增强地方行政制度的活力,调动地方发展的积极性,等等。
阅读材料
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云。
——欧阳修《新唐书》卷四三
材料二 民族的区域自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之内的,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的,遵循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总道路前进的、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的区域自治。依据这个总原则和大前提,一切聚居的少数民族,都有权利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建立自治区和自治机关,按照本民族大多数人民及与人民有联系的领袖人物的志愿,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这就是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权利。
——乌兰夫《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的报告》
材料三 1990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香港基本法。……《基本法》共160条,是一国两制构想的具体体现,其原则精神是:主权原则;一国两制原则;保持香港稳定的原则;实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原则。
——汤应武《1976年以来的中国》
材料四 民族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民族之间的差别可以分为结构性差别和文化性差别两类。结构性差别就是指社会经济方面的差别……世界上许多民族之间爆发的冲突都是由结构性差别扩大成群体性冲突的。……但由于历史上的原因和自然条件的差别,(注:西部民族地区和东部发达地区)在许多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民族分裂分子常常恶意地夸大这种差距,并且歪曲差距产生的原因,使之成为引起社会不安定的因素之一。……切实增进各民族间的了解和交往,在各族群众中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宗教观念、国家观念和公民观念。从而夯实民族团结和谐、国家长治久安的思想基础。
——《“7·5”事件改变不了新疆民族团结的大局》2009.07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太宗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了什么制度?该材料反映出此制度的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得到正式确认的标志。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二中所述制度在主要目的上的共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说明“一国两制”是怎样协调国家与地方利益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材料四分析,从长远看,要保持少数民族地区的长治久安应该做好哪些工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这三项制度的创新具有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羁縻府州制度(或羁縻制度)。特点:少数民族地区需接受中央政府管辖;民族地区在政治和经济上有高度自治权;是中央政府对民族地方的一种间接统治形式。
(2)标志: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通过。共同之处:保证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巩固国家统一;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3)国家: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维护中国对香港的主权。地方:保持香港的稳定和高度自治。
(4)一是要进一步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切实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繁荣;二是帮助各族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宗教观、国家观和公民观。
(5)既坚持国家统一和主权完整,又适当兼顾地方利益;实事求是,从具体实际出发;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20世纪20年代末著名诗人闻一多先生以悲愤的心情写下了《七子之歌》。文中将香港、澳门、台湾等地比作流落在外的七个孩子,盼望着他们回到祖国的怀抱。请问:
(1)1945年以来,香港、澳门、和台湾三地与祖国大陆的关系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和港澳问题的共同方针是什么?具体政策上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目前妨碍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的政治因素有哪些?由此决定我们必须坚持的一项重要原则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香港、澳门分别于1997年和1999年回归祖国;台湾于1945年回归祖国,1949年,大陆解放后,国民党残余势力据守台湾,形成了台湾与祖国大陆暂时隔离的状态。
(2)我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和港澳问题的共同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具体政策主要不同是台湾在与祖国大陆统一后可以享受更多的自治权,特别是保留自己的军队。
(3)目前妨碍台湾与祖国统一的政治因素主要是台独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这决定我们必须坚持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的原则。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应该明确规定:一九九七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如果中国在一九九七年,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八年后还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材料二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不久,当时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黄华即于1972年3月8日致函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主席,明确宣布:“香港、澳门是属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帝国主义强加于中国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结果。香港和澳门是被英国和葡萄牙当局强占的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完全是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根本不属于通常的‘殖民地’范畴。”当年11月的联合国大会以99票对5票通过决议,把香港和澳门从殖民地名单中除去。
材料三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我国发生的一次通过革命而产生的政府变动。根据国际法上的政府继承理论,因革命而发生的政府变动,新政府没有义务完全继承旧政府同外国政府签订的国际条约。
——《中国香港1997》
材料四 1982年9月27日,撒切尔夫人在取道香港回国途中反复强调“这三个条约”(指19世纪英国同清政府签订的涉及香港地区的三个条约)是有效的,不应单方推翻,而只能由双方加以修改。这番讲话激起香港爱国同胞的强烈抗议,我国外交部发言人立即发表声明予以驳斥。
——《中国香港1997》
材料五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是我们根据中国的情况提出来的……实现国家统一是民族的愿望,一百年不统一,一千年也要统一的。……我们采取“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办法解决香港问题,不是一时的感情冲动,也不是玩弄手法,完全是从实际出发的,是充分照顾到香港的历史和现实情况的。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回答
(1)材料一中,邓小平指出香港问题的实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中国收回香港的法律依据。对此,英方立场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述“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形成及其基本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回答香港问题为什么能解决?这有何国际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主权问题。
(2)联合国大会决议,香港问题不是殖民地问题。根据国际法,中国对过去的不平等条约没有义务继承。英方坚持过去的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不愿放弃对香港的殖民统治。
(3)形成:20世纪八十年代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以后他在多次谈话中全面阐述。内容: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4)中国政府提出了符合国情和香港历史现实的正确方针;实现国家统一是民族的共同愿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国际地位的提高,为世界上一些国家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一个范例。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这60年就是一部执政的中
同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小断提高自身执政能力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
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我们能够学会我们原来不懂的东西。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1)请结合所学知识,中共和人民政府为完成“更伟大”“更艰苦”的任务,1952年前在经济、对外政策两方面采取了哪些重大对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953年以后,中共和人民政府充分地展示了执政能力。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在1954、1955这两年新中国在民主政治制度和外交两方面探索上所取得的建设成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我们党是一个勇于追求真理、修正错误,善于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党。在半个多世纪的执政实践中,党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两个问题,进行了艰辛探索,积累了成功经验,也有过失败的教训。
(3)请指出中国共产党在60年的执政实践中最严最的失误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自1978年以来,中共和人民政府全面实行的改革开放改变了许许多多中国人一生的前途和命运,也改变了我们这个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请结合中共和人民政府在国家统一和经济体制两方面的革命性设想来评价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巨大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中共和人民政府的执政实践得失中分析这给我们提供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对策:经济: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积极恢复国民经济。外交:实行“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等一系列外交方针。
(2)民主政治建设:召开一届人大,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外交活动: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新中国外交的成熟,并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亚非)会议,步人世界外交舞台。
(3)错误地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运动。
(4)国家统一: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实现了港澳的回归,加快了解决台湾侗题方面的步伐。经济体制: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加快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的步伐,提升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5)启示:制订政策必须结合国情,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并与时俱进。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