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20 分

开学初,小源到建设银行营业网点兑换了此前在网上预约的中国高铁纪念币。这枚纪念币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面额10元,每人限兑20枚,且需要提前预约。小源打算与班上同学分享自己的喜悦。他可以向大家这样介绍

①纪念币面额和实际购买力都是由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

②纪念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

③纪念币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

④纪念币不能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必须在规定时间地点使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正确答案

C

解析

①错误,国家无权规定纪念币的实际购买力;④错误,纪念币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使用;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纪念币属于法定货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因其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故②③正确。

知识点

生产决定消费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世纪20年代末著名诗人闻一多先生以悲愤的心情写下了《七子之歌》。文中将香港、澳门、台湾等地比作流落在外的七个孩子,盼望着他们回到祖国的怀抱。请问:

(1)1945年以来,香港、澳门、和台湾三地与祖国大陆的关系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和港澳问题的共同方针是什么?具体政策上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目前妨碍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的政治因素有哪些?由此决定我们必须坚持的一项重要原则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香港、澳门分别于1997年和1999年回归祖国;台湾于1945年回归祖国,1949年,大陆解放后,国民党残余势力据守台湾,形成了台湾与祖国大陆暂时隔离的状态。

(2)我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和港澳问题的共同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具体政策主要不同是台湾在与祖国大陆统一后可以享受更多的自治权,特别是保留自己的军队。

(3)目前妨碍台湾与祖国统一的政治因素主要是台独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这决定我们必须坚持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的原则。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50-70年代的宣传画

(1)根据以上两幅宣传画,简要指出在20世纪50——70年代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导思想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叶剑英委员长《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节选):

(一)为尽早结束中华民族分裂的局面,我们建议举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合作,共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三)实现统一后,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

(四)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

(九)统一祖国,人人有责。

(2)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叶剑英代表中共中央提出的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3)请简要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解决台湾问题的指导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胡锦涛会见连战、宋楚瑜

(4)以上四幅图反映出海峡两岸关系怎样的发展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武力解放台湾。

(2)祖国统一;和平谈判;第三次国共合作;高度自治;两种制度。

(3)以一个中国为前提,以“一国两制”的方式争取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4)两岸交流日益频繁,并且开始了一些具有政治意义的接触与会谈。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阅兵式隆重举行,鸣响的28响礼炮,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游行群众高声欢呼“毛主席万岁”,则饱含对领导自己翻身解放、当家作主的共产党人的无限尊敬。开国大阅兵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谱写了民族崛起的序曲。

材料二   阅读建国后我国农民在不同历史时期张路的四幅春联:①土地还家山河改色,妖氛敛迹农民翻身;②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③会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④改革春风吹大地。富民改革荡神洲。

材料三    1984年国庆35周年盛大阅兵,是新中国结束了长达十年的灰暗岁月后举行的第一次国庆大阅兵。参加游行的100万各族群众欢欣鼓舞地展示着自己的工作成果和丰收果实,也将中国5年来的巨大变化展现在世界面前。游行队伍中打出的“小平,您好”的横幅则充分表达了人民的心声。

小题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是怎样领导人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的?(4分)

小题2:依据材料二选其中③④两幅对联(注意对联编号),分析指出对联反映的事件及其对农村产生的影响。(4分)

小题3:“小平,您好”表达了人民群众怎样的心声?结合史实分析这一“心声”产生的原因。 (4分)

正确答案

小题1:理论上: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理论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实践上: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揭开了中华民族的新篇章。(4分)

小题1:③事件:人民公社化运动。影响:它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对农业造成了破坏。④事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影响:这是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4分)

小题1:心声:对领袖的尊敬爱戴,对改革开放的拥护。原因:主持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的国策;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提出一国两制方针,推进祖国统一大业。(4分)

小题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小题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小题1:根据材料,在对材料信息整合、归纳的基础上回答即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有“世界历史库”之称的美国《时代》周刊,一直以其独特的报道风格和对中国发展及中美关系的关注,而受到世人的瞩目。

材料一 如图,1949年2月7日,毛泽东首次出现在美国《时代》周刊杂志封面上,图中毛泽东意气风发、踌躇满志。

(1)据材料一,《时代》周刊为什么选择毛泽东为封面人物?(2分)图中的“民主统一”的实现对中美关系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

材料二 如图,1950年12月11日《时代》周刊的封面,标题是:REDCHINA'S MAO(下图)。周刊封面的基调为红色,在人物的周围还画有许多红色的蝗虫。

(2)材料二中,周刊的封面表达了什么样的态度?(2分)

材料三  如图,在《中美联合公报》发布前夕,1972年2月6日《时代》周刊出版了一期期刊,标题是: Nixon's China Odyssey。画面表现了尼克松与毛泽东、周恩来的见面,参观长城,以及观看歌舞表演(下图。其中,Odyssey(旅行)在英文中是一个具有积极乐观含义的单词。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4分)

正确答案

  (1)原因:三大战役即将取得胜利;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即将崩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2分)

影响:美国对华奉行全面遏制政策,中美全面对抗。(2分)

(2)原因:意识形态的对立;美国敌视社会主义中国。(2分)

(3)说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缓和。(2分)

原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苏关系恶化;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破产;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答出2点即可得4分)

试题分析:(1)1949年2月,解放战争进入了后期:三大战役即将取得胜利;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即将崩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中国即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引起了美国媒体的关注。美国也因此开始遏制中国(2)毛泽东身边有很多蝗虫,说明美国当时是敌视中国的。(3)材料三格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美关系缓和。原因在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苏关系恶化;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破产;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

点评:《时代》周刊是影响比较大的刊物,能在很大程度上反应美国民众对中国的看法。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掌握建交前中美关系的基本事实,与此相关的知识点有抗美援朝等需要掌握。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912年,中国建立了一个新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1949年.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

(1)根据所学知识,概括两个共和国的诞生对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各有何重大的推动作用?

(2)两个共和国的命运有何根本不同?试分析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

正确答案

 

(1)前者推翻了中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后者标志着近代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取得了彻底胜利,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为各项民主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政权保障。

(2)前者县花一现,很快陷于失败。后者不断成长壮大.引导中国走向繁荣昌盛。(1分) 原因:①建立的前提不同(中华民国建立时.资产阶级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新中国建立在基本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的基础之上);②领导阶级和社会基础不同(前者是资产阶级共和国,后者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共和国);③实行的政治模式不同(前者照搬了美国共和国的模式,不适合中国的国情;后者根据中国长期的革命实践,建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各项政治制度);④采取的对外政策不同(前者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承认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后者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或面临的国际形势不同:中华民国遭到了帝国主义的一致反对新中国得到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

本题主要考察了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意义以及各自的结局和原因,题目的难度不大,只要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末,闻一多先生以悲愤的心情写下了《七子之歌》。诗歌中将香港、澳门、台湾等地比作流落在外的孩子,盼望着回到祖国的怀抱。

材料二 邓小平指出:“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宣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末独立,后患无穷。” 

图一:200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亲切握手。

图二:2008年5月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与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亲切握手。图三:2008年11月4日大陆海协会会长陈云林与台湾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于上午九时许在台北圆山饭店举行第二次“陈江会谈”。

请回答:

(1)1945年以来,“七子”中的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重大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邓小平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那么,国共两党前两次合作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展望两党第三次合作,能够实现的最重要前提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两岸关系,目前有很多人对前景看好。结合材料三分析你认为前景看好的因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对进一步做好祖国统一工作有何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1945年抗战胜利,从日本手中收回台湾;1949年大陆解放后,国民党残余势力占据台湾,形成台湾与大陆暂时隔离的状态。

(2)国共第一次合作,标志是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国共第二次合作,标志是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第三次合作的前提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3)海协会和海基会的合力推动;民间已实现“三通”;国共两党高层会谈渠道已开通;海峡两岸人民渴望统一;香港、澳门地区“一国两制”的实践树立了榜样;大陆经济繁荣、科技发达、体育强盛,会对台湾民众形成向心力。

(4)加强海峡两岸经贸合作与文化交流;反对台独和国际反华势力的阻挠。我们必须团结一致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奋斗。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同是中国人”以及由此产生的相互信赖极大地促进了随后台湾与中国大陆的经济关系的迅速扩大。正如台湾的一位谈判代表所说,台湾人和大陆人有“血浓于水的亲情”,并为彼此的成就而感到自豪。……据报道,1993年,大陆与台湾之间的贸易额达到了144亿美元,2万家台湾企业在大陆的投资约在150亿——300亿美元之间。台湾越来越把注意力集中于大陆,其成功也日益依赖于大陆。一位台湾官员于1993年说:“1980年以前,台湾最重要的市场是美国,但到90年代,我们认识到,台湾经济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大陆。”大陆的廉价劳动力对面临着岛内劳动力短缺的台湾投资者来说是一个主要的吸引力。

——[美]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材料二:香港中评社2009年1月17日发表署名文章指出:可以预料,奥巴马执政之初,将主要延续小布什第二任期的对台政策。这一政策的基本内涵是,以保持台海局势的相对和平为直接目标,以反对两岸“单方面改变台海现状”为措施,实现维护美国对两岸关系的介入和影响。

材料三: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后举行的记者会上深情地说:台湾是祖国的宝岛,是我一直向往的地方。我真心希望能有机会到台湾去走一走,看一看。我想到阿里山,想到日月潭,想到台湾各地去走、去接触台湾同胞。虽然我今年已经67岁了,但是如果有这种可能,到那时即使走不动,就是爬我也愿意去。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促使海峡两岸关系得以进一步发展的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美国现阶段的对台政策。民主党人奥巴马当选总统后却延续了共和党人当政时期的政策,这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怎样理解材料三中温总理的一席话?1987年以来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关系的发展有哪些突出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两岸的民族认同感;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经济发展优势可以互补;台湾地区与美国经济联系的逐渐减弱。

(2)政策:维持现状(或不独不统)。说明:两党制定政策都是从美国的国家利益出发;台湾问题在中美关系中的重要性;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3)表达了温总理对实现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热爱祖国的情感,大陆对改善两岸关系的最大诚意。表现:台湾当局允许居民赴大陆探亲,促进经济文化交流;海基会和海协会商谈达成“九二共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三通”。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912年,中国建立了一个新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1949年.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

(1)根据所学知识,概括两个共和国的诞生对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各有何重大的推动作用?

(2)两个共和国的命运有何根本不同?试分析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

正确答案

 

(1)前者推翻了中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后者标志着近代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取得了彻底胜利,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为各项民主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政权保障。

(2)前者县花一现,很快陷于失败。后者不断成长壮大.引导中国走向繁荣昌盛。(1分) 原因:①建立的前提不同(中华民国建立时.资产阶级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新中国建立在基本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的基础之上);②领导阶级和社会基础不同(前者是资产阶级共和国,后者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共和国);③实行的政治模式不同(前者照搬了美国共和国的模式,不适合中国的国情;后者根据中国长期的革命实践,建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各项政治制度);④采取的对外政策不同(前者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承认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后者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或面临的国际形势不同:中华民国遭到了帝国主义的一致反对新中国得到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

本题主要考察了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意义以及各自的结局和原因,题目的难度不大,只要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同是中国人”以及由此产生的相互依赖极大地促进了随后台湾与大陆的经济关系的迅速扩大。正如台湾的一位谈判代表所说,台湾人和大陆人有“血浓于水的亲情”,并为彼此的成就而感到自豪……据报道,1993年大陆与台湾之间的贸易额达到了144亿美元,2万家台湾企业在大陆的投资在150——300亿美元之间。台湾越来越把注意力集中于大陆。一位台湾官员于1993年说:“1980年以前,台湾最重要的市场是美国,但到了90年代,我们认识到,台湾经济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大陆。”大陆的廉价劳动力对面临着岛内劳动力短缺的台湾投资者来说是一个主要的吸引力。

——(美)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材料二 香港中评社2009年1月17日发表文章指出:可以预料,奥巴马执政之初,将主要延续小布什第二任期的对台政策。这一政策的基本内涵是,以保持台湾局势的相对和平为直接目标,以反对两岸“单方面改变台湾现状”为措施,实现维护美国对两岸关系的介入和影响。

材料三 2009年11月9日是柏林墙倒塌20周年。总长169.5公里的柏林墙,建于1961年8月13日,15道防线隔离着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是二战以来德国分裂、东西方两大阵营对峙和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1989年是二战以来世界局势最动荡的一年,形势的迅速发展令人目不暇接。但直到1989年1月19日,东德领导人昂纳克仍坚持“柏林墙还能存在50年,甚至100年”。谁也不知道,丧钟即将为柏林墙敲响。同年11月9日,柏林墙在东、西德人民的欢呼声中倒塌。11个月后,德国实现了统一,德国历史上痛苦的一章宣告结束。

——新华网

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倒塌的历史性一瞬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促使海峡两岸关系得以进一步发展的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现阶段的对台政策及其主要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说明柏林墙建立及其倒塌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促进国家统一的因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两岸关系有血浓于水的亲情;两岸经济联系口益紧密,经济发展优势可以互补;台湾与美国经济联系的逐渐减弱。

(2)政策:维持现状(或不独不统);依据:从美国的国家利益出发。

(3)建立的原因:“冷战”和德国分裂。倒塌的原因: 世界局势的动荡(或东欧剧变);人民渴望统一(或民心所向)。

(4)经济联系加强;民族认同感;受国际形势变化的影响; 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祖国统一大业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