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20 分

开学初,小源到建设银行营业网点兑换了此前在网上预约的中国高铁纪念币。这枚纪念币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面额10元,每人限兑20枚,且需要提前预约。小源打算与班上同学分享自己的喜悦。他可以向大家这样介绍

①纪念币面额和实际购买力都是由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

②纪念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

③纪念币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

④纪念币不能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必须在规定时间地点使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正确答案

C

解析

①错误,国家无权规定纪念币的实际购买力;④错误,纪念币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使用;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纪念币属于法定货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因其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故②③正确。

知识点

生产决定消费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0分)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认为,挽救目前抗战危机,准备反攻的急救办法,必须对政府的机构人事政策迅速来一个改弦更张……因此我坦白的提出,希望国民党立即结束一党统治的局面,由国民政府召集各党各派、各抗日部队、各地方政府、各人民团体的代表,开国是会议,组织各抗日党派联合政府,一新天下耳目,振奋全国人心,鼓励前方士气……

——中共代表林伯渠:《在国民参政会上关于国共谈判的报告》(1944年9月)

材料二

政协代表人数如此之多,质量又相当整齐,而革命发展,人民需要它担负的任务更大,所以“新政协”这一名词已不能包括其全部意义,筹备会的常委会已决定改称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意思就是说他代表中国人民作政治协商的工作,实际是一个全国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同事也是一个全国革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董必武:《关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及团结民主人士问题》(1949年8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提出组织联合政府的目的,说明抗战胜利前后中国共产党为此而进行的努力。(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政协”改名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目的和背景。

(6分)

正确答案

(10分)答案要点:

(1)目的: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实行民主政治,争取抗战胜利。努力:中国共产党七大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目标;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推动召开政治协商会议(4分)

(2)目的:为区别于1946年的“政治协商会议”,更名后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筹建新中国。背景: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基本胜利,新中国成立在即(6分)

本题考查时政热点---政治民主化问题,题目不算难,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第(1)问注意材料一给定的时间限定,不难再现抗战即将胜利的大背景,然后再阐述中国共产党提出组织联合政府的目的和抗战胜利前后中国共产党为此而进行的努力。第(2)问属于根据材料即时回答型,要注意正确提炼材料二中的有效信息,首先注意给定的时间,以便正确判断“新政协”改名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目的和背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观察图片,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图一和图二分别反映的是哪两则历史事件?(2分)

(2)从图一事件到图二事件期间,中国经历了哪些重大的历史时期?(4分)

(3)图一和图二的史料价值有何不同?(4分)

正确答案

(1)图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图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分)

(2)北伐战争;十年内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4分)

(3)图一油画是艺术作品,带有创作者的艺术想像,但包含有一定的历史信息;图二照片真实反映了当时的历史场景,属于原始史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4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大熊猫是珍稀的动物,是和谐、友谊、和平的象征,也是中国的国宝,现已成为中国的一大符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科学界将戴维神父发现走熊猫的日子定为1869年4月1日,……1870年,大熊猫标本在巴黎自然博物馆亮相后,引起了轰动,极大地刺激了西方探险家的好奇心,……俄国人来了,英国人来了,德国人来了。他们竞相收集熊猫皮,猎杀熊猫,或者试图将熊猫活体带走。

——谭楷《大熊猫发现140周年了》

材料二:第十一届北京亚运会(1990年)吉祥物“盼盼”,寓意盼望和平、友谊、盼望迎来优异成绩。

材料三:1941年,宋美龄为了感谢美国而送给美国一对大熊猫;1957年,前苏联获赠一只大熊猫平平,后又获赠一只安安;1972年,美国茯赠一对大熊猫玲玲和兴兴;1972年,日本荻赠一对大熊猫兰兰和康康;……熊猫逐渐成为西方寓意中国的动物,这种动物代表了西方的一种期许:有力量、很少咬人、不争肉吃,比美圆的鹰和俄罗斯的熊都要温和。

——摘自2010年第9期《中国新闻周刊》

材料四:2005年4月,时任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5月3日,国台办主任陈云林宣布,大陆同胞向台湾同胞赠送一对大熊猫.2006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全国观众投票将两只熊猫命名为“团团”、“圆圆’”:2008年,“团团”、“圆圆”入台,并在台湾掀起了一股“熊猫热”。

——据人民网相关资料整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大熊猫在两个历史时期所充当的不同角色,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历史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两次赠送大熊猫给美国的不同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四,你认为两只入台熊猫命名为“团团”、“圆圆”的寓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大熊猫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角色:近代:大熊猫成为外国侵略者掠夺、猎杀的对象; 现代:大熊猫成为北京亚运会的吉祥物。

背景:近代:西方列强侵略中国,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代:改革开放使中国综合国力大增,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

(2)1941年;中美两国共同抗击反法西斯,美国给予中国抗战以极大帮助;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3)祖国统一,中华民族团圆。

(4)促进科学研究;见证中国发展;发展中国外交;改善中国形象;发展两岸关系;凝聚民族感情。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按照“一国两制”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符合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尽管两岸尚未统一,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中国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家园,两岸同胞理应携手维护好、建设好我们的共同家园。台湾任何政党,只要承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我们都愿意同他们交流对话、协商谈判,什么问题都可以谈。

——胡锦涛十七大报告

材料二 鉴百年来的屈辱积耻、血泪斑斑交织的中国近代史,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弱国惨痛,以及缅怀祖先以往的光荣,怎不令人亟思奋发!窃感要使中国强大和光荣,实为我国当前最主要之急务,也是大家久郁心中一致之呼声及共同之渴望,并感到只要我们团结统一,共同对外,发奋图强,富强康乐光荣之新中国指日可待,因此,中国需要统一。

——台湾《中国时报》载文《读近代史感悟--兼谈中国统一》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要指出中国共产党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祖国统一问题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一国两制,和平统一。

(2)祖国统一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声;“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是祖国统一的最佳方式。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面对国民党势力以台湾为“反共基地”,积极策划“军事反攻”,妄想“雪耻复国”的图谋,中共准备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但是由于美国入侵朝鲜,严重地威胁了我国的国家安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略方向转向东北战场,解放台湾的计划被抗美援朝的作战任务所取代。此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由于美国坚持“扶蒋反共”的对华政策,中共基于维护民族利益和国家主权,除了坚持“解放台湾”的基本方针外,很难有其他选择。

——引自《从解放台湾到一国两制的演变》

  材料二 浅浅的台湾海峡,却似难以跨越的鸿沟天堑。两岸不知有多少颗忧伤的心,日日夜夜被思念牵动摧折;又不知有多少远眺的眼,朝朝暮暮为亲情望穿秋水。这一切,终于在2008年12月15日化作历史。银燕展翅、百舸争流、鸿雁传书--随着两岸空运、海运直航和直接通邮的同步实施,“三通”终于在这一天从梦想变成了现实。 

——新华网《海峡两岸大三通正式启动》

(1)根据材料一,分析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大陆提出“解放台湾”基本方针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海峡两岸实现“三通”最早是在何时提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08年底海峡两岸实现三通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国民党当局企图以台湾为基地,准备反攻大陆、“雪耻复国”;美国坚持“扶蒋反共”的对华政策,仇视中共及新生的人民政权。

(2)提出: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建议海峡两岸首先实现通邮、通商、通航和探亲旅游。

  原因: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海峡两岸人民的需要和共同努力;国共两党的大力推动。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概述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10分),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3分)。

正确答案

.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主要史实:中共二大提出民主革命纲领;1924年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掀起国民大革命运动;1927年领导土地革命;长征,1935年遵义会议挽救了党和革命;1937年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取得了抗战胜利;1945年重庆谈判,没能避免内战,解放战争推翻国民党统治,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1949年建立新中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全面胜利,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开辟广阔的前景。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最终了胜利。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结束,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百年前……,日本帝国主义……强行攫取了台湾及澎湖列岛,使台湾人民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生活了半个世纪之久。……五十年前,中国人民同世界人民一道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1945年10月25日,台湾与澎湖列岛重归中国版图,台湾同胞以此摆脱了殖民统治的枷锁。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1949年以后,台湾又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状态。

材料二 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实事求是,提出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论断和思想,确立了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指导方针。

材料三 但是,值得所有中国人警惕的是,近年来台湾岛内分离倾向有所发展,“台独”活动趋于猖獗。某些外国势力进一步插手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这些活动不仅阻碍着中国和平统一的过程,而且成胁着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和发展。

——以上引自江泽民《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

(1)一百多年前,日本是通过什么侵华战争、条约攫取了台湾与澎湖列岛的?材料一中所说的“众所周知的原因”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邓小平提出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基本方针是什么?试说出这一方针成功运用的两个事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回答,影响台湾和平统一的主要障碍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

(3)台独势力、国际反华势力。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1958年的8月23日傍晚,金门岛上正在举行宴会。忽然,海峡对岸数百门大炮万弹齐发,一时间岛上一片火海……从此以后,两岸炮战不断。数月后,大陆宣布:单日打炮,双日不打炮。再后来,双方只将炮弹打在无人的滩头上,成为象征意义上的“炮战”。到1961年12月改为只打宣传弹,直至1979年元旦,徐向前发表声明,停止炮击,两岸炮战正式结束。

材料2: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台湾同胞来大陆探亲、访友、观光或者来做生意和进行学术文化交流活动的已有近800万人次,其中1995年达133万人次,占台湾出境人数的1/3。大陆去台湾探亲和进行学术文化交流人员也有7000多人次。

材料3:在8·23金门炮战50周年之际,传来了建设金(门)厦(门)跨海大桥的消息。金门与厦门只有一海之隔,相距17海里,“小三通”客船只要40分钟航程左右就可抵达。台方提出的方案是和大陆共同合作,从厦门大嶝岛或是小嶝岛建立跨海大桥直通金门。当地不少民众认为,大桥一旦兴建,可以带动双方交流,那时金门就不是孤岛,不但减少战争发生可能,还可解决金门水电问题,金门就可建设成为“厦门的后花园”。

请回答:

(1)据材料1归纳台海两岸关系的变化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2归纳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两岸关系进展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举例说明中国人民捍卫台湾主权的史实。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主要障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比材料1、3,回答金门在两岸关系中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意义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趋势:由战争对抗到结束战争。

(2)表现:两岸民间往来、贸易交流、文化交往日益频繁。原因:“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两岸人民血脉相连;两岸的共同利益等。

(3)史实:郑成功收复台湾;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抗日战争。障碍:岛内主要是“台独”势力;国际上主要是国际反华势力。

(4)变化:由台海对抗的前沿转变为台海直接联系的桥梁。意义:有利于金门的稳定和发展;便于两岸人民之间日益密切的交流往来;也充分证明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正确。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同是中国人”以及由此产生的相互依赖极大地促进了随后台湾与大陆的经济关系的迅速扩大。正如台湾的一位谈判代表所说,台湾人和大陆人有“血浓于水的亲情”,并为彼此的成就而感到自豪……据报道,1993年大陆与台湾之间的贸易额达到了144亿美元,2万家台湾企业在大陆的投资在150——300亿美元之间。台湾越来越把注意力集中于大陆。一位台湾官员于1993年说:“1980年以前,台湾最重要的市场是美国,但到了90年代,我们认识到,台湾经济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大陆。”大陆的廉价劳动力对面临着岛内劳动力短缺的台湾投资者来说是一个主要的吸引力。

——(美)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材料二 香港中评社2009年1月17日发表文章指出:可以预料,奥巴马执政之初,将主要延续小布什第二任期的对台政策。这一政策的基本内涵是,以保持台湾局势的相对和平为直接目标,以反对两岸“单方面改变台湾现状”为措施,实现维护美国对两岸关系的介入和影响。

材料三 2009年11月9日是柏林墙倒塌20周年。总长169.5公里的柏林墙,建于1961年8月13日,15道防线隔离着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是二战以来德国分裂东西方两大阵营对峙和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1989年是二战以来世界局势最动荡的一年,形势的迅速发展令人目不暇接。但直到1989年1月19日,东德领导人昂纳克仍坚持“柏林墙还能存在50年,甚至100年”。谁也不知道,丧钟即将为柏林墙敲响。同年11月9日,柏林墙在东、西德人民的欢呼声中倒塌。11个月后,德国实现了统一,德国历史上痛苦的一章宣告结束。

——新华网

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倒塌的那一历史性瞬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促使海峡两岸关系得以进一步发展的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现阶段的对台政策及其主要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说明柏林墙建立及其倒塌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促进国家统一的因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两岸关系有血浓于水的亲情;两岸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经济发展优势可以互补;台湾与美国经济联系的逐渐减弱。(答出三点即可)

(2)政策:维持现状(或不独不统);依据:从美国的国家利益出发。

(3)建立的原因;“冷战”和德国分裂。倒塌的原因:世界局势的动荡(或东欧剧变),人民渴望统一(或民心所向)。

(4)经济联系加强;民族认同感;受国际形势变化的影响;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祖国统一大业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