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扶正与祛邪
- 共111题
先祛邪后扶正的治疗原则,适用于
A.正虚无邪的病证
B.正虚兼邪的病证
C.邪盛正不虚的病证
D.邪盛王虚能耐攻的病证
E.邪盛正虚不能耐攻的病证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析] 本题考查扶正祛邪的运用。 先祛邪后扶正的治疗原则,适用于邪盛正虚,但正气尚能耐攻,后同时兼顾扶正反会助邪的病证。
中医预防疾病的原则包括( )。
A.未病先防
B.扶正祛邪
C.标本同治
D.既病防变
正确答案
A,D
解析
【解析】中医预防疾病原理:(1)未病先防(2)既病防变 治疗原则:(1)治病求本(2)扶正与祛邪(3)调整阴阳(4)调整脏腑功能(5)调理气血关系(6)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此题问的是预防原理故选AD
正疟的治法是()
A.和解表里,温阳达邪
B.祛邪截疟,和解表里
C.解毒除瘴,清热保津
D.清热解表,和解祛邪
E.祛邪截疟,燥湿化浊
正确答案
B
解析
①正疟发作症状比较典型,常先有呵欠乏力,继则寒战鼓颔,寒罢则内外皆热,头痛面赤,口渴引饮,终则遍身汗出,热退身凉,每日或间隔日发作一次,寒热休作有时,舌红,苔薄白或黄腻,脉弦。病机:疟邪伏于少阳,与营卫相搏,正邪交争。治法:祛邪截疟,和解表里。代表方:柴胡截疟饮加减。 ②温疟发作时热多寒少,汗出不畅,头痛,骨节酸痛,口渴引饮,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数。病机:阳热素盛,疟邪与营卫相搏,热炽于里。治法:清热解表,和解祛邪。代表方:白虎加桂枝汤加减。
虚劳感邪之后,易伤元气,宜扶正祛邪。治疗选用
A.化积丸
B.薯蓣
C.四七汤
D.神术散
E.保元汤
正确答案
B
解析
虚劳患者因体虚卫外不固,易感外邪。而感邪之后,更易伤及元气,治疗应扶正与祛邪兼顾,可用薯蓣丸加减。虚劳日久,气血运行不畅而有血瘀者,肌肤甲错,面目黝黑者,当合祛瘀生新之法,可用大黄廑虫丸加减。
《伤寒论》的学术成就有哪些
正确答案
其一,总结了东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将医学理论与临床践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我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医学典籍。其二,在《素问•热论》六经分证的基础上,运用《内经》以来的有关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病因病机以及诊断、治疗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创造性地对外感疾病错综复杂的证候表现及演变规律进行分析归纳,创立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其三,六经辨证理论体系的确立,不仅系统地揭示了外感热病的诊治规律,使外感病的治疗有规律可循,也为后世温病学说的形成发展创造了条件,其四,制定了诸如治病求本、扶下祛邪、调理阴阳等若干基本治则,并首次全面运用了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其五,创制和保存了许多功效卓著的方剂。其六,记载了汤剂、丸剂、含咽剂、灌肠剂、肛门等不同的剂型,为中药制剂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总之,《伤寒论》总结了东汉以前的医这成就,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与临床实践密切结合起来,为后世临床学的发展了坚实的基础。
解析
暂无解析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