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定电流
- 共18115题
实验室中大量实验表明,通过某一金属氧化物制成的棒中电流I遵循I=kU 3的规律(其中U表示棒两端的电势差,k=0.02A/V3.将该棒与一个遵从欧姆定律的电阻器串联在一起后,接在一个内阻可忽略、电动势为6.0V的电源上,则:
(1)当串联的电阻器阻值R1=______Ω时,电路中的电流为0.16A.
(2)当串联的电阻器阻值R2=______Ω时,棒上消耗的电功率是电阻R2消耗电功率的2倍.
正确答案
解:(1)棒两端的电压为U==
=2V,
R1两端的电压为U1=E-U=6V-2V=4V,
变阻器的阻值为R1==25Ω;
(2)∵棒和电阻R2串联,
∴电流相等,
∵P=UI,
∴
∵U′+U2=6V,
U′=4V,U2=2V,
电路中的电流为I′=k(U′)3=0.02A/V3×(4V)3=1.28A,
变电阻器阻值为R2==1.5625Ω
故答案为:(1)25 (2)1.5625.
解析
解:(1)棒两端的电压为U==
=2V,
R1两端的电压为U1=E-U=6V-2V=4V,
变阻器的阻值为R1==25Ω;
(2)∵棒和电阻R2串联,
∴电流相等,
∵P=UI,
∴
∵U′+U2=6V,
U′=4V,U2=2V,
电路中的电流为I′=k(U′)3=0.02A/V3×(4V)3=1.28A,
变电阻器阻值为R2==1.5625Ω
故答案为:(1)25 (2)1.5625.
如图所示,三个电阻的阻值分别为2Ω、3Ω、1.8Ω,U为6v.
求:(1)电路的总电阻;(2)各支路的电流和总电流;(3)各电阻两端的电压;(4)各电阻消耗的功率.
正确答案
解:(1)电路的总电阻R=,
(2、3)电路总电流I=,R3两端的电压U3=IR3=2×1.8=3.6V,
则并联部分的电压U1=U2=U-U3=6-3.6=2.4V,
所以通过R1的电流,通过R2的电流
,
(4)电阻R1消耗的功率P1=U1I1=2.4×1.2=2.88W,电阻R2消耗的功率P2=U2I2=2.4×0.8=1.92W,电阻R3消耗的功率为P3=U3I=3.6×2=7.2W.
答:(1)电路的总电阻为3Ω;(2)通过R1的电流为1.2A,通过R2的电流为0.8A,总电流为2A;(3)R1、R2两端的电压都为2.4V,R3两端的电压为3.6V;(4)三个电阻消耗的功率分别为2.88W,1.92W和7.2W.
解析
解:(1)电路的总电阻R=,
(2、3)电路总电流I=,R3两端的电压U3=IR3=2×1.8=3.6V,
则并联部分的电压U1=U2=U-U3=6-3.6=2.4V,
所以通过R1的电流,通过R2的电流
,
(4)电阻R1消耗的功率P1=U1I1=2.4×1.2=2.88W,电阻R2消耗的功率P2=U2I2=2.4×0.8=1.92W,电阻R3消耗的功率为P3=U3I=3.6×2=7.2W.
答:(1)电路的总电阻为3Ω;(2)通过R1的电流为1.2A,通过R2的电流为0.8A,总电流为2A;(3)R1、R2两端的电压都为2.4V,R3两端的电压为3.6V;(4)三个电阻消耗的功率分别为2.88W,1.92W和7.2W.
(2014秋•阜阳校级月考)如图所示,是一个电热器的工作原理图,电热器内有两个阻值分别为R1=60Ω和R2=30Ω的电热丝;旋转开关内有一块绝缘圆盘,在圆盘的边缘依次有0、1、2、…9共10个金属触点;可以绕中心轴转动的开关旋钮两端各有一个金属滑片,转动开关旋钮可以将相邻的触点连接.如旋钮上的箭头指向图中A挡位置时,金属滑片将0、1触点接通,同时另一端将5、6触点接通.用这个旋转开关可以实现电热器有多挡位工作的要求.请回答:
(1)箭头指向哪个挡位时,电路不加热?
(2)箭头指向哪个挡位时,加热功率最大?
(3)将此电热器接入家庭电路中,电热器在正常工作时每个挡位的功率各是多大.
正确答案
解:观察旋转开关可知,箭头指向A或F挡位,电热丝R1和R2都不工作;
箭头指向B或G挡位时,电热丝R1和R2串联;
箭头指向C或H挡位时,电热丝R1正常工作,电热丝R2不工作;
箭头指向D或I挡位时,电热丝R1不工作,电热丝R2正常工作;
箭头指向E或J挡位时,电热丝R1和R2并联;
(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箭头指向A或F挡位,电热丝R1和R2都不工作,电路不加热;
(2)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箭头指向E或J挡位时,电热丝R1和R2并联,总电阻最小,由可知加热功率最大;
(3)箭头指向A或F挡位,电热丝R1和R2都不工作,功率P1=0;
箭头指向B或G挡位时,电热丝R1和R2串联,总电阻R串=R1+R2=60Ω+30Ω=90Ω,功率
箭头指向C或H挡位时,电热丝R1正常工作,电热丝R2不工作,功率≈806.7W
箭头指向D或I挡位时,电热丝R1不工作,电热丝R2正常工作,功率
箭头指向E或J挡位时,电热丝R1和R2并联,总电阻,功率
答:(1)箭头指向A或F挡位时,电路不加热;
(2)箭头指向E或J挡位时,加热功率最大;
(3)将此电热器接入家庭电路中,电热器在正常工作时,A或F挡位功率为0;B或G挡位功率为537.8W;C或H挡位功率为806.7W;D或I挡位功率为1613.3W;E或J挡位功率为2420W.
解析
解:观察旋转开关可知,箭头指向A或F挡位,电热丝R1和R2都不工作;
箭头指向B或G挡位时,电热丝R1和R2串联;
箭头指向C或H挡位时,电热丝R1正常工作,电热丝R2不工作;
箭头指向D或I挡位时,电热丝R1不工作,电热丝R2正常工作;
箭头指向E或J挡位时,电热丝R1和R2并联;
(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箭头指向A或F挡位,电热丝R1和R2都不工作,电路不加热;
(2)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箭头指向E或J挡位时,电热丝R1和R2并联,总电阻最小,由可知加热功率最大;
(3)箭头指向A或F挡位,电热丝R1和R2都不工作,功率P1=0;
箭头指向B或G挡位时,电热丝R1和R2串联,总电阻R串=R1+R2=60Ω+30Ω=90Ω,功率
箭头指向C或H挡位时,电热丝R1正常工作,电热丝R2不工作,功率≈806.7W
箭头指向D或I挡位时,电热丝R1不工作,电热丝R2正常工作,功率
箭头指向E或J挡位时,电热丝R1和R2并联,总电阻,功率
答:(1)箭头指向A或F挡位时,电路不加热;
(2)箭头指向E或J挡位时,加热功率最大;
(3)将此电热器接入家庭电路中,电热器在正常工作时,A或F挡位功率为0;B或G挡位功率为537.8W;C或H挡位功率为806.7W;D或I挡位功率为1613.3W;E或J挡位功率为2420W.
如图所示电路中,两个电流表A1和A2的示数分别为0.20A和0.30A,当R1和R2交换位置后,两电流表示数不变.各电流表的内阻不计,则电流表A3的示数是多少?
正确答案
解:有电路图可知,三个电阻并联,并且A1测量的是通过R2、R3的总电流;A2测量的是通过R1、R2的总电流;而A3测量的是通过三个电阻的总电流;
当调换R1、R2的位置后个电流表示数不变,说明R1=R2,即I1=I2,由此可得:I1=I2=0.15A,I3=0.05A.所以通过A3的电流为0.35A.
答:电流表A3的示数为0.35A.
解析
解:有电路图可知,三个电阻并联,并且A1测量的是通过R2、R3的总电流;A2测量的是通过R1、R2的总电流;而A3测量的是通过三个电阻的总电流;
当调换R1、R2的位置后个电流表示数不变,说明R1=R2,即I1=I2,由此可得:I1=I2=0.15A,I3=0.05A.所以通过A3的电流为0.35A.
答:电流表A3的示数为0.35A.
请将下列图(1)电路元件连接成串联电路;将图(2)中的电路元件连成并联电路.
正确答案
解:将开关与灯L1、L2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然后连接电源的正负两极,组成串联电路如图;
将开关与灯L1、L2并列连接起来,开关S接在干路,然后连接电源的正负两极,组成并联电路,如图;
答:如图
解析
解:将开关与灯L1、L2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然后连接电源的正负两极,组成串联电路如图;
将开关与灯L1、L2并列连接起来,开关S接在干路,然后连接电源的正负两极,组成并联电路,如图;
答:如图
三个电阻均匀公布的细圆环互相垂直放置,交点处接触良好,已知每个圆环的总电阻为R,试求A、B之间的等效电阻.
正确答案
解:假设电流由A流入,则A点电势高,B点电势低;中间有CDEF四个节点;由图可知,它们处于对称的位置上,而在ACB、AEB、ADB及AFB四个支路中,CDEF均为中点;则可知,这四点应为等势点;则CEDF中没有电流,可以摘除;等效电路如右图;
由图可知,四个电阻均为的导线并联,则总电阻为:
=
;
答:等效电阻为.
解析
解:假设电流由A流入,则A点电势高,B点电势低;中间有CDEF四个节点;由图可知,它们处于对称的位置上,而在ACB、AEB、ADB及AFB四个支路中,CDEF均为中点;则可知,这四点应为等势点;则CEDF中没有电流,可以摘除;等效电路如右图;
由图可知,四个电阻均为的导线并联,则总电阻为:
=
;
答:等效电阻为.
灯泡电阻为240Ω,额定电压为120V,应串联一根多长镍铬导线在电路中,才可把灯泡接在220V的电路中.设导线的截面积为0.55mm2,镍铬导线的电阻率ρ=1.0×10-6Ω•m.
正确答案
解:由题知:灯泡电阻为 U1=240Ω,额定电压为 U2=120V,镍铬导线应承担的电压为 U2=U-U1=220V-120V=100V
根据=
得:R2=
=
=200Ω
由R2=得:L=
=
m=110m
答:应串联一根110 m长镍铬导线在电路中.
解析
解:由题知:灯泡电阻为 U1=240Ω,额定电压为 U2=120V,镍铬导线应承担的电压为 U2=U-U1=220V-120V=100V
根据=
得:R2=
=
=200Ω
由R2=得:L=
=
m=110m
答:应串联一根110 m长镍铬导线在电路中.
(2015秋•宝坻区期末)三个阻值都为12Ω的电阻,它们任意连接组合(每次三个都用上)总电阻可能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4种阻值)
正确答案
解:当三个电阻串联时,获得的阻值为3×12Ω=36Ω;
当三个电阻并联时,获得的阻值为Ω=4Ω;
当两个电阻串联后与第三个电阻并联,获得的阻值为Ω=8Ω;
当两个电阻并联后与第三个电阻串联,获得的阻值为Ω+12Ω=18Ω;
故答案为:36Ω,4Ω,8Ω,18Ω.
解析
解:当三个电阻串联时,获得的阻值为3×12Ω=36Ω;
当三个电阻并联时,获得的阻值为Ω=4Ω;
当两个电阻串联后与第三个电阻并联,获得的阻值为Ω=8Ω;
当两个电阻并联后与第三个电阻串联,获得的阻值为Ω+12Ω=18Ω;
故答案为:36Ω,4Ω,8Ω,18Ω.
将200个电阻连成如图所示的电路,图中各P点是各支路中连接两个电阻的导线上的点,所有导线的电阻都可忽略.现将一电动势为ε,内阻为r0的电源接到任意两个P点处,然后将任一个没接电源的支路在P点处切断,发现流过电源的电流与没切断前一样,则这200个电阻R1、R2、R3…R100,r1、r2、r3…r100应有下列的普遍关系:______.这时图中AB导线与CD导线之间的电压等于______.
正确答案
解:不妨将电源接到R1与r1之间的P1点,和R100与r100之间的P100点,则原电路的等效电路如图所示:
根据已知条件,将一个没接电源的Pn点切断,流过电源的电流不变,所以导线AB的电势必然导线CD的电势相等,否则流过的电流会减小,所以有:
,
即
由于电源接任意两个Pn点,都有相同结果,故这200个电阻R1、R2、R3…R100,r1、r2、r3…r100应有下列的普遍关系:
,并且AB导线与CD导线之间的电压总等于零.
故答案为:;零.
解析
解:不妨将电源接到R1与r1之间的P1点,和R100与r100之间的P100点,则原电路的等效电路如图所示:
根据已知条件,将一个没接电源的Pn点切断,流过电源的电流不变,所以导线AB的电势必然导线CD的电势相等,否则流过的电流会减小,所以有:
,
即
由于电源接任意两个Pn点,都有相同结果,故这200个电阻R1、R2、R3…R100,r1、r2、r3…r100应有下列的普遍关系:
,并且AB导线与CD导线之间的电压总等于零.
故答案为:;零.
在如图所示电路中,A、B两端的总电压U=9V,电阻R1=10Ω、R2=12Ω、R3=24Ω,求:
(1)R2和R3并联的总电阻
(2)通过电阻R1的电流.
正确答案
解:(1)由
得
(2)电路总电阻R=R1+R23=18Ω
由
得I1=I=
答:(1)R2和R3并联的总电阻为8Ω;
(2)通过电阻R1的电流为0.5A.
解析
解:(1)由
得
(2)电路总电阻R=R1+R23=18Ω
由
得I1=I=
答:(1)R2和R3并联的总电阻为8Ω;
(2)通过电阻R1的电流为0.5A.
如图所示,R1=12kΩ,R2=8kΩ,R3=20kΩ,R4=600Ω,当电位器滑动触头C调到最上端时AB间的总电阻是______Ω;当电位器滑动触头C调到最下端时,AB间的总电阻是______Ω;AB间最大电阻值是______Ω.
正确答案
解:①当电位器滑动触头C调到最上端时,并联部分的电阻为:
R并=
此时总电阻为:R=R并+R4=8400+600=9000Ω
②电位器滑动触头C调到最下端时,并联部分的电阻为:
R并=
此时总电阻为:R=R并+R4=6400+600=7000Ω
③电位器滑动触头C调到中间某个位置时,并联部分的电阻为:
R并==
kΩ=10kΩ
(当28-R上=12+R上,即R上=8kΩ时取等号)
此时总电阻为:R=R并+R4=10000+600=10600Ω
故答案为:9000,7000,10600.
解析
解:①当电位器滑动触头C调到最上端时,并联部分的电阻为:
R并=
此时总电阻为:R=R并+R4=8400+600=9000Ω
②电位器滑动触头C调到最下端时,并联部分的电阻为:
R并=
此时总电阻为:R=R并+R4=6400+600=7000Ω
③电位器滑动触头C调到中间某个位置时,并联部分的电阻为:
R并==
kΩ=10kΩ
(当28-R上=12+R上,即R上=8kΩ时取等号)
此时总电阻为:R=R并+R4=10000+600=10600Ω
故答案为:9000,7000,10600.
一根长为1m的均匀电阻丝需与一“10V,5W”的灯同时工作,电源电压恒为100V,电阻丝阻值R=100Ω(其阻值不随温度变化).现利用分压电路从电阻丝上获取电能,使灯正常工作.(1)在方框中完成所需电路;(2)电路中电流表的量程应选择______(选填:“0-0.6A”或“0-3A”);(3)灯正常工作时,与其并联的电阻丝长度为______m(计算时保留小数点后二位).
正确答案
解:(1)利用分压接法应先将电阻丝接入电路,再将灯泡与电阻丝的一部分并联,电流表接在干路中,如图所示:
(2)因电路中电流最大为:=1A,为了保证安全应选0-3A的量程;
(3)灯泡正常工作,则灯泡两端的电压应为10V,灯泡的内阻R==20Ω;
设并联的电阻丝长度为x,则并联的电阻应为100x;
则由串联电路的电压规律可知,=
解得x==0.17m
故答案为:(1)如图所示; (2)0~3A; (3)0.17(或)
解析
解:(1)利用分压接法应先将电阻丝接入电路,再将灯泡与电阻丝的一部分并联,电流表接在干路中,如图所示:
(2)因电路中电流最大为:=1A,为了保证安全应选0-3A的量程;
(3)灯泡正常工作,则灯泡两端的电压应为10V,灯泡的内阻R==20Ω;
设并联的电阻丝长度为x,则并联的电阻应为100x;
则由串联电路的电压规律可知,=
解得x==0.17m
故答案为:(1)如图所示; (2)0~3A; (3)0.17(或)
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直径为D的圆环是用粗细均匀的电阻丝制成的,其阻值为R,图中A,B,…,H为圆环的等分点,A点固定.P为滑片,且滑片P能沿圆环滑动,并保持良好的接触,电源电压恒定.当闭合电键S后,滑片P沿圆环顺时针滑动时,图中各电表的示数会发生变化.甲、乙两同学按此电路图,分别做实验,并记下当滑片P在某些位置时各电表的示数.如表1、表2所示.
表1甲同学测得实验数据
表2乙同学测得实验数据
根据上述实验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表1中的实验数据,请通过计算、分析完成表1中“位置A”下的空格,在图上标出位置x(大致位置).
(2)根据表1、表2中的实验数据,请通过比较、分析来说明甲、乙两同学测得的实验数据不同的原因(请画出电路图说明).
(3)根据(2)中的分析,请思考:当滑片P滑到G、A之间位置x时,则表2中“位置x”下的空格可能的数据(即各电表的示数)分别是______.
(A)0.05安,0.75伏,5.25伏 (B)0.07安,1.05伏,4.95伏
(C)O.16安,2.40伏,3.60伏 (D)O.25安,3.75伏,2.25伏
(E)0.30安,4.50伏,1.50伏 (F)O.35安,5.25伏,0.75伏.
正确答案
解:由表中数据可知,电源电压U=U1+U2=3.75V+2.25V=6V,R的阻值为:R1==
=15Ω;
当滑片接A时,圆形电阻被短路,则电路中只有R1接入;则由欧姆定律可得电路中电流为:I′==
=0.4A;
此时电压表V1测电源电压,故V1的示数为6V;电压表V2并联在导线两端,故电压表V2的示数为0;
当滑片接E点时,电路中圆形电阻被分为相同的两部分,每部分的电阻为,
两部分并联;则并联部分的电阻为:R并=;
由甲图数据可知,此时V2示数为3.45V,I′=0.17A;
则由欧姆定律可求得:R并==
≈20Ω;
则总电阻为:R=4×R并=4×20Ω=80Ω;
因触片将圆形导线分成两部分,则由并联电路的电阻规律及圆的对称性可知,滑片接G时的电流、电压情况应和接C点时的情况相同,即电流值为0.2A;且由E转到A时电流逐渐减小的;因X点的电流介于0.18A~0.20A之间,故可知,X点应在F、G之间;故答案如图所示:
(2)比较两表可知,乙表中的电流值总要比甲表中的电流值稍小一些,则说明同样接入时,乙同学实验中的电阻要大于甲同学实验中的电阻;
因电阻并联后总电阻要减小;故说明乙同学做实验时,只能是接入一段导线,故说明乙同学做实验时应该是导线的一部分发生了断路;
因从A到G一直有示数,故说明只能是G到A之间的部分的某点发生了断路故障;两同学做的实验电路等效如下:
(3)由2的分析可知,在G、A之间断路存在,则应考虑X点在断点之前或断点之后两种情况;若X在断点之前,则电流应小于G点时的电流0.08A;但最小不会小于全部接入时的电流,即:I最小==
=0.06A;故A错误;
当电流等于0.07A时,此时电压表V1示数为:U1′=0.07A×15Ω=1.05V;
电压表V2的示数为:6V-1.05V=4.95V;故B正确;
若触点在断点之后,则接入电路的为触点与A之间的部分,则此时电流应介于0.17A~0.4A之间;故C不可能;
若电流为0.25A,则电压为:U1=0.25A×15Ω=3.75V;U2=U-U1=1.25V;故D正确;
若电流为0.30A,同理可得电压分别为4.5V和1.5V,故E正确;
若电流为0.35A,同理可得电压分别为5.25V和0.75V,故F正确;
答:(1)位置 A下的数值分别为:0.40A;6V;0;X点如图所示;
(2)G和A之间的电路出现了断路,形成的电路图如图(b)所示;
(3)B、D、E、F.
解析
解:由表中数据可知,电源电压U=U1+U2=3.75V+2.25V=6V,R的阻值为:R1==
=15Ω;
当滑片接A时,圆形电阻被短路,则电路中只有R1接入;则由欧姆定律可得电路中电流为:I′==
=0.4A;
此时电压表V1测电源电压,故V1的示数为6V;电压表V2并联在导线两端,故电压表V2的示数为0;
当滑片接E点时,电路中圆形电阻被分为相同的两部分,每部分的电阻为,
两部分并联;则并联部分的电阻为:R并=;
由甲图数据可知,此时V2示数为3.45V,I′=0.17A;
则由欧姆定律可求得:R并==
≈20Ω;
则总电阻为:R=4×R并=4×20Ω=80Ω;
因触片将圆形导线分成两部分,则由并联电路的电阻规律及圆的对称性可知,滑片接G时的电流、电压情况应和接C点时的情况相同,即电流值为0.2A;且由E转到A时电流逐渐减小的;因X点的电流介于0.18A~0.20A之间,故可知,X点应在F、G之间;故答案如图所示:
(2)比较两表可知,乙表中的电流值总要比甲表中的电流值稍小一些,则说明同样接入时,乙同学实验中的电阻要大于甲同学实验中的电阻;
因电阻并联后总电阻要减小;故说明乙同学做实验时,只能是接入一段导线,故说明乙同学做实验时应该是导线的一部分发生了断路;
因从A到G一直有示数,故说明只能是G到A之间的部分的某点发生了断路故障;两同学做的实验电路等效如下:
(3)由2的分析可知,在G、A之间断路存在,则应考虑X点在断点之前或断点之后两种情况;若X在断点之前,则电流应小于G点时的电流0.08A;但最小不会小于全部接入时的电流,即:I最小==
=0.06A;故A错误;
当电流等于0.07A时,此时电压表V1示数为:U1′=0.07A×15Ω=1.05V;
电压表V2的示数为:6V-1.05V=4.95V;故B正确;
若触点在断点之后,则接入电路的为触点与A之间的部分,则此时电流应介于0.17A~0.4A之间;故C不可能;
若电流为0.25A,则电压为:U1=0.25A×15Ω=3.75V;U2=U-U1=1.25V;故D正确;
若电流为0.30A,同理可得电压分别为4.5V和1.5V,故E正确;
若电流为0.35A,同理可得电压分别为5.25V和0.75V,故F正确;
答:(1)位置 A下的数值分别为:0.40A;6V;0;X点如图所示;
(2)G和A之间的电路出现了断路,形成的电路图如图(b)所示;
(3)B、D、E、F.
三个标有”100 4W”、”12.5 8W”、”90 10W”字样的电阻,当它们串联时允许加的最大总电压是______ V,并联时允许通过的最大总电流是______ A.
正确答案
解:由P=I2R得,电阻“100Ω、4W”“12.5Ω 8W”、“90Ω10W”的额定电流分别为:
I1==
A=0.2A;I2=
=
A=0.8A;I3=
=
A=
A;
额定电压分别为:U1=I1R1=0.2×100V=20V,U2=I2R2=0.8×12.5V=10V,U3=I3R3=×90V=30V
当它们串联时,电流相同,则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0.2A,允许加的最大总电压是 U=Imax(R1+R2+R3)=0.2×(100+12.5+90)V=40.5V;
若将它们并联使用,电压相同,则允许所加的最大电压为10V,允许通过的最大总电流是 I=+I2+
=
+0.8+
=1.01A
故答案为:40.5;1.01
解析
解:由P=I2R得,电阻“100Ω、4W”“12.5Ω 8W”、“90Ω10W”的额定电流分别为:
I1==
A=0.2A;I2=
=
A=0.8A;I3=
=
A=
A;
额定电压分别为:U1=I1R1=0.2×100V=20V,U2=I2R2=0.8×12.5V=10V,U3=I3R3=×90V=30V
当它们串联时,电流相同,则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0.2A,允许加的最大总电压是 U=Imax(R1+R2+R3)=0.2×(100+12.5+90)V=40.5V;
若将它们并联使用,电压相同,则允许所加的最大电压为10V,允许通过的最大总电流是 I=+I2+
=
+0.8+
=1.01A
故答案为:40.5;1.01
有一个盒子里装有由导线和三个电阻值均为R的电阻组成的电路,盒外有三个接线柱.已知1和2间的电阻R12=0.5R,2和3间的电阻R23=R,1和3间的电阻R13=1.5R,试画出盒内的接线图.
正确答案
解:三个电阻的电阻值均为R;
已知1和2间的电阻R12=0.5R,说明1和2间是两个电阻并联;
2和3间的电阻R23=R,说明2和3间是一个电阻;
1和3间的电阻R13=1.5R,说明是两个电阻并联后与第3个电阻串联;
故盒内的接线图如图所示:
答:如图所示.
解析
解:三个电阻的电阻值均为R;
已知1和2间的电阻R12=0.5R,说明1和2间是两个电阻并联;
2和3间的电阻R23=R,说明2和3间是一个电阻;
1和3间的电阻R13=1.5R,说明是两个电阻并联后与第3个电阻串联;
故盒内的接线图如图所示:
答:如图所示.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