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_

①溴水中加入足量碘化钾固体,溶液褪成无色

②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有白雾生成

③氯气与烧碱溶液或石灰乳反应都能得到含氯消毒剂

④氯气可以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说明氯气具有漂白作用

⑤如果发生了氯气泄漏,可以用湿毛巾或蘸有纯碱水的毛巾捂住口鼻撤离

⑥硅是制造太阳能电池和光导纤维的主要原料

⑦C可以把SiO2中的Si和H2O中的H还原出来

⑧S在过量氧气中燃烧生成SO3

⑨在自然界中无游离态的硅,但有游离态的氧

⑩附着在试管内壁的碘单质可以用酒精清洗.

正确答案

②③⑤⑦⑨⑩

解析

解:①溴和碘化钾反应生成溴化钾和碘单质,溴水变为碘水,溶液仍有颜色,故①错误;

②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的HCl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盐酸小液滴,故②正确;

③氯气与烧碱溶液或石灰乳反应均生成次氯酸盐,故③正确;

④是氯气与水生成的HClO具有漂白性,氯气没有漂白性,故④错误;

⑤碳酸钠溶液呈碱性,氯气与碱反应,氯气被吸收,故⑤正确;

⑥光导纤维的主要原料是SiO2,故⑥错误;

⑦依据SiO2+2CSi+2CO↑、C+H2O(g)CO+H2可知C可以把SiO2中的Si和H2O中的H还原出来,故⑦正确;

⑧不论氧气是否过量均生成SO2,故⑧错误;

⑨硅是亲氧元素,在自然界总是以化合态形式出现,故⑨正确;

⑩碘易溶于酒精,附着在试管内壁的碘单质可以用酒精清洗,故⑩正确.

故答案为:②③⑤⑦⑨⑩.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2015秋•温州期末)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干燥的氯气能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

B影响气体体积大小的主要因素是微粒间的距离与微粒的大小

C汤姆生发现原子中存在电子,并提出了“葡萄干面包式”原子结构模型

D干冰升华的过程只需克服分子间作用力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干燥的氯气不具有漂白性,不能使有色布条褪色,但能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故A正确;

B、气体粒子之间的距离远远大于粒子本身的直径,当粒子数一定,气体的体积主要决定于气体粒子之间的距离,故B错误;

C、汤姆生发现电子后,最早提出了葡萄干蛋糕模型,现在科学家普遍认为电子云模型能更好地解释我们观察到的有关电子的现象,故C正确;

D、分子晶体发生三态变化时克服分子间作用力,所以干冰升华的过程只需克服分子间作用力,故D正确;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明矾和漂白粉常用于自来水的净化和杀菌消毒,两者的作用原理相同

B用PH试纸测得氯水的PH约为3

C纯净的H2在Cl2中安静的燃烧,发出苍白色的火焰,集气瓶口有白烟生成

D氯气能与水反应生成次氯酸和盐酸,久置氯水最终变为稀盐酸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明矾中铝离子水解生成胶体,具有吸附性可净化水,而漂白粉中ClO-具有强氧化性,用于水的杀菌消毒,二者原理不同,故A错误;

B.测定pH最简单的方法是使用pH试纸,测定时,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溶液,滴在试纸上,然后再与标准比色卡对照,便可测出溶液的pH,但氯水具有漂白性,无法与标准比色卡对照,故B错误;

C.氢气与氯气反应生成HCl,极易结合水形成液滴,则氢气在氯气中安静的燃烧,发出苍白色的火焰,瓶口有大量的白雾出现,不是白烟,故C错误;

D.氯气和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次氯酸不稳定,久置变质,故D正确;

故选D.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工业上用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方法生产氯气和烧碱.

(1)食盐溶于水发生电离,其电离方程式为______

(2)2004年4月15日,某化工厂发生氯气泄漏事件,工作人员喷射NaOH溶液形成液幕,包围并吸收泄漏的氯气,其反应原理为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3)事件过后,附近居民向记者反映当时晾在外面的衣服褪色了,其原因是______(结合化学方程式解释).

正确答案

解:(1)氯化钠是强电解质,在水分子作用下完全电离出阴阳离子,所以其电离方程式为:NaCl=Na++Cl-,故答案为:NaCl=Na++Cl-;

(2)氯气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和水,离子反应方程式为:Cl2+2OH-=Cl-+ClO-+H2O,故答案为:Cl2+2OH-=Cl-+ClO-+H2O;

(3)氯气和水反应生成次氯酸,反应方程式为:Cl2+H2O=HCl+HClO,HClO具有强氧化性,可漂白,所以能使湿衣服褪色,

故答案为:Cl2+H2O=HCl+HClO,HClO具有强氧化性,可漂白.

解析

解:(1)氯化钠是强电解质,在水分子作用下完全电离出阴阳离子,所以其电离方程式为:NaCl=Na++Cl-,故答案为:NaCl=Na++Cl-;

(2)氯气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和水,离子反应方程式为:Cl2+2OH-=Cl-+ClO-+H2O,故答案为:Cl2+2OH-=Cl-+ClO-+H2O;

(3)氯气和水反应生成次氯酸,反应方程式为:Cl2+H2O=HCl+HClO,HClO具有强氧化性,可漂白,所以能使湿衣服褪色,

故答案为:Cl2+H2O=HCl+HClO,HClO具有强氧化性,可漂白.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氯气溶水后生成氯水,在氯水中存在的平衡关系是(  )

①氯气与水反应的化学平衡

②次氯酸的电离平衡

③水的电离平衡

④氯气溶解与逸出的平衡.

A只有①②③

B只有①②④

C只有②③④

D都存在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①氯气与水反应Cl2+H2O⇌H++Cl-+HClO,该反应为可逆反应,氯气溶水后生成氯水存在化学平衡,故①正确;

②次氯酸为弱酸,在水中部分电离,HClO⇌H++ClO-,存在电离平衡,故②正确;

③水为弱电解质,部分电离H2O⇌H++OH-,存在电离平衡,故③正确;

④气体的溶解存在溶解与逸出的平衡,所以氯气溶水后生成氯水,存在氯气溶解与逸出的平衡,当增大压强或降温时,可增大氯气的溶解,故④正确;

故选D.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根据图①、图②回答下列问题:

(1)A和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四氯化碳是______色,比水______的液体.

(3)F中下层液体的颜色为______色,上层液体中溶质的主要成分为______

(4)分离F中的两种液体通常应在______中进行(填仪器名称).

正确答案

Cl2 +2KI═2KCl+I2

大油状

紫红

KCl

分液漏斗

解析

解:(1)碘化钾与新氯水反应,实质是氯气能将碘置换出来,化学方程式为:Cl2 +2KI═2KCl+I2 ,故答案为:Cl2 +2KI═2KCl+I2

(2)四氯化碳是无色,密度比水大的油状液体,故答案为:无;大油状;

(3)四氯化碳不溶于水,比水重,碘单质在四氯化碳中溶解度大于水中,四氯化碳层为紫红色,上层为主要溶质是氯化钾,故答案为:紫红;KCl;

(4)将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分离,用分液的方法主要仪器为分液漏斗,故答案为:分液漏斗.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由相关实验现象所推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Cl2、SO2均能使品红溶液褪色,说明二者均有氧化性

B向溶液中滴加酸化的Ba(NO3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说明该溶液中一定有SO2-4

CFe与稀HNO3、稀H2SO4反应均有气泡产生,说明Fe与两种酸均发生置换反应

D分别充满HCl、NH3的烧瓶倒置于水中后液面均迅速上升,说明二者均易溶于水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氯气和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有强氧化性,次氯酸的强氧化性使品红溶液褪色;二氧化硫和品红反应生成无色的物质而使品红褪色,只能说明二氧化硫有漂白性不能说明其有氧化性,故A错误.

B、酸性条件下,硝酸根离子有强氧化性,能把亚硫酸根离子氧化生成硫酸根离子,对检验硫酸根离子造成干扰,所以向溶液中滴加酸化的Ba(NO3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不能说明该溶液中一定有SO2-4,故B错误.

C、铁和硝酸反应生成硝酸盐和一氧化氮、水,发生的是氧化还原反应而不是置换反应,故C错误.

D、分别充满HCl、NH3的烧瓶倒置于水中后液面均迅速上升,说明烧瓶内气体的压强迅速减小,据此说明二者均易溶于水导致气体迅速减小,故D正确.

故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有关氯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新制氯水可使无色酚酞试纸先变红,后褪色

B新制的氯水只含Cl2和H2O分子

C氯水放置数天后,酸性增强

D光照氯水有气泡逸出,该气体是Cl2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新制氯水含有H+,使无色酚酞不变色,故A错误;

B.新制氯水中含有Cl2、H2O、HClO 三种分子,故B错误;

C.Cl2+H2O⇌HCl+HClO,由于HClO的分解导致了Cl2的不断反应,最后变成了HCl溶液,HCl浓度增大,酸性增强,故C正确;

D.光照氯水有气泡溢出,发生反应:2HClO═2HCl+O2↑,该气体是O2,故D错误;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将适量的物质分别加到干燥的红色布条上,不能使其褪色的是(  )

A新制的氯水

B次氯酸钙溶液

C久置的氯水

D用盐酸酸化的次氯酸钠溶液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新制的氯水中含HClO,具有漂白性,干燥的红色布条褪色,故A不选;

B.次氯酸钙溶液具有漂白性,能使干燥的红色布条褪色,故B不选;

C.久置的氯水,由于次氯酸分解,则为稀盐酸溶液,不具有漂白性,不能使干燥的红色布条褪色,故C选;

D.用盐酸酸化的次氯酸钠溶液含HClO,具有漂白性,干燥的红色布条褪色,故D不选;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氯气是一种化学性质很活泼的单质,它具有较强的氧化性,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红热的铜丝在氯气里剧烈燃烧,生成棕黄色的烟

B氯气通入品红溶液中,溶液会褪色,是因为氯气具有漂白性

C纯净的H2在Cl2中安静地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

D氯气能与水反应生成HClO和HCl,久置氯水最终变为稀盐酸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因红热的铜丝在氯气里剧烈燃烧生成固体氯化铜,则会观察到棕黄色的烟,故A正确;

B、氯气通入品红溶液中,溶液会褪色,是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HClO具有漂白性使其褪色,故B错误;

C、纯净的H2在Cl2中安静地燃烧生成HCl,观察到苍白色火焰,故C正确;

D、氯气能与水反应生成HClO和HCl,久置会发生2HClO2HCl+O2↑,则最终为稀盐酸,故D正确;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0.1mol某元素的单质直接与足量氯气反应,质量增加7.1g,这种元素可能是(  )

ANa

BAl

CFe

DCu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质量增加7.1g,则氯气的质量为7.1g,其物质的量为=0.1mol,即单质与氯气以等物质的量反应,

A.钠与氯气反应为2Na+Cl2=2NaCl,钠与氯气按物质的量比2:1反应,故A不选;

B.铝与与氯气反应为2Al+3Cl2=2AlCl3,铝与氯气按物质的量比2:3反应,故B不选;

C.铁与氯气反应为2Fe+3Cl2=2FeCl3,铁与氯气按物质的量比2:3反应,故C不选;

D.Cu与氯气反应为Cu+Cl2=CuCl2,Cu与氯气按物质的量比1:1反应,故D选;

故选D.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新制氯水中含有多种成分,分别做如下实验:

①将足量NaOH溶液滴入氯水中,产生氯水褪色现象,起作用的成分______

②将鲜花浸入氯水中会褪色,起作用的成分是______

③向淀粉碘化钾中加入氯水显蓝色,起作用的成分是______

正确答案

HCI、HCIO

HCIO

HCIO、CI2

解析

解:溶液中存在反应:Cl2+H2OHCl+HClO,是可逆反应,存在电离:H2O H++OH-,HClO H++ClO-

HCl=H++Cl-.所以溶液中存在的微粒有:分子:Cl2、HClO、H2O;离子:H+、Cl-、ClO-、OH-①、氢氧化钠与盐酸和次氯酸反应:HCl+NaOH=NaCl+H2O,HClO+NaOH=NaClO+H2O,使平衡:Cl2+H2OHCl+HClO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氯水褪色,所以起作用的是盐酸和次氯酸.

故答案为:HCI、HCIO

②、氯气使湿润的有色物质褪色原理是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HCIO有强氧化性,可以氧化有色物质而漂白,所以将鲜花浸入氯水中会褪色,起作用是HCIO.

故答案为:HCIO

③、向淀粉碘化钾中加入氯水显蓝色,说明I-被氧化成I2,HCIO、Cl2有强氧化性,可将I-氧化成I2,但应主要考虑

Cl2.所以起作用的是HClO、Cl2

故答案为:HClO、Cl2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实验中,不能观察到明显变化的是(  )

A把Cl2通入FeCl2溶液中

B把溴水滴加到淀粉KI溶液中

C把一段打磨过的镁放入有酚酞的沸水中

D把SO2通入BaCl2溶液中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因Cl2与FeCl2溶液反应:Cl2+2FeCl2=2FeCl3,溶液由浅绿色变为棕黄色,现象明显,故A错误;

B、因单质溴与KI溶液反应:Br2+2KI=I2+2KBr,I2遇淀粉变蓝,现象明显,故B错误;

C、镁要与沸水反应生成碱性的氢氧化镁,所以酚酞变红,现象明显,故C错误;

D、强酸不能制弱酸,所以把SO2通入BaCl2溶液中,无明显现象,故D正确;

故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某溶液中含有HCO3-、SO32-、SO42-、Cl-和Na+,若向其中通入Cl2,溶液中离子浓度增大的是(  )

AHCO3-

BSO42-

CSO32-

DOH-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向含有HCO3-、SO32-、SO42-、Cl-和Na+的溶液中通入氯气,

发生的离子反应有:Cl2+H2O=H++Cl-+HClO、Cl2+SO2+2H2O=4H++2Cl-+SO42-、H++HCO3-=CO2+H2O,

所以离子浓度变化最大的是硫酸根离子、氯离子,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有关化学反应过程或实验现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氨气的水溶液可以导电,说明氨气是电解质

B漂白粉和明矾都常用于自来水的处理,二者的作用原理是相同的

C氯气可以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说明氯气具有漂白作用

D在滴有酚酞的Na2CO3溶液中慢慢滴入BaCl2溶液,溶液的红色逐渐褪去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电解质是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导电的化合物,实质是自身电离出离子,氨气的水溶液可以导电是因为氨气与水反应生成了弱电解质一水合氨,不是自身电离出的离子,氨气是非电解质,故A错误;

B、漂白粉是利用次氯酸钙发生反应生成次氯酸的强氧化性,明矾主要是利用铝离子水解生成氢氧化铝胶体具有吸附悬浮杂质的作用,二者的作用原理是不相同的,故B错误;

C、氯气可以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是因为氯气和水反应生成次氯酸和盐酸,起漂白作用的是次氯酸,氯气本身无漂白作用,故C错误;

D、在滴有酚酞的Na2CO3溶液因为水解呈碱性,CO32-+H2O⇌HCO3-+OH-,溶液为红色,慢慢滴入BaCl2溶液会发生反应

BaCl2+Na2CO3=BaCO3↓+2NaCl,抑制了碳酸根的水解,氢氧根浓度逐渐减少,溶液的红色逐渐褪去,故D正确;

故选D.

百度题库 > 高考 > 化学 >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