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 共31702题
(5分)(1)如下图所示,将氯气依次通过盛有干燥有色布条的广口瓶和盛有潮湿有色布条的广口瓶,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室为防止氯气尾气污染空气,根据氯水显酸性的性质,可用_____________溶液吸收多余的氯气。工业上常用廉价的石灰乳吸收工业氯气尾气制得漂白粉,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___________(均填化学式),长期露置于空气中的漂白粉,加稀盐酸后产生的气体是_____ ______(用字母代号填)。
A.O2 B.Cl2 C.CO2 D.HClO
(3)当氯气泄漏人们逃离现场时,可以用浸有一定浓度的某种物质的水溶液的毛巾捂住鼻子,最适宜采用的该物质是_______(填序号)。
A.NaOH B.NaCl C.KBr D.Na2CO3
正确答案
(1)干燥的布条不褪色,湿布条褪色(2)NaOH Ca(ClO)2 C (3)D
试题分析:(1)Cl2溶于水生成HClO具有漂白性,所以Cl2不能使干燥有色布条褪色、Cl2能使潮湿有色布条褪色。
(2)实验室可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尾气氯气,Cl2与消石灰生成次氯酸钙、氯化钙和水,漂白粉的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钙和氯化钙,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钙。漂白粉长期露置于空气中会变质为碳酸钙,反应方程式为Ca(ClO)2+CO2+H2O=CaCO3+2HClO,加盐酸后CaCO3与盐酸产生CO2气体。
(3)当氯气泄漏时,可以用浸有一定浓度的碱性物质的水溶液的毛巾捂住鼻子,可选用碳酸钠溶液,不选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有腐蚀性)。
点评:本题为课本知识的简单运用。
(6分)为了研究氯水能否和碳酸钙发生化学反应,某学生设计如下实验:
实验一:向盛有饱和氯水的锥形瓶中加入大理石,并充分振荡,观察到氯水的黄绿色褪去并同时产生少量气体。
实验二:取上述实验一后锥形瓶中清液,进行如下实验:
①该清液滴在有色布条上有极强的漂白作用。②该清液中滴加碳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③该清液中滴加盐酸可产生大量气体。④该清液加热后变浑浊并产生大量气体。
回答下列问题:
(1)在实验二中,清液滴在有色布条上有极强的漂白作用说明该清液中含有_________(写化学式);清液中滴加碳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该清液中含有______离子;清液中滴加盐酸产生的气体是________;清液加热后产生浑浊的原因是因为生成了________。
(2)该学生通过上述实验,写出氯水和碳酸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正确答案
(1)HClO Ca2+ CO2 CaCO3 (每空1分)
(2)2CaCO3+2Cl2+2H2O===Ca(HCO3)2+2HClO+CaCl2(2分)
(1)有极强的漂白作用,说明含有次氯酸;清液中滴加碳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白色沉淀是碳酸钙,说明该清液中含有Ca2+;清液中滴加盐酸产生的气体应该是CO2;该清液加热后变浑浊并产生大量气体,说明含有碳酸氢钙,加热使其分解生成了白色沉淀碳酸钙和CO2。
(2)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反应中生成物是碳酸氢钙、氯化钙和次氯酸,方程式是2CaCO3+2Cl2+2H2O===Ca(HCO3)2+2HClO+CaCl2。
(6分)将10g NaCl和NaI的混合物溶于水后,通入足量的Cl2,将溶液蒸干灼烧得固体6.34g. 求原混合物中NaCl的质量分数。
正确答案
40%
考查根据反应式进行的应该计算。
氯气能把碘化钠中碘离子氧化生成单质碘,由于碘单质易挥发,所以在最终得到的固体全部是氯化钠,则
CI2+2NaI=I2 +2NaCl △m
2×150g 2×58.5g 183g
m (10g-6.34g)
所以有
解得m=6g
因此原混合物中NaCl的质量分数为
(8分)
(1)将SO2和Cl2分别通入装有品红溶液的两个试管中,两溶液的红色均褪去。加热后,有一支试管中的溶液又呈现红色,该试管通入的气体是 ,该实验说明的问题是 。
(2)将SO2和Cl2按1:1体积比(同温同压)混合后通入品红溶液中,溶液不褪色。为检验两种气体在溶液中是否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应向所得溶液加入的试剂是 (填化学式)。经实验证明,SO2和Cl2在溶液中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且SO2被氧化,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正确答案
(1)SO2;SO2与有色物质结合成的无色物质不稳定
(2)氯化钡溶液。SO2+C12+2H2O=4H++SO42-+2Cl-
(1)二氧化硫和有色物质化合生成不稳定无色物质,加热后又可恢复;氯气漂白是靠的强氧化性,将有色物质氧化成无色物质,且过程不可恢复。
(2)SO2+C12+2H2O=4H++SO42-+2Cl-,检查有无硫酸根生成,来证明是否发生氧化还原!用可溶性钡盐来检验硫酸根的存在!
某学生应用下图所示的装置来研究物质的性质,其中气体X的主要成分是氯气,杂质是空气和水蒸气
回答下列问题:
(1)该项研究(实验)的主要目的是 。
(2)浓H2SO4的作用是 ,与研究目的直接相关的实验现象是 。
(3)该实验装置设计上存在的缺陷为 ,请在上图的D处画出能克服该缺陷的装置。
正确答案
(1)比较干燥C12与湿润C12谁有漂白性;
(2)吸收气体X中的水; B中的布条不褪色,C中的布条褪色;
(3)Cl2会污染空气;如图:(其他装置合理也可)
试题分析:该实验是气体X通过浓硫酸干燥氯气,干燥的氯气通入B,不能使干燥的有色布条褪色。再通入湿润的有色布条,布条褪色,证明干燥氯气不具有漂白性。氯气和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方程式为:Cl2+H2O=HCl+HClO,次氯酸具有漂白性,同时考虑氯气有毒,应进行尾气处理,不能随意排放到空气中,可用碱溶液来吸收:Cl2+2NaOH=NaCl+NaClO+H2O。
(1)本实验为对比实验,将氯气分别通入干燥布条和湿润布条,根据实验现象的不同来探究氯气具有漂白性的条件。因此该项研究(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比较干燥C12与湿润C12谁有漂白性。
(2)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常用作干燥剂,在实验中吸收气体X中的水的作用。与研究目的直接相关的实验现象是B中的布条不褪色,C中的布条褪色。
(3)氯气有毒,应进行尾气处理,不能随意排放到空气中,可用碱溶液来吸收,所以该实验装置设计上存在的缺陷为Cl2会污染空气,改进的方法是加上尾气处理装置。
点评:该题以氯气的性质实验探究为载体,侧重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考查,涉及气体的净化、除杂、性质检验、尾气处理以及实验分析与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规范、严谨的实验设计能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11分)某校高一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日常生活中的氯气用途进行了调查,了解到氯气可广泛地应用于衣物的漂白、水体的杀菌和消毒等。
(1)氯气可以用于漂白、消毒的原因是因为能与水作用形成具有漂白、消毒作用的_________,相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调查某室外游泳池夏季池水消毒情况时,小组成员了解到,该游泳池每周一上午8:00换水,然后通入氯气消毒,通常游泳池中水的含氯量(有效氯)控制在0.5 mg·L-1至1.0 mg·L-1之间时,效果最好。如图是该小组测定的每天19:00时游泳池中水的含氯量,哪几天使用游泳池不安全?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哪几天的天气炎热、阳光强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出一种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必要的方程式和文字)。
(4)在对游泳池水中通入氯气消毒时,当发生氯气泄漏时,应立即关闭氯气罐,还应采取下列自救方法______。
(5)小型游泳池通常使用漂白液(NaClO溶液)而非氯气来消毒池水,试举出使用漂白液消毒而非氯气的一项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说明工业上如何生产漂白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共11分)(1)次氯酸;(1分)Cl2+H2O═H++Cl-+HClO;(2分)(2)星期六、星期日;(1分)(3)星期四、星期六;(1分)2HC1O="2HC1+" O2↑阳光强烈时HClO更易分解,致含氯量下降明显;(2分)(4)B(1分)
(5)NaClO更稳定,便于储存和运输(1分)Cl2+2NaOH═NaCl+ NaClO+ H2O(2分)
试题分析:(1)氯气溶于水生成次氯酸,次氯酸具有氧化物,能杀菌消毒,反应的方程式是Cl2+H2O═H++Cl-+HClO。
(2)根据图像可知,星期六和星期日中泳池中水的含氯量低于0.5mg/L,所以星期六、星期日是不安全的。
(3)由于次氯酸易分解生成氯化氢和氧气,反应的方程式是2HC1O="2HC1+" O2↑。阳光强烈时HClO更易分解,致含氯量下降明显,所以根据图像可知,应该是星期四、星期六。
(4)氯气的密度大于空气的,所以应该向高出撤离,A和C不正确,B正确。D不正确,应该是逆风撤离,答案选B。
(5)由于NaClO更稳定,便于储存和运输,所以小型游泳池通常使用漂白液,工业制取漂白液的化学方程式是Cl2+2NaOH═NaCl+ NaClO+ H2O。
点评:氯气有毒,所以在处理氯气泄露的事故中。应该利用好氯气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该题溶液错选D。因为氯气是气体极易挥发,如果顺风撤离,则氯气一直跟着,危险性更大,所以只有掌握正确的、科学的方法才能解决实际问题。
某化学学习小组对铝与酸和碱的反应进行探究,过程如下。
实验I:
(1)取形状、大小均相同的铝丝分别与等体积的、PH相同的盐酸、稀硫酸反应,随反应进行,盐酸中生成气体的速率明显比硫酸中生成气体的速率快,对此原因,你认为合理的猜测是下列的 (填写相应的字母);
a. 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大于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
b. Cl-能促进此反应的进行
c. SO42-能抑制此反应的进行
d. 硫酸使铝发生钝化
(2)为了探究反应速率不同的原因,请你根据所提供的药品,填写实验方案中的空白部分。
药品:氯化钠固体、硫酸钠固体、硫酸铜固体、氯化铜固体、6mol/L盐酸、3mol/L硫酸、18.4mol/L硫酸、5mol/L硝酸。
方案: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形状、大小均相同的铝丝和等体积的 (填写相应的试剂,下同),再向其中的一支试管中加入适量的 固体并振荡使固体溶解,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探究:略。
实验II:
取足量的形状、质量均相同的铝丝分别与等体积的6mol/L的盐酸、6mol/L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待反应停止后取出剩余的铝丝洗净、干燥、称量,剩余铝丝的质量关系是前者 后者(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观察反应后的液体,发现铝与盐酸反应后所得的液体是黑色浑浊的,试管底部有少量黑色沉淀,对此现象,同学们进行了如下探究:
(1)提出猜想
同学们查找资料后获得如下信息:工业上用电解法冶炼铝所用的原料氧化铝是从铝土矿中提取的,所以得到的氧化铝中可能还含有微量的氧化铁和二氧化硅两种杂质,据此,同学们提出如下猜想:
猜想1:此黑色固体是铁单质,可能是电解得到的铝与杂质反应生成的,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猜想2:此黑色固体是硅单质,是电解得到的铝与二氧化硅反应生成的。
猜想3:此黑色固体是铝单质,是铝与盐酸反应时因反应过快而变成粉末分散到溶液中;
猜想4:此黑色固体可能是上述若干种单质组成的混合物。
(2)设计实验方案并完成相关实验:
将反应后所得的液体进行过滤、洗涤,分别取少量固体置于两支试管中,完成下列实验:
① 向其中的一支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观察固体是否溶解。实验时发现固体完全溶解,证明猜想 一定不正确(填“1”、“2”、“3”、“4”)。
② 向另一试管中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固体是否溶解。实验时发现固体完全溶解,证明猜想 一定不正确(填“1”、“2”、“3”、“4”);
(3)得出结论
综合实验①②的现象,可推知猜想 (填“1”、“2”、“3”、“4”)是正确的,固体溶解在氢氧化钠溶液中的离子方程式为: 。
正确答案
实验I:(1)bc;(2分)(2)3mol/LH2SO4、氯化钠固体(或6mol/LHCl、硫酸钠固体)(2分)
实验II:大于(2分)(1)2Al+Fe2O32Fe + Al2O3;(3分)
(2)①2(1分);②1(1分);
(3)3(1分),2Al+2OH-+2H2O=2AlO2-+3H2↑;(3分);
实验I:(1)两实验现象的差异原因应从反应物组成的不同点去寻找,此题中其他条件均相同,不同的是盐酸中含有Cl-而硫酸中含有SO42-,所以从这个方面思考即可得答案;
(2)根据控制变量法和对比实验法,在控制其他条件相同时,只让两实验中有一个变量不同。如:都用稀硫酸,但其中一份加入Cl-而另一份不加Cl-,即可得出结论(类似方法亦可)。
实验II:由化学方程式可知,等物质的量的HCl与NaOH相比,NaOH消耗的铝更多,所以留下的铝就少,故“前者大于后者”;
(1)根据信息和有关物质的性质,可以看出黑色固体可能是铝、铁、硅三种单质中的一种或几种,从而提出猜想。猜想1中铁的生成是由于电解法时生成的铝能与氧化铁发生铝热反应,由此可写出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猜想2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根据题意就可直接写出;
(2)①在盐酸中固体完全溶解,证明一定不含硅,所以猜想2一定不正确;
②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固体完全溶解,证明一定不含铁,所以猜想1一定不正确;
(3)综合(1)(2)中相应的结论,可知此固体只含有铝,故猜想3正确,猜想4不正确,固体是铝,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Al+2NaOH+2H2O=2NaAlO2+3H2↑。
国家游泳池水质标准:
*游离性余氯:包括ClO-及HClO等。
请参考表中有关信息回答以下问题:
(1)游泳池一般用漂白精作为消毒剂,漂白精的有效成分是Ca(ClO)2,其消毒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池中加入硫酸铜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如果加入硫酸铜的剂量过大会对人体产生有害作用,其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游泳池注满水,水的总体积为1.50×103 m3,该游泳池消毒一次所用的漂白精,理论上需用多少升标准状况下的氯气和多少克氢氧化钙来制取?(列式计算)(池水的密度为1.00 g·cm-3,游离性余氯按ClO- 0.50 mg·L-1计)
正确答案
(1)Ca(ClO)2水解产生的HClO具有强氧化性,可以杀灭细菌和病毒
(2)为了抑制游泳池中藻类的生长 硫酸铜属重金属盐,进入人体内,可以使体内蛋白质变性,从而使人中毒。(3)V(Cl2)="327" L m〔(Ca(OH)2)=1.08×103 g
(3)小题属于理论联系实际问题,根据有关的反应方程式,找出关系式即可以求解。由:2Cl2+2Ca(OH)2====Ca(ClO)2+CaCl2+2H2O
得关系式:Cl2 ~ Ca(OH)2 ~ ClO-
1 mol 74 g 51.5 g
n(Cl2) n〔Ca(OH)2〕 1.50×103×0.5 g
74 g∶51.5 g =m〔Ca(OH)2〕∶1.50×103×0.5 g
解之得:m〔(Ca(OH)2)=1.08×103 g
1 mol∶74 g =n(Cl2)∶1.08×103 g
解之得:n(Cl2)=14.6 mol
V(Cl2)="14.6" mol×22.4 L·mol-1 ="327" L
为了制得氯气并探究氯气的一些化学性质,某学生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有关实验,打开A的玻璃塞,将A中浓盐酸溶液逐滴加入装有二氧化锰的B中.试回答:
(1)怎样检验装置的气密性______;
(2)若C中为淀粉KI试纸,实验片刻后C中可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______;写出
B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
(3)若C中的淀粉KI试纸实验一段时间后又变为无色,原因是______.
(4)D的作用是______.烧杯中加入的是______.
(5)若实验室暂时无二氧化锰,仍用此装置制取氯气,选用______药品替代.若实验室暂时无浓盐酸,仍用此装置制取氯气,选用______药品替代.
正确答案
(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的方法是:关闭分液漏斗,对烧瓶进行微热,看烧杯中是否有气泡产生,冷却后D中是否产生水柱,
故答案为:关闭分液漏斗,对烧瓶进行微热,看烧杯中是否有气泡产生,冷却后D中是否产生水柱;
(2)氯气将碘离子氧化为碘单质,碘单质遇淀粉变蓝色,所以会看到试纸变蓝色,实验室制氯气的原理方程式是:MnO2+2Cl-+4H+ Mn2++Cl2↑+2H2O,
故答案为:试纸变蓝色;MnO2+2Cl-+4H+ Mn2++Cl2↑+2H2O;
(3)淀粉KI试纸中的碘化钾易被氧化为KIO3而又变为无色,故答案为:将KI氧化成KIO3;
(4)氯气可应用氢氧化钠来进行尾气处理,球形导管可以防止倒吸,故答案为:防倒吸;氢氧化钠溶液;
(5)可以用锰酸钾氧化氯酸钾来获得氯气,浓硫酸和氯化钠反应可以获得氯化氢、进而获得盐酸,来代替浓盐酸即可,故答案为:KMnO4、KClO3;NaCl和浓硫酸.
某化学小组用下列装置抽取收集纯净的氯气,并研究其性质。请回稳下列问题。
(1)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照气流方向各仪器接口的连接顺序为a→___________________→g。
(3)装置B中浓硫酸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装置C的试剂最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同学认为上述方案缺少尾气吸收装置,请在下面的方框中画出该装置并注明试剂。
(5)装制取的氯气通入下图所示装置中,甲装置溶液中具有氧化性的含氯粒子是_______;如何证明乙装置中FeCl2溶液与Cl2发生了反应?(只回答需要的试剂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MnO2+4H++2Cl-Mn2++Cl2+2H2O(2分) (2)bcedf(2分)
(3)吸收水蒸气,干燥氯气(1分) 饱和食盐水(1分) (4)(2分)
(5)Cl2、HClO、ClO-(2分) KSCN溶液(1分) 溶液变成红色(1分)
试题分析:(1)根据装置特点以及试剂可知,装置A是用来准备氯气的,所以A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MnO2+4H++2Cl-Mn2++Cl2+2H2O。
(2)由于盐酸易挥发,所以生成的氯气中含有氯化氢以及水蒸气,因此在收集氯气之前需要首先除去氯化氢和水蒸气。首先除去的是氯化氢,所用试剂是饱和食盐水,然后在通过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除去水蒸气。氯气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应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所以按照气流方向各仪器接口的连接顺序为a→b→c→e→d→f→g。
(3)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装置B中浓硫酸的作用是吸收水蒸气,干燥氯气;由于氯化氢极易溶于水,而氯气你溶于水,所以要除去氯气中的氯化氢气体最好选用饱和食盐水。
(4)氯气有毒,属于大气污染物,需要尾气处理。氯气能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所以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装置图为。
(5)甲装置中盛有蒸馏水,氯气溶于水部分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次氯酸是弱酸电离出氢离子和ClO-,所以甲装置溶液中具有氧化性的含氯粒子是Cl2、HClO、ClO-;氯气具有强氧化性,乙装置中盛有氯化亚铁溶液,能和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铁。铁离子能和KSCN溶液反应而使溶液显红色,据此可以检验乙装置中FeCl2溶液与Cl2发生了反应。
二十一世纪世界资源争夺的重点是海洋。海底有石油、可燃冰、石油气、矿砂、锰结核的资源,海水中除有渔业资源外,还有食盐、溴、碘等许多化学资源,所有资源中最丰富的是水资源。
(1)海水中质量分数最高的元素是氧,该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占据的轨道共有________个能级,有________个未成对电子。
(2)水的沸点为100℃,氟化氢的沸点为19.5℃,水与氟化氢比较,稳定性较强的是________。水的沸点比硫化氢高,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3)提取碘是将海带灼烧成灰,溶于水过滤,滤液中通入氯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用四氯化碳将生成的单质碘______(填写实验操作名称)出来,最后用_________(填写实验操作名称)使碘和四氯化碳分离。
(4)海洋元素中的氯、溴、碘统称为海水中的卤素资源,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排布都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本题共24分)
(1)3 , 2 。
(2)HF 。 水分子之间存在氢键 。
(3)2I-+Cl2I2+2Cl- , 萃取 , 蒸馏 。
(4)ns2np5 。(每空各1分)
略
(12分)原子序数由小到大排列的X、Y、Z三种短周期元素,已知三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等于16,单质X2 、Y2 、Z2之间有如下转化关系(反应条件已略)。已知:甲、乙分子中均含有10个电子;丙分子中含有15个电子。请回答:
(1)Y2的电子式是___ ______;该分子中有 个σ键, 个π键。
(2)甲属于(填“极性”或“非极性”) 分子;晶体中甲分子的配位数为 。
(3)乙分子的VSEPR模型名称为 ,分子的立体构型名称为 。
(4)写出乙与Z2反应生成丙的化学方程式 。
(5)工业上用氧化铝、碳和乙在1400℃条件下反应,制取由元素Y和Al组成的化合物丁,同时还有CO和X2生成。已知反应中消耗1mol乙,可生成1.5molCO和1.5molX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氧化剂为 。
正确答案
(12分)
(1)N2的电子式(1分);1(1分);2(1分)
(2)极性(1分);4(1分)
(3)四面体(1分);三角锥形(1分)
(4)4NH3+6O24NO+6H2O(2分)
(5)Al2O3+2C+2NH32AlN+3CO+3H2(2分) NH3(1分)
略
(14分)某学生设计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利用氯气与潮湿的消石灰反应制取少量漂白粉(这是一个放热反应)。请回答下列问题:
(1)A为实验室制氯气的发生装置,反应方程式为 。
某学生用12mo1·L-1的浓盐酸100mL和足量的MnO2反应制Cl2,实际得到的
Cl2 6.72L(填“<”或“>”或“=”)。
(2)漂白粉将在U形管中产生,其化学方程式是 。
(3)此实验所得漂白粉的有效成分偏低。该学生经分析并查阅资料发现,主要原因是在U形管中还存在两个副反应:
①温度较高时氯气与消石灰反应生成Ca(ClO3)2,为避免此副反应的发生,可采取的措施是 。
②试判断另一个副反应是 (写化学方程式),为避免此副反应的发生,可将装置作何改进? 。
(4)C装置的作用是 。
正确答案
1)MnO2+4HCl(浓)MnCl2+Cl2↑+2H2O ; <
(2) 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3) ①冷却B装置(或将B装置置于冷水浴中)
② 2HCl+Ca(OH)2=CaCl2+2H2O ; 在A、B间连接一个装有饱和食盐水的洗气瓶
(4)吸收未反应的氯气,防止污染空气
(1)实验室正确氯气利用的是浓盐酸和二氧化锰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得到氯气,方程式为MnO2+4HCl(浓)MnCl2+Cl2↑+2H2O。由于在反应过程中,浓盐酸的浓度逐渐降低,而稀盐酸是不能被二氧化锰氧化生成氯气的,所以实际生成的氯气要小于理论值。
(2)氯气和消石灰反应的方程式为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3)温度会发生副反应,所以可通过降低反应的温度来实现,即可以把B装置置于冷水浴中;由于制取的氯气中会混有氯化氢气体,而氯化氢和消石灰反应生成氯化钙,方程式为
2HCl+Ca(OH)2=CaCl2+2H2O。因此要避免该反应的发生,就需要除去氯气中的氯化氢气体,即可以在A、B间连接一个装有饱和食盐水的洗气瓶。
(4)氯气有毒,需要进行尾气除了,以防止污染空气。
(6分)已知Cl2+H2O HCl+HClO。为了探究HClO的漂白性,某同学设计了如下的实验。
(1)通入Cl2后,从集气瓶A中干燥的红色布条没有褪色的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 ;
从集气瓶B中湿润的红色布条的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 。
(2)为了确证是HClO使湿润的红色布条褪色,你认为还应增加的实验是 。
正确答案
(6分,每空2分)
⑴干燥的氯气无漂白性;⑵潮湿的氯气具有漂白性;⑶HCl不能使湿润的红色布条褪色
试题分析:(1)干燥的红色布条没有褪色,说明干燥的氯气无漂白性。集气瓶B中湿润的红色布条褪色,说明潮湿的氯气具有漂白性。
(2)由于氯气和水反应还有氯化氢生成,所以还必须增加氯化氢能否使布条褪色的实验。
点评:该题属于基础性试题,难度不大。关键是注意要有对比实验,以增强实验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6分)洪灾过后,饮用水的消毒杀菌成为抑制大规模传染性疾病爆发的有效方法之一。漂白粉是常用的消毒剂。
(1)工业上将氯气通入石灰乳 [Ca(OH)2] 制取漂白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填化学式) 。
(3)漂白粉溶于水后,遇到空气中的CO2,即产生漂白、杀菌作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反应(1)和反应(3)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填编号) 。
正确答案
(1)2Cl2 + 2 Ca(OH)2 ="=" Ca(ClO)2 + CaCl2 + 2H2O(2分) (2)Ca(ClO)2(1分)
(3)Ca(ClO)2 + CO2 + H2O = CaCO3↓+ 2 HClO(2分) (4)(1)(1分)
考查氯气的性质、用途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等。
(1)氯气能被碱液吸收,可用来制取漂白粉,方程式是2Cl2 + 2 Ca(OH)2= Ca(ClO)2 + CaCl2 + 2H2O。
(2)漂白粉的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钙和氯化钙,剩余混合物,有效成分是Ca(ClO)2。
(3)由于碳酸的酸性强于次氯酸的,所以次氯酸钙能吸收空气中的水、CO2生成次氯酸,方程式是Ca(ClO)2 + CO2 + H2O = CaCO3↓+ 2 HClO。
(4)凡是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反应(1)中氯元素的化合价部分升高,部分降低,因此既是氧化剂,也是还原剂,所以反应(1)是氧化还原反应。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