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多选题
|
多选题

固硫剂是把煤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硫以盐的形式固定在炉渣中的物质,可减少二氧化硫对大气的污染。下列物质中可用作固硫剂的有

[ ]

ACaO

BNa2CO3

CNH4NO3

DP2O5

正确答案

A,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有关亚硫酸的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亚硫酸是SO2的水溶液,显酸性

B亚硫酸不稳定,容易分解为水和SO2

C亚硫酸具有漂白性,能够使品红溶液褪色

D亚硫酸对人体有害,所以用SO2漂白过的食品不能食用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关于Cl2和SO2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相同条件下,Cl2比SO2更易溶于水

B在一定条件下,SO2比Cl2更易液化

C常温下,等体积的Cl2和SO2混合气体通入BaCl2溶液时,无明显现象

D等体积的Cl2和SO2分别通入含石蕊的水中,溶液的紫色立即褪去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对SO2和SO3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通常条件下都是无色气体,都易溶于水

B都是酸性氧化物,其水溶液都是强酸

C都可使品红溶液褪色

D都能与碱溶液反应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关于二氧化硫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在高温下二氧化硫可被催化氧化成三氧化硫

B二氧化硫可使品红溶液褪色

C二氧化硫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

D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硫酸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水泥、玻璃和水晶都是硅酸盐产品

B从绿色化学的角度考虑,用稀硝酸与铜直接制取硝酸铜

C将SO2气体通入CaCl2溶液中,无现象

D氯的非金属性很强,故氯气在反应中只能作氧化剂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检验SO2气体中是否混有CO2气体,可采用的方法是

[ ]

A通过品红溶液

B通过澄清石灰水

C先通过NaOH溶液,再通过澄清石灰水

D先通过酸性KMnO4,再通过澄清石灰水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将SO2气体通入BaCl2溶液中,没有看到明显现象,再加入或通入一种物质,产生一种白色沉淀,该气体不可能是

[ ]

ACl2

BH2O2

CCO2

DO3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将等物质的量的SO2和Cl2混合后通入含有品红和Ba(NO3)2的混合溶液里,发生的现象是

①溶液很快褪色 ②溶液不褪色③有沉淀生成 ④溶液仍然透明 

[ ]

A仅①和④ 

B仅①和③ 

C仅②和③ 

D仅②和④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物质都具有漂白性,其中漂白原理和其他几种不同的是

[ ]

AH2O2

BSO2

CO3

DHClO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物质都具有漂白性,其中漂白原理和其他几种不同的是

[ ]

ASO2 

BH2O2 

CO3  

DHClO

正确答案

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实验过程中,始终无明显现象的是

[ ]

ANO2通入FeSO4溶液中

BCO2通入CaCl2溶液中

CSO2通入已酸化的Ba(NO3)2溶液中

DNH3通入AlCl3溶液中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SO2能使KMnO4水溶液迅速褪色

B可以用澄清石灰水鉴别SO2和CO2

C硫粉在过量的纯氧中燃烧可以生成SO3

D少量SO2通过浓的CaCl2溶液能生成白色沉淀

正确答案

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在一个小烧杯里混合10mL0.01mol/LFeCl3溶液和10mL0.01mol/LKSCN溶液,将此红色混合溶液分装在甲、乙、丙三支试管中,向甲试管中加入少量KCl晶体,乙试管中通入SO2气体,再与丙试管对照,结果发现甲试管颜色不变,乙试管颜色变浅,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溶液中的K、Cl没有参加离子反应

BSO2的漂白作用使溶液颜色变浅

CFe3+和SO2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D丙溶液起对照作用,不能省去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在BaCl2溶液中通入SO2气体,溶液仍澄清;若将BaCl2溶液分盛两支试管,一支加硝酸,另一支加烧碱溶液,然后再通入SO2气体,结果两支试管都有白色沉淀.由此得出下列结论合理的是

[ ]

A氯化钡显两性

B两支试管中生成的沉淀都是BaSO4

C两支试管中的沉淀都是BaSO3

DH2SO3可被HNO3氧化为H2SO4,BaCl2与SO2不反应,但能与SO32-反应

正确答案

D
百度题库 > 高考 > 化学 >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