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如图所示,将甲、乙两个装有不同物质的针筒用导管连接起来,将乙针筒内的物质压到甲针筒内,进行下表所列的不同实验(气体在同温同压下测定)。

试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1中,沉淀最终变为________色,写出沉淀变色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2甲针筒内的现象有:有________生成,活塞__________移动(填“向外”、“向内”、“不”)。

反应后甲针筒内有少量的残留气体,正确的处理方法是将其通入________溶液中。

(3)实验3中,甲中的30 mL气体是NO2和N2O4的混合气体,那么甲中最后剩余的无色气体是________,写出NO2与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4中,已知:3Cl2+2NH3===N2+6HCl,甲针筒除活塞有移动,针筒内有白烟产生外,气体的颜色变化为_____________,最后针筒内剩余气体的体积约为__________mL。

正确答案

(1)红褐色;4Fe(OH)2+O2+2H2O==4Fe(OH)3 (2)黄色固体;向内;NaOH

(3)NO;3NO2+H2O==2HNO3+NO

(4)黄绿色变为无色;5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固体A和B都是由两种相同元素组成,在A、B中两元素的原子个数比分别为1:1,和1:2。A、B在高温下煅烧时,产物都是固体C和气体D,由D最终可制得酸E,E的稀溶液跟A反应时生成气体G和溶液F。G和D在常温下混合有浅黄色固体生成。在F中滴入溴水后,再加入氢氧化钾溶液,有红褐色沉淀生成,该沉淀加热时又转变成C。根据上述事实回答:

(1)A的化学式_________B的化学式_________

(2)B燃烧生成C和D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3)C和D混合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4)在F中滴入溴水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5)A与E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FeS;FeS2

(2)

(3)2H2S+SO2══3S+2H2O

(4)6FeSO4+3Br2══2Fe2(SO4)3+2FeBr3

(5)FeS+2H+══Fe2++H2S↑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U、V、W、X、Y、Z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六种短周期元素。U的单质在W2中燃烧可生成UW和UW2两种气体。X的单质是一种金属,其在W2中燃烧可生成淡黄色固体。Z的单质在W2中燃烧的产物可使品红溶液褪色。Y的单质也是一种金属,该单质在UW2中剧烈燃烧生成黑、白两种固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1)V的单质分子的结构式为_______________;Y W的电子式为____________;

(2)按顺序写出U、V、W与氢元素形成的10电子氢化物的化学式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 ; V、W的氢化物分子结合H+能力较强的是(写化学式)_________。

(3)将ZW2气体通人BaCl2和HNO3的混合溶液中,生成白色沉淀和无色气体VW,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N≡N ;Mg2+[ ]2- 

(2)CH4 ;NH3;H2O ; NH

(3)3SO2 + 2H2O +3Ba2++ 2NO3-==2NO↑ +3BaSO4↓+4H+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有a、b、c三种常见的短周期元素,它们之间两两结合构成化合物X、Y、Z,X、Y、Z之间也能相互发生反应。已知X是由a和b元素按原子个数比1:1组成的化合物,a、b、c元素形成的单质(仍用a、b、c表示)和由它们组成的化合物之间的反应关系如下(未配平):

①b+c→Y  

②a+c→Z  

③X+Y→m  

④X+Z→c+n    

⑤Y+Z→c+n

(1)上述反应中,有最充分理由说明该反应一定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____(填编号)。

(2)如果m是一种无色黏稠油状液体化合物,则X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_。

(3)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①②④⑤    

(2)H2O2  

(3)H2O2+SO2====H2SO4

(4)SO2+2H2S====3S↓+2H2O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下列转化关系图中,A、B、C、D、E常温下为气体,B、E、F、K为单质,其中F为黑色固体;C、D均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D、E均能使品红溶液褪色;I是一种红棕色固体氧化物.请回答下列问题:

(1)E的电子式为______.

(2)反应③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

(3)F与G的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4)检验溶液L中金属阳离子的方法是______.

(5)气体A的密度为相同状况下氢气密度的30倍,且A中含3种组成元素,通过计算、推理,可确定A的分子式为______(此分子式中元素符号书写次序按从左往右元素原子序数“大小中”顺序排列);A分子中各原子均达8电子稳定结构,则其结构式为______.

正确答案

C、D均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有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所以C、D属于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E为单质,D、E均能使品红溶液褪色,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有氯气和二氧化硫,所以D是二氧化硫,C是二氧化碳,E是氯气;I是一种红棕色固体氧化物,I是氧化铁;B、F为单质,其中F为黑色固体,F和B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所以F是碳,B是氧气;A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所以A是;氯气和水、二氧化硫反应生成硫酸和盐酸,碳和硫酸反应,所以G是硫酸,H是盐酸;盐酸和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所以J是氯化铁;K为单质,J和K反应生成L,L和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铁,所以L是氯化亚铁,K是铁.

(1)E是氯气,E的电子式为:

故答案为:

(2)氯气和二氧化硫、水反应生成硫酸和盐酸,离子反应方程式为:Cl2+SO2+2H2O=2Cl-+SO42-+4H+

故答案为:Cl2+SO2+2H2O=2Cl-+SO42-+4H+

(3)碳和硫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水,

反应方程式为:C+2H2SO4(浓)CO2↑+2SO2↑+2H2O.

故答案为:C+2H2SO4(浓)CO2↑+2SO2↑+2H2O.

(4)二价铁离子的检验方法是:向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不变成红色,滴加氯水后,溶液变红色就证明有二价铁离子存在.

故答案为:向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不变成红色,滴加氯水后,溶液变红色.

(5)气体A的密度为相同状况下氢气密度的30倍,所以A的相对分子量是氢气的30倍,即A的相对分子量为60,且A中含3种组成元素,通过以上分析A中一定含有硫和碳元素,且A和氧气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所以A含有氧元素,分子式为SCO;A分子中各原子均达8电子稳定结构,则其结构式为S=C=O.

故答案为:SCO;S=C=O.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A和B均为钠盐的水溶液,A呈中性,B呈碱性并具有氧化性。下述为相关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

请回答:

(1)写出A、B和C的化学式: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

(2)依次写出A→D和D→E(E中含有某+5价元素的含氧酸根离子)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写出将SO2气体通入K溶液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由F→H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NaCl;NaClO;AgCl

(2)2I-+ClO-+H2O==I2+Cl-+2OH-;I2+5ClO-+2OH-==2I3-+5Cl-+H2O

(3)2Fe3++SO2+2H2O==2Fe2++SO42-+4H+ (4)Cl2+2NaOH==NaClO+NaCl+H2O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亚硝酸(HNO2)是一种与醋酸酸性相当的弱酸,很不稳定,通常在室温下立即分解。

(1)在酸性条件下,当NaNO2与KI按物质的量1:1恰好完全反应,且I被氧化为I2时,产物中含氮的物质为_________(填化学式)。

(2)要得到稳定HNO2溶液,可以往冷冻的浓NaNO2溶液中加入或通入某种物质,下列物质不适合使用是_____(填序号)。

a. 稀硫酸  b. 二氧化碳    c. 二氧化硫   d. 磷酸

(3)工业废水中的NO2可用铝粉除去。已知此反应体系中包含Al、NaAlO2、NaNO2

NaOH、NH3、H2O六种物质。将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化学式及其配平后的系数填入下列方框中:

上述反应后废水的pH值将_______(填“上升”、“下降”或“不变”)。

(4)若改用电解法将废水中NO2- 转换为N2除去,N2将在_____(填电极名称)生成

(5)若工业废水中的NO2-的浓度约为1.0×10-4mol/L,取工业废水5mL于试管中,滴加2滴0.1mol/L的硝酸银溶液,能否看到沉淀?(通过计算说明)。(已知Ksp(AgNO2)=2×10-8 mol2·Lˉ2

正确答案

(1)NO

(2)bc

(3)NaNO2 + 2Al;下降

(4)阴极

(5)能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按下列要求填写化学用语:

(1)Ba(OH)2溶于水时的电离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氯化铵与浓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加热时有氨气放出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工业生产氯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4)SO2与足量K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5)工业生产漂白粉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略”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氢气是一种清洁能源,氢气的制取与储存是氢能源利用领域的研究热点。已知:

CH4(g)+ H2O(g)==== CO(g)+3H2(g) △H =206.2kJ·mol-1CH4(g)+ CO2(g)==== 2CO(g)+2H2(g)△H =247.4kJ·mol-12H2S(g)====2H2(g)+S2(g) △H =169.8kJ·mol-1

(1)以甲烷为原料制取氢气是工业上常用的制氢方法。CH4(g)与H2O(g)反应生成CO2(g)和H2(g)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2)H2S热分解制氢时,常向反应器中通入一定比例空气,使部分H2S燃烧,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燃烧生成的SO2与H2S进一步反应,生成物在常温下均非气体,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

(3)H2O的热分解也可得到H2,高温下水分解体系中主要气体的体积分数与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图中A、B表示的物质依次是______________。

(4)电解尿素[CO(NH2)2]的碱性溶液制氢的装置示意图见下图(电解池中隔膜仅阻止气体通过,阴、阳极均为惰性电极)。电解时,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5)Mg2Cu是一种储氢合金。350℃时,Mg2Cu与H2反应,生成MgCu2和仅含一种金属元素的氢化物(其中氢的质量分数为0.077)。Mg2Cu与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CH4(g)+2H2O(g)==CO2(g)+4H2(g) △H = 165.0 kJ·mol-1

(2)为H2S热分解反应提供热量;2H2S+SO2==2H2O+3S↓(或4H2S+2SO2==4H2O+3S↓)

(3)H、O(或氢原子、氧原子)

(4)

(5)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铜在自然界存在于多种矿石中,如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表所列铜化合物中,铜的质量百分含量最高的是________。

(2)工业上以黄铜矿为原料,采用火法熔炼工艺生产铜。该工艺的中间过程会发生反应:

2Cu2O+Cu2S6Cu+SO2↑,反应的氧化剂是__________。

(3)SO2尾气直接排放到大气中造成环境污染的后果是__________________;处理该尾气可得到有价值的化学品,写出其中1种酸和1种盐的名称____________。

(4)黄铜矿熔炼后得到的粗铜含少量Fe、Ag、Au等金属杂质,需进一步采用电解法精制。请简述粗铜电解得到精铜的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表中,对陈述Ⅰ、Ⅱ的正确性及其有无因果关系的判断都正确的是__________(填字母)。

正确答案

(1)Cu2S 

(2)Cu2S和Cu2O 

(3)形成酸雨,会对植物和建筑物等造成严重危害;硫酸、硫酸钠 

(4)以硫酸铜→硫酸溶液为电解液。电解时,粗铜(阳极)中的铜以及比铜活泼的金属失去电子进入溶液,不如铜活泼的金属沉入电解槽形成“阳极泥”;溶液中的Cu2+得到电子沉积在纯铜(阴极)上 

(5)AD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下列框图涉及到的物质所含元素中,除一种元素外,其余均为1~18号元素。已知:A、F为无色气体单质,B为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C为黑色氧化物,E为红色金属单质(部分反应的产物未列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B的电子式为_________________。

(2)J、K是同种金属的氯化物,且K为白色沉淀。写出SO2还原J生成K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汽车尾气中常含有D。B在加热和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能消除D的污染。已知:

①4NH3(g)+5O2(g)4NO(g)+6H2O(g) △H=-905 kJ·mol-1

②4NH3(g)+3O2(g)2N2(g)+6H2O(g) △H=-1268 kJ·mol-1

则B与D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认为:“表面化学”研究成果能使B和D的反应在催化剂表面进行时的效率大大提高,从而使污染物D的转化率大大提高。请你应用化学基本理论对此观点进行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

(2)2Cu2++2Cl-+SO2+2H2O==2CuCl↓+4H++SO42-(3)6NO(g)+4NH3(g)==5N2(g)+6H2O(g) △H=-1812.5 kJ·mol-1

(4)该研究只能提高化学反应速率,不能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a、b、c、d、e是含有一种相同元素的五种物质,可发生如下转化:

其中: a是单质;b是气体;c、d是氧化物;e是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

(1)如果a是一种淡黄色粉末固体,试推断这五种物质(用化学式表示):a ____;b ___;c___ ;d ___;e ___

(2)如果a是一种常见气体,试推断这五种物质(用化学式表示):

a____;b___ ;c ___;d___ ;e ___

正确答案

(1 )硫;硫化氢;二氧化硫;三氧化硫;硫酸

(2 )N2;NH3;NO ;NO2;HNO3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下图是六种物质的相互转化关系。已知E是固态单质,六种物质中均含有构成E的元素。

(1)写出各物质的化学式: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F________

(2)写出①④的化学方程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A:Na2SO3;B:H2SO4;C:SO2;D:H2S;E:S;F:SO3(2) ①SO2+2NaOH==Na2SO3+H2O;④Cu+2H2SO4(浓)CuSO4+SO2↑+H2O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A、B是两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试根据下列实验现象填空:

(1)推断A→F各是什么物质(写化学式)

A______、B______、C______、D______、E______、F______.

(2)写出A、B跟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

正确答案

A、B是两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B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沉淀E,说明B是酸性氧化物,且B有刺激性气味,所以B是二氧化硫,沉淀E是亚硫酸钡;溶液D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沉淀,说明D中含有氯离子,沉淀G是氯化银,所以A含有氯元素,A是刺激性气体,且能和二氧化硫反应,所以A是氯气,氯气、二氧化硫和水反应生成硫酸和盐酸,硫酸、盐酸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氯化钡,所以F是硫酸钡,D是盐酸.

(1)通过以上分析知,A、B、C、D、E、F分别是Cl2、SO2、H2SO4、HCl、BaSO3、BaSO4

故答案为:Cl2、SO2、H2SO4、HCl、BaSO3、BaSO4

(2)氯气和二氧化硫、水反应生成盐酸和硫酸,离子方程式为Cl2+SO2+2H2O═4H++SO42-+2Cl-

故答案为:Cl2+SO2+2H2O═4H++SO42-+2Cl-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物质A~G有下图所示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没有列出)。其中A为某金属矿的主要成分,经过一系列反应可得到B和C。单质C可与E的浓溶液发生反应,G为砖红色沉淀。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B________、E________、G ________;

(2)利用电解可提纯C物质,在该电解反应中阳极物质是________,阴极物质是______,电解质溶液是_____________;

(3)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0.23 mol B和0.11 mol氧气放入容积为1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①,在一定温度下,反应达到平衡,得到0.12 mol D,则反应的平衡常数K=________。若温度不变,再加入 0.50 mol氧气后重新达到平衡,则B的平衡浓度________(填“增大”、 “不变”或“减小”),氧气的转化率________(填“升高”、“不变”或“降低”),D的体积分数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正确答案

(1)SO2;H2SO4;Cu2O

(2)粗铜;精铜;CuSO4溶液

(3) Cu+2H2SO4(浓)CuSO4+SO2↑+2H2O

(4) 23.8L/mol;减小;降低;减小

百度题库 > 高考 > 化学 >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