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津液
- 共336题
与津液代谢关系最密切的是( )
A.肝脾肾
B.脾肺肾
C.心肝脾
D.脾肺心
E.肝肺肾
正确答案
B
解析
脾、肺、肾司水液代谢是指脾肺肾与水液代谢密切相关,其相互协调,共同维持人体水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脾对水液代谢的作用,也称为脾主运化水液。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脾的运化功能,能够协助胃、小肠等将水饮进行消化、吸收,化生津津液;二是指脾的升清作用,能够将既成之津液上输至肺,经肺布敷全身,或直接布散四旁,而发挥其滋养脏腑、润泽官窍的作用。 肺司水液代谢,亦称为肺主通调水道,是指肺通过其宣发肃降作用对体内的水液发挥着疏通与调节作用。肺主通调水道亦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肺宣发作用将津液向上向外布散,将浊液化为汗液排出体外;另一方面,通过肺的肃降作用,向下向内布敷津液,并将浊液下输膀胱。故有“肺为水之上源”之称。 肾主水液代谢,即肾主水,主要表现在肾对水液代谢的升清降浊的作用。肾主水,主要是通过肾阳气化作用来完成的。其一,将由肺的肃降下达于膀胱的浊液,使浊中之清者复上升至肺,并重新分布全身;使浊中之浊者,化为尿液而排出体外。其二,肾为先天之本,肾中阳气为全身阳气之根,肺的宣降、脾的运化、三焦气化、膀胱的气化皆赖肾中阳气温煦蒸化才得以正常进行。故曰“肾主水”,“肾为水之下源”。
侵袭伤人多导致疼痛的邪气是()
A.湿邪
B.寒邪
C.热邪
D.燥邪
E.风邪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析] 人体气血津液的运行,全赖一身之阳气的温煦推动。寒性凝滞,其侵袭人体,阴寒邪盛,阳气受损,温煦推动失职,则经脉气血为寒邪所凝而阻滞不通,不通则痛,故寒邪伤人多见疼痛。
舌痿的病机是
A.寒凝肝脉
B.痰浊内停
C.血热兼瘀
D.风痰阻络
E.气血虚极
正确答案
E
解析
[解析] 本题考查气血津液辨证。
舌痿软:舌体软弱,伸卷无力,转动不便者,谓之舌痿软。痿软舌总源于气血虚极,阴液亏损而筋脉失养所致。常见于唾液分泌减少,神经柬统疾患、舌肌无力等症。
“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生理基础是
A.气能生津
B.津能化气
C.气能摄津
D.津能载气
E.气能行津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释] 呕吐或腹泻丢失大量的津液,而随着津液的大量丢失,气也会被损伤,故,“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生理基础是津能载气。
牙齿光燥如石,属于
A.肾阴枯涸
B.阳明热盛
C.燥邪犯肺
D.胃阴不足
E.肝肾阴虚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题思路] 胃的经脉与肾的经脉络于齿,故牙齿干燥一般与胃、肾有关,所以涉及其他脏腑的C和E即被排除。胃与肾的病变虽皆可引起牙齿干燥,但两经的表现程度不同。其实证责之于阳明胃经,虚证多责之于少阴肾经。[命题规律] 考查“望齿龈临床意义”。必须掌握。[错误陷阱] 牙齿光燥如石往往是阳明热盛、耗伤津液的表现。而肾阴枯涸,精气内竭,也可引起牙齿干燥,但往往表现为牙齿燥如枯骨。
症见肌肤甲错,皮肤瘙痒,多属
A.热极生风
B.肝阳化风
C.阴虚动风
D.血虚生风
E.血燥生风
正确答案
E
解析
津液亏乏枯竭,导致血燥虚热内生或血燥生风的病理状态,称为津枯血燥,表现为皮肤干燥,肌肤甲错、皮肤瘙痒等。
治疗血虚病证,配用补气药物的生理基础是
A.气能生血
B.气能行血
C.气能摄血
D.血能载气
E.津血同源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释] 气血关系主要表现于气生血、行血、摄血和血为气之母四个方面。从水谷精微转化成营气和津液,从营气和滓液再转化成赤色的血液,均离不开气的运动变化,故说气能生血。气旺,则生血功能亦强;气虚,则化生血液功能亦弱,甚则可以导致血虚。因此,在临床治疗血虚病证时,则常配用补气的药物以加强生血功能而提高疗效,这即是气能生血理论在临床指导用药的实际应用。气能行血,是指血属阴而主静。血不能自行,有赖于气的推动,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能摄血,则是气固摄作用的体现,使血循脉内运行而不溢出脉外;血能载气,是指血对气而言,血为气之载体,气需依附于血和津液,方能存于体内;津血同源,是指津与血之关系,而非血与气之关系。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说明了哪两者的关系
A.气与血
B.津液与血
C.气与津液
D.津液与汗
正确答案
B
解析
[考点与精解] 本题主要考查津血的关系。津血同源,一方面,当血液亏耗,尤其是失血时,脉中血少,不能化生津液,反而需要脉外的津液进入脉中,以补充血液,从而导致津液不足的病变,故不可对失血者再使用发汗的疗法,以防津液和血液进一步耗竭的恶性结果;另一方面饮食水谷摄入不足,脾胃功能虚弱,或大汗、大吐、大泻,或严重烧烫伤时,脉外津液不足,不仅不能进入脉中以补充化生血液,脉外的津液成分反而会渗出脉外,以补充津液的亏耗,因此导致血液的亏少,以及血液浓稠,流行不畅等病变,此时,不能再用放血或破血的疗法,以防血液和津液的进一步耗伤,故《灵枢・营卫生会》中说:“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理论依据是()。
A.气能生血
B.气能化津
C.津能载气
D.气能摄血
E.津血同源
正确答案
E
解析
[解题思路] 血与津液的关系是津血同源。津血同源是指血和津液都来源于水谷精气,并可相互化生,两者关系密切,盛则同盛,衰则俱衰。病理上,血和津液之间也多相互影响。《灵枢·营卫生会》听说的“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之说,即是“津血同源”理论的实际应用。 [命题规律] 考查“精气血精液神”。必须掌握。
下列哪项不是阴虚证的表现
A.两颧潮红
B.低热潮热
C.自汗
D.口燥咽干
E.舌红少苔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题思路] 阴虚证的表现具有瘦、红、热、干、数的特点。[命题规律] 考查“阴虚证的临床表现”。必须掌握。[错误陷阱] 自汗是由于气虚阳虚使津液固摄失职所导致。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