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津液
- 共336题
痰证可见的表现有
A.咳喘、咯痰
B.痰核、乳癖
C.肢体麻木
D.神识迷蒙
正确答案
A,B,C,D
解析
[考点] 病性辨证
[分析] 痰是体内津液停聚形成的稠浊的病理产物,流动性小而难以消散,可停聚于人体的任何部位,分为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致病具有多样性和奇异性。临床表现多见咳喘、咯痰,痰质黏稠,喉中痰鸣,呕吐痰涎;喉中异物感,痰核,瘿瘤,瘰疬,乳癖;肢体麻木,半身不遂;头晕目眩,神识迷蒙或昏仆,癫狂,苔腻,脉滑等。
基本病机可概括为
A.邪正盛衰
B.阴阳失调
C.气血失常
D.经络失调
E.津液失常
正确答案
A,B,C,E
解析
[解题思路] 本题出自《综合知识与技能》(上)中医基础知识第十章病机。
临床疾病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疾病其病机也不同。但从整体上讲,总离不开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津液失常等基本病机。故本题正确答案除D项外,A、B、C、E都是。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的理论基础是 ( )
A.脾能运化水谷精微
B.脾主升清
C.脾为后天之本
D.气能生血
E.人以水谷为本
正确答案
A
解析
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即谷精)和津液(即水精),并把水谷精微和津液吸收、转输到全身各脏腑的生理功能。饮食物的消化及其精微的吸收、转输都由脾所主,脾气不但将饮食物化为水谷精微,为化生精、气、血、津液提供充足的原料,而且能将水谷精微吸收并转输至全身。
“津血同源”的主要依据是
A.津可以化血
B.血可以生津
C.津血同源于水谷精气
D.津亏则血燥,血燥则津枯
正确答案
A,C,D
解析
血与津液均是液态物质,都有滋润和濡养作用。津液与血的生成,均源于水谷精气,由水谷精气所化生;津液渗注于脉中,即为血液的组成成分,故称津可以化血;而在津液大量损耗时,则脉内之津液亦可渗出于脉外,形成血脉空虚、津枯血燥等病变,反之血燥则亦津枯。
气对尿液、汗液的排泄有控制调节作用的功能是
A.温煦功能
B.气化功能
C.防御功能
D.固摄功能
正确答案
B,D
解析
[解释] 津液经过代谢转化成汗液和尿液,都要依靠气化作用的调节控制。固摄是指气对精液、血液和津液等液态物质具有防止无故流失的作用。尿液、汗液的排泄也要依靠着气的固摄作用的控制调节,才不会过多流失。
与机体津液输布、排泄相关的有
A.肺的呼吸
B.肾的蒸腾气化
C.汗液的排泄
D.气机的升降、疏泄
E.尿液的形成、排泄
正确答案
A,B,C,D,E
解析
[考点] 中医基础理论・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津液的输布和排泄需要气和许多脏腑一系列生理功能的协调配合,但以肺、脾、肾三脏为主。
具有主疏泄功能()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题思路] 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疏通升发的特性,能够调节全身气血津液的运行,促进气血津液等物质的畅达疏通。肾主藏精,是指肾具有贮存、封藏精气的生理作用。《素问•六节藏象论》:“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命题规律] 考查“五脏”。一般掌握。
直接影响血液生成和运行的脏腑是
A.心与肺
B.心与肾
C.心与脾
D.心与肺
E.肝与脾
正确答案
C
解析
营气和津液是血液化生的主要物质基础,而营气和津液都是由脾胃运化转输饮食水谷精微所产生的。因此,脾胃是血液生化之源。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全身。故心与脾直接影响血液生成和运行。
精血转化依赖气的( )
A.推动作用
B.温煦作用
C.防御作用
D.营养作用
E.气化作用
正确答案
E
解析
[解析] 气化是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体内精、气血、津液各自的代谢及其相互转化是气化的基本形式。
“治痰先治气”、“治湿先治脾”的理论依据是( )
A.气能生津
B.气能行津
C.气能摄津
D.津能生气
E.津能载气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析] 气是津液在体内正常输布运行的动力,津液的输布、排泄等代谢活动,离不开气的推动作用,若气虚,推动作用减弱,气化无力,则可引起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形成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