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单选题

某企业生产甲、乙、丙三种产品。这三种产品是联产品,分离后即可直接销售,本月发生联合生产成本978200元。该公司采用售价法分配联合生产成本,已知甲、乙、丙三种产品的销售量分别为62500公斤、37200公斤和48000公斤,单位售价分别为4元、7元和9元。则甲产品应分配的联合生产成本为()万元。

A.24.84
B.25.95
C.26.66
D.26.32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析] 本题的主要考核点是联产品加工成本分配的售价法的应用。
甲产品应分配的联合生产成本=×62500×4=259497.03(元)≈25.95(万元)。

1
题型:简答题
|
单选题

下列关于项目盈亏平衡分析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盈亏平衡点要按计算期内各年的平均数据计算
B.盈亏平衡点只能用生产能力利用率和产量表示
C.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中只能进行线性盈亏平衡分析
D.用生产能力利用率和产量表示的盈亏平衡点低,表明项目对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大

正确答案

D

解析

A盈亏平衡点应按项目达产年份的数据计算,不能按计算期内的平均值计算;B盈亏平衡点的表达形式有多种,可用产量、产品售价、单位可变成本和年总固定成本等绝对量表示,也可以用某些相对值表示;C盈亏平衡分析可以分为线性盈亏平衡分析和非线性盈亏平衡分析,投资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中一般仅进行线性盈亏平衡分析。

1
题型:简答题
|
单选题

根据以下信息,回答第184题至第186题。
一家公司在过去10个季度内,与产品P1有关的数据如下:
每季度产量(单位) 频率
1000 2
1500 3
2000 4
2500 1
10
有关与产品P1的其他数据:
单位变动成本 7美元
每季度分摊的固定成本 4000美元
每单位P1可以以8.75美元的单价从外部供应商处采购。如果采购P1,现在用于生产P1的厂房设备可以生产其他产品,这种产品每季度的边际贡献是5500美元。假设未来销售额可以被准确预计,公司将愿为这一信息花费()成本。

A.损失的利润(生产不足的成本)与附加的账面成本(生产过剩的成本)的差额
B.损失的利润与附加账面成本之和
C.P1的预期销售利润减去如果生产过多时出现的预期账面成本
D.完全信息下的预期利润和现有信息下的最高预期利润之间的差额

正确答案

D

解析

完全信息的价值是完全信息下的预期利润和现有信息下的最高预期利润之间的差额。选项(a)不正确,损失的利润(生产不足的成本)与附加的账面成本(生产过剩的成本)的差额并不代表完全信息的价值。选项(b)不正确,损失的利润与附加账面成本之和并不能代表完全信息的价值。选项(c)不正确,P1的预期销售利润减去如果生产过多时出现的预期账面成本并不代表完全信息的价值。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某企业生产A产品,共有三个型号A1、A2、A3;目前该企业面临一个难题:A1型号产品市场竞争力减弱,其产品价格不得不降低。为了分析其产品的竞争力,有关产品的成本资料如下:
(1)制造费用共计441万元,制造费用的分摊是以单一的人工小时来分配;
(2)直接人工成本工资率8元;
(3)价格按成本加20%来定价;
(4)有关产品明细资料:
项目 A1 A2 A3
单位产品材料 25元 62.5元 105元
单位工时 0.5小时 1小时 1小时
预计产量 20000 10000 10000
(5)该企业的制造费用的明细项目如下:机械加工活动的费用:278万元;服务辅助活动的费用:59万元;厂房折旧:104万元。 (6)三个型号产品消耗上述资源情况如下:
项目 A1 A2 A3
机器小时 40% 15% 45%
服务、辅助活动 47% 6% 47%
占用不动产 42% 18% 40%
要求:根据上述资料计算分析:
1.计算每个型号产品的成本和售价(分别采用传统分配方法和作业成本法);

正确答案

传统成本分配方法下的三个型号单位成本、价格:
项目 A1 A2 A3
单位材料 25 62.5 105
单位人工 4 8 8
单位制造费用 105 210 210
合计 134 280.5 323
价格 160.8 336.6 387.6
作业成本分配方法下的三个型号单位成本、价格:
项目 A1 A2 A3
单位材料 25 62.5 105
单位人工 4 8 8
单位制造费用 91.3 639.6 194.4
合计 120.3 710.1 307.4
价格 144.4 852.1 368.9

解析

暂无解析

1
题型:简答题
|
多选题

敏感性分析的计算指标包括()。

A.敏感度系数
B.产品单位成本
C.财务基准收益率
D.临界点
E.净现值

正确答案

A, D

解析

[解析] 敏感性分析的计算指标包括敏感度系数和临界点。敏感度系数是项目效益指标变化率与不确定因素变化率之比;临界点是指不确定因素的变化使项目由可行变为不可行的临界数值,即该不确定因素使内部收益率等于基准收益率时的变化百分率。

1
题型:简答题
|
多选题

下列各项中,被审计单位可以计入产品成本的有______。

A.直接材料
B.制造费用
C.对外捐赠
D.管理费用
E.辅助生产费用

正确答案

A,B,D

解析

[解析] CE不属于产品成本组成部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某产品本月成本资料如下:
(1)单位产品标准成本 本企业该产品预算产量的标准工时为1000小时,制造费用均按人工工时分配。 (2)本月实际产量20件,实际耗用材料900千克,实际人工工时950小时,实际成本如下: 要求:
计算直接材料价格差异和用量差异;

正确答案

直接材料价格差异=(实际价格-标准价格)×实际用量=(9000÷900-9)×900=900(元);直接材料用量差异=(实际产量下实际用量-实际产量下标准用量)×标准价格=(900-50×20)×9=-900(元);

解析

暂无解析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某产品本月成本资料如下:
(1)单位产品标准成本 本企业该产品预算产量的标准工时为1000小时,制造费用均按人工工时分配。 (2)本月实际产量20件,实际耗用材料900千克,实际人工工时950小时,实际成本如下: 要求:
计算直接人工效率差异和工资率差异;

正确答案

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实际产量下实际人工工时×(实际工资率-标准工资率)=(3325÷950-4)×950=-475(元);直接人工效率差异=(实际产量下实际人工工时-实际产量下标准人工工时)×标准工资率=(950-45×20)×4=200(元);

解析

暂无解析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某基本生产车间生产甲产品,相关资料如下:甲产品单件工时定额20小时,经三道工序制造。各工序工时定额为:第一道工序4小时,第二道工序8小时,第三道工序8小时。各工序内均按50%完工程度计算。本月完工产品200件,在产品120件。其中,第一道工序20件,第二道工序40件,第三道工序60件。
月初及本月发生的生产费用合计分别为:原材料16000元,工资及福利费7980元,制造费用8512元。原材料在生产开始时一次投入。
要求:(会计科目写出二级明细科目;答案中的金额单位用元表示)
采用约当产量法,分配计算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成本;

正确答案

采用约当产量法,分配计算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成本
计算分配率:
原材料费用分配率=16000/(200+120)=50(元/件)
工资及福利费分配率=7980/(200+66)=30(元/件)
制造费用分配率=8512/(200+66)=32(元/件)
完工产品原材料费用=200×50=10000(元)
月末在产品原材料费用=120×50=6000(元)
完工产品工资及福利费=200×30=6000(元)
月末在产品工资及福利费=66×30=1980(元)
完工产品制造费用=200×32=6400(元)
月末在产品制造费用=66×32=2112(元)
完工产品生产费用=10000+6000+6400=22400(元)
月末在产品费用=6000+1980+2112=10092(元)

解析

暂无解析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甲企业生产A产品需过两道工序加工完成,本月产成品l 264件,月末第一道工序有在产品180件,本工序平均完工程度为70%;第二道工序有在产品250件,本工序平均完工程度为60%。
已知月初材料费用、人工费用和制造费用分别为10 423元、12 429元和9 800元;本月各工序耗用材料费用合计为30 577元,本月发生人工费用32 503元,本月发生制造费用合计为28 000元。
已知A产品单位工时定额为50小时,第一、二道工序的工时定额分别为20小时和30小时。A产品单位材料定额为l0kg,第一、二道工序的投料定额分别为7kg和3kg,各工序所需材料均在相应工序生产开始时一次投入。
要求:
(1)分别计算分配材料费用和人工费用时在产品的约当产量;
(2)计算产成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3)计算月末在产品的总成本。
(计算过程可列式或列表)

正确答案

分配材料费用时在产品的约当产量=180×(7÷10)+250×[7+3)÷10]=376(件)
分配人工费用和制造费用时在产品的约当产量=180×[(20×70%)÷50]+250×[(20+30×60%)÷50]=240.4(件)
要求(2)和(3)的计算过程见成本计算单,但列式计算亦可:

解析

[解析] 该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和掌握分配材料费用的约当产量和分配人工费用的约当产量。

下一知识点 : 产品成本计算方法的综合运用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