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甲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甲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33%,采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甲公司按净利润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甲公司原材料按实际成本核算,其2007年度的财务会计报告于2008年4月20日批准报出,实际对外公布日为4月22日。甲公司于2007年至2008年4月20日发生如下交易或事项:
(1) 甲公司于11月3日收到法院通知,被告知工商银行已提起诉讼,要求甲公司清偿到期借款本息5000万元,另支付逾期借款罚息200万元。至12月31日,法院尚未作出判决。对于此项诉讼,甲公司预计除需偿还到期借款本息外,有60%的可能性还需支付逾期借款罚息100至200万元和诉讼费用15万元。
(2) 因农业银行未按合同规定及时提供贷款,给甲公司造成损失500万元。甲公司要求农业银行赔偿损失500万元,但农业银行未予同意,甲公司遂于本年11月5日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农业银行赔偿损失500万元。至12月31日,法院尚未作出判决。甲公司预计将获胜诉,可获得400万元赔偿金的可能性为40%,可获得500万元赔偿金的可能性为35%。
(3) 甲公司某一董事之子为丁企业的总会计师。甲公司与丁企业于2007年有关交易资料如下(不考虑2007年其他销售业务,并假设售出产品的保修期均未满):
① 甲公司销售A产品给丁企业,售价为10000万元,产品成本为8000万元。按购销合同约定,甲公司对售出的A产品保修2年。根据以往经验估计,销售A产品所发生的保修费用为该产品销售额的1%。甲公司2008年实际发生的A产品保修人工费用为30万元,耗用原材料实际成本为20万元。2006年12月31日,甲公司已提的A产品保修费用的余额为60万元。
② 甲公司销售500件B产品给丁企业,单位售价为50万元,单位产品成本为35万元。按购销合同约定,甲公司对售出的B产品保修1年。根据以往经验估计,销售B产品所发生的保修费用为其销售额的1.8%。甲公司2007年实际发生的B产品保修人工费用为 100万元,耗用原材料为150万元。至2006年12月31日,甲公司已提的B产品保修费用的余额为150万元。
③ 甲公司销售一批本年度新研制的C产品给丁企业,售价为800万元,产品成本为600万元。甲公司对售出的C产品提供1年的保修期,1年内产品若存在质量问题,甲公司负责免费修理(含更换零部件)。甲公司预计发生的保修费用为销售C产品售价的2%至 3%之间,2007年未发生修理费用。
(4) 甲公司于11月3日收到法院通知,被告知ABC公司状告甲公司侵犯其专利权。ABC公司认为,甲公司未经其同意,在试销的新产品中采用了ABC公司的专利技术,要求甲公司停止该项新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并一次性支付专利使用费80万元。甲公司认为其研制、生产和销售该项新产品并未侵犯ABC公司的专利权,遂于11月15日向法院提交答辩状,反诉ABC公司侵犯甲公司的知识产权,要求ABC公司赔偿其损失费200万元。至 12月31日,诉讼尚在进行中,甲公司无法估计可能得到的赔偿金和可能支付的赔偿金,甲公司根据案件的进展情况和律师的意见,认为可能会发生赔偿支出,极小可能获得赔偿金。
(5) 甲公司拥有乙公司15%的股份,并为乙公司常年提供最新研制的产品生产技术,乙公司生产产品的80%销售给甲公司。甲公司为乙公司提供担保的某项银行借款计10000万元于2007年5月到期,该借款系由乙公司于2001年5月从银行借入,甲公司为乙公司此项银行借款的本息提供60%的担保。乙公司借入的款项至到期日应偿付的本息为 11500万元。由于乙公司无力偿还到期债务,债权银行于7月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乙公司及为其提供担保的甲公司偿还借款本息,并支付罚息140万元。至12月31日,法院尚未作出判决,甲公司预计承担此项债务的可能性为50%。2008年3月5日,法院作出一审判决,乙公司和甲公司败诉,甲公司需为乙公司偿还借款本息的60%,乙公司和甲公司对该判决不服,于3月15日上诉至二审法院。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前,二审法院尚未作出终审判决,甲公司估计需替乙公司偿还借款本息60%的可能性为51%,并且预计替乙公司偿还的借款本息能收回的可能性为80%。
要求:分析甲公司发生的上述或有事项应该如何处理并说明理由。

正确答案

:甲公司因有60%(大于50%)的可能性还需支付逾期借款罚息100万元―― 200万元和诉讼费用15万元,符合预计负债确认条件,应进行确认。最佳估计数按中间值确定,并加上诉讼费用,即确认165万元的预计负债,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
借:管理费用 15
营业外支出 150
贷:预计负债 165
事项(2) 甲可获得400万元赔偿金的可能性为40%,可获得500万元赔偿金的可能性为 35%,均未达到很可能的标准。因此,事项不应披露,更不应确认。
事项(3) 甲公司销售A、B、C三种产品的预提保修费用符合预计负债确认条件,也应确认。A产品应该计提的预计负债为100(10000×1%)万元,B产品应该计提的预计负债为450(500×50×1.8%)万元,C产品应该计提的预计负债金额为20[800×(2%+3%)÷2]万元。甲公司销售A、B、C三种产品合计应确认的预计负债金额为570万元,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
借:销售费用 570
贷:预计负债 570
事项(4) 甲公司涉及的未决诉讼,不符合预计负债的确认条件。根据或有事项的披露规定,可能发生的或有负债需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进行披露。
事项(5) 甲公司为乙公司借款提供担保,在乙公司无力偿还债务时,甲公司存在或有负债,至12月31日,甲公司预计承担此项债务的可能性为50%、而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才能确认为预计负债,很可能意味着可能性要大于50%,所以此时不应确认预计负债。但特殊的是,在2008年3月5日,法院作出二审判决,甲公司需要为乙公司偿还借款本息的60%,属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需要进行调整。甲公司和乙公司提出上诉后,至财务会计报告批准报出前,二审法院尚未作出终审判决,而且甲公司估计需要替乙公司偿还借款本息60%的可能性为51%(大于50%),并且预计替乙公司偿还借款本息能收回的可能性为80%。所以此事项仍属于或有事项,该或有事项的最佳估计数按最可能发生金额确定,预计负债等于6900万元(11500×60%),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另外,根据规定,企业清偿预计负债所需支出全部或部分预期由第三方补偿的,补偿金额只有在基本确定能够收到时才能作为资产单独确认,由于预计替乙公司偿还借款本息能收回的可能性为80%,未达到基本确定,所以不予确认。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营业外支出) 6900
贷:预计负债 6900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690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营业外支出) 6900
借:盈余公积 690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690

解析

暂无解析

1
题型:简答题
|
多选题

下列属于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的有()。

A.分批法
B.品种法
C.分步法
D.类比法

正确答案

A, B, C

解析

生产成本归集分配完毕后,应按成本计算对象编制成本计算单,并选择一定的成本计算方法,计算各种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企业可以根据生产经营特点、生产经营组织类型和成本管理要求,具体确定成本计算方法。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有品种法、分批法和分步法三种。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西部地区某鼓励类国有企业2005年1~11月份实现应纳税所得额400万元,11月末增值税留抵税额2万元,12月份生产经营如下:
(1)进口材料一批,货值折合人民币100万元,包装箱费用2万元,海运费8万元,关税率7%;
(2)国内采购材料一批,增值税发票注明价款300万元,增值税51万元,采购运费2万元,装卸费0.4万元;
(3)出口销售产品5套,FOB价格折合人民币300万元,该产品生产成本40万元/套; (征税率17%,退税率13%);
(4)当期管理费账户列支管理费90万元,其中有职工家庭财产保险10万元,职工误餐费5万元,当年新产品开发费用在本月汇集合计20万元(上年16万元);
(5)当期销售费用账户列支费用80万元,其中有给本单位雇员佣金20万元;
(6)在国内销售产品4套,不含税价格350万元,该产品生产成本50万元/套;
(7)从境外分回税后利润12万元,已在境外交纳过所得税3万元;
假定企业实际工资开支与国家规定标准相符,要求按顺序计算:
(1)该企业当期进口环节税金;
(2)该企业当期应抵扣的进项税总和;
(3)当期应纳的增值税;
(4)当期应退增值税;
(5)当期企业销售总成本;
(6)当年应纳税所得额;
(7)当年度应纳的企业所得税。

正确答案

[答案及解析]
(1)该企业当期进口环节税金;
进口关税=(100+2+8)×(1+3‰保险费)×7%=7.72(万元)
进口增值税=[(100+2+8)×(1+3‰)+7.72]×17%
=118.05×17%=20.07(万元)
(2)该企业当期应抵扣的进项税总和;
20.07+51+2×7%-300×(17%-13%)+2(上期留抵)=61.21(万元)
(3)当期应纳的增值税
销项税=350×17%=59.5(万元)
应纳增值税=59.5-61.21=-1.71(万元)
(4)当期应退增值税
当期免抵退税总和=300×13%=39万元>1.71
应退增值税1.71万元
当期免抵税额=39-1.71=37.29(万元)
(5)当期企业销售总成本=40×5+50×4+300×(17%-13%)=412(万元)
(6)当期应纳税所得额
职工家庭财产保险和误餐费应从福利费中开支;
新产品开发费增长比例超过10%,可增加抵扣20×50%=10万元的所得额;
支付本单位雇员的销售费用不属于佣金,应属于奖金;
当年应纳税所得额;
300+350-412-(90-10-5)-(80-20)+400-20×50%=650-412-75-60+ 400-10=493(万元)
(7)当年度应纳的企业所得税
=493×15%+(12+3)×33%-3=73.95+(4.95-3)=75.9(万元)

解析

暂无解析

1
题型:简答题
|
单选题

2012年12月31日,长江公司存货中包括:150件甲产品和50件乙产品,单位产品成本均为120万元。其中,150件甲产品签订有不可撤销的销售合同,每件合同价格(不含增值税,下同)为150万元,市场价格预期为118万元;50件乙产品没有签订销售合同,每件市场价格预期为118万元。销售每伺:甲产品、乙产品预期发生的销售费用及税金均为2万元。长江公司期末存货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并且按单项存货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期初余额为0。
要求:根据上述资料,不考虑其他因素,回答下列问题。
关于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应按甲产品和乙产品成本总额与可变现净值总额孰低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B.甲产品和乙产品应分别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C.计算单位甲产品可变现净值的估计售价为118万元
D.计算单位乙产品可变现净值的估计售价为150万元

正确答案

B

解析

因甲公司期末按单项存货计提存货跌价准备,所以选项B正确;计算甲产品可变现净值叫的估计售价为合同价150万元;计算乙产品可变现净值的估计售价为市场价格118万元,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某建设项目需要安装一条自动化生产线,现在有三种方案可供选择:
A方案:从国外引进全套生产线,年固定成本为1350万元,单位产品可变成本为1800元。
B方案:仅从国外引进主机,国内组装生产线,年固定成本为950万元,单位产品可变成本为2000元。
C方案:采用国内生产线,年固定成本为680万元,单位产品可变成本为2300元。
问题:假设各条生产线的生产能力是相同的,分析使用各种方案的生产规模。

正确答案

1. 各方案的总成本C均是产量Q的函数,即;
CA=1350+0.18Q
CB=950+0.2Q
CC=680+0.23Q
因此首先以Q为变量,做出三个方案的总成本线(C线),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中可见,三条C线分别两两相交于Ⅰ、Ⅱ、Ⅲ三点,则这三点就分别是相应的两个方案的盈亏平衡点。其对应的产量就是盈亏平衡产量。例如CB和CC相交于Ⅰ点,则Ⅰ点就是方案B和方案C的盈亏平衡点,Q1就是方案B和方案C的盈亏平衡产量。也就是说,当产量水平为Q1时,从成本分析的角度,方案B和方案C是完全相同的两个方案。
我们可以根据盈亏平衡点的定义来分别计算出Q1、Q2和Q3
当产量水平为Q1时,CB=CC,即:
950+0.2Q1=680+0.23Q1
可解得:Q1=0.9(万件)
当产量水平为Q2时,CA=CC,即:
1350+0.18Q2=680+0.23Q2
可解得:Q2=1.34(万件)
当产量水平为Q3时,CA=CB,即:
1350+0.18Q3=950+0.2Q3
可解得:Q3=2(万件)
由于各生产线的生产能力是相同的,因此确定各方案适用的生产规模也就是比较各种生产规模下各个方案的成本情况。由上面的计算结果和图中可知,当产量水平低于0.9万件时,以C方案为最经济,当产量水平在0.9万~2万件时,以B方案为最佳,而当产量水平高于2万件时,以方案A最为合理。

解析

暂无解析

1
题型:简答题
|
单选题

B注册会计师是戊公司2009年度财务报表审计业务的项目负责人。在根据确定的审计差异编制审计调整分录时,需要考虑以下问题。请代为做出正确的专业判断。2008年末一批Z产品账面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但没有计提存货跌价准备,2009年2月将该批产品以低于账面成本的价格全部对外销售,已确认销售并结转成本。针对这一情况,注册会计师应建议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调整。

A.借记资产减值损失,贷记营业成本
B.借记未分配利润,贷记营业成本
C.借记资产减值损失,贷记存货
D.借记存货,贷记营业成本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析] 2008年末,被审计单位按规定应做但未做“借:资产减值损失,贷:存货”的处理,该项错报影响其2009年度财务报表期初存货余额和期初未分配利润。注册会计师在2010年初审计2009年度财务报表时,针对错报,应建议被审计单位做“借:未分配利润,贷:存货”的审计调整;同时还要调整2009年度销售该批产品后多结转的营业成本:“借:存货,贷:营业成本”。将这两个调整分录加以合并,应列示的审计调整分录为“借:未分配利润,贷:营业成本”。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甲公司2007年成本计划规定和3月份实际发生的材料、工时消耗和材料单价、每小时工资成本如下表所示:
项目 本年计划 本月实际
单位产品材料消耗数量(千克) 300 290
材料价格(元/小时) 25 25.5
单位产品所耗工时(小时) 20 18
每小时工资成本(元) 80 85
要求:
(1)计算下列指标:
①材料消耗量变动的影响
②材料价格变动的影响
③单位产品的材料差异
④单位产品所耗工时变动的影响
⑤每小时工资变动的影响
⑥单位产品的人工差异
(2)对产品的直接材料成本和直接人工成本差异进行分析;

正确答案

(1)计算下列指标
①材料消耗量变动的影响=(实际数量-计划数量)×计划价格
=(290-300)×25
=-250(元)
②材料价格变动的影响=实际数量×(实际价格-计划价格)
=290×(25.5-25)
=+145(元)
③单位产品的材料差异=-250+145=-105(元)
④单位产品所耗工时变动的影响=(实际工时-计划工时)×计划每小时工资成本
=(18-20)×80
=-160(元)
⑤每小时工资变动的影响=实际工时×(实际每小时工资成本-计划每小时工资成本)
=18×(85-80)
=+90(元)
⑥单位产品的人工差异=-160+90=-70(元)
(2)对产品的直接材料成本和直接人工成本差异进行分析
①上述计算结果表明,由于材料消耗量节约,使材料成本降低;由于材料价格的提高,使材料成本超支,两者相抵,净节约105元。
②上述计算结果表明由于工时消耗节约导致人工成本降低;由于每小时工资成本超支,导致人工成本超支。两者相抵,净节约70元。

解析

暂无解析

1
题型:简答题
|
单选题

鑫鑫股份有限公司系上市公司(以下简称鑫鑫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企业,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鑫鑫公司2010年的主要业务活动如下:
(1)鑫鑫公司A产品经过两道工序加工完成。生产成本在完工产成品和在产品之间采用约当产量比例法进行分配。2010年3月与A产品有关的资料如下:(1)A产品单位工时定额100小时,其中第一道工序20小时,第二道工序80小时,假定各工序内在产品完工程度平均为50%。(2)本月完工产成品850件。月末在产品数量为:第一道工序50件,第二道工序100件。
(2)2010年3月5日委托甲公司加工材料一批(属于应税消费品)。发出材料实际成本为50000元。2010年5月5日以银行存款支付加工费8500元(不含增值税)和受托企业代缴的消费税,消费税税率为10%,鑫鑫公司收回后将继续用于生产应税消费品。
(3)鑫鑫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以旧换新业务合同,20×9年11月5日按照合同向乙公司销售B产品100台,单价为30万元,增值税税额510万元,单位销售成本为25万元,甲公司已经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同时收回100台同类旧商品入库,每件回收价为2万元(不考虑增值税);
(4)鑫鑫公司于2010年12月1日与丙公司签订合同,向丙公司销售c产品一批,销售价格为800万元。同时双方又约定,鑫鑫公司于2011年11月30日以860万元将所售该批产品购回。鑫鑫公司该产品账面价值为650万元。同日,鑫鑫公司发出该产品并收到丙公司支付的936万元款项(含增值税)。甲公司采用直线法计提与该交易相关的利息费用。
(5)2010年12月31日,鑫鑫公司库存甲材料的账面价值(成本)为780万元,市场购买价格总额为740万元,假设不发生其他购买费用,用甲材料生产的D产品的可变现净值1250万元,D产品的成本为1150万元。
(6)2010年12月31日,因替代产品的出现,鑫鑫公司在对其生产线进行检查时发现其已经发生减值。鑫鑫公司预计该生产线在未来5年内每年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500万元、400万元、300万元、200万元,2015年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以及该生产线使用寿命结束时处置形成的现金流量净额合计为200万元;假定按照5%的折现率和相应期间的时间价值系数计算该生产线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该生产线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为1500万元,账面价值为1950万元。已知部分时间价值系数如下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0年12月31日,鑫鑫公司甲材料应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为( )万元。

A.0
B.40
C.100
D.370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析] 因为甲材料生产的D产品的可变现净值高于成本,所以甲材料期末应按成本计量,故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为0。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甲公司是一家上市公司,其所得税税率为25%,2009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于2010年5月28日完成,2009年度财务报告于2010年3月31日批准对外报出。
资料一:
甲公司的会计对公司2009年12月份发生的事项进行了如下处理:
(1)2009年12月1日,甲公司因其产品质量问题对李某造成人身伤害,被李某提起诉讼,要求赔偿200万元,至12月31日,法院尚未作出判决。甲公司预计该项诉讼很可能败诉,赔偿金额估计在100万元~150万元之间,且另需支付诉讼费用2万元。考虑到公司已就该产品质量向保险公司投保,公司基本确定可从保险公司获得赔偿金50万元,但尚未获得相关赔偿证明。相关的会计处理:
①确认营业外支出77万元;②确认其他应收款50万元;③确认预计负债127万元;④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31.75万元;⑤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12.5万元;⑥确认所得税费用-19.25万元。
(2)自2009年12月1日起,甲公司对客户作出承讲,凡2009年12月1日(含)以后购买甲公司所生产的A产品,购买后三年内如出现非意外事件造成的A产品故障和质量问题,甲公司免费负责保修(含零部件更换)。根据以往的经验,发生的保修费一般为销售额的1%~2%之间。2009年12月份,甲公司共销售A产品100台,每台售价10万元。相关的会计处理:
①确认销售费用15万元;②确认预计负债15万元;⑨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3.75万元;④确认所得税费用3.75万元。
(3)甲公司于2009年12月10日与丙公司签订合同,约定在2010年2月10日以每件40元的价格向丙公司提供C产品1万件,如果不能按期交货,将向丙公司支付总价款20%的违约金。签订合同时产品尚未开始生产,甲公司准备生产产品时,材料的价格突然上涨,预计生产C产品的单位成本为45元。甲公司未做相关会计处理。
资料二:
2010年第1季度发生如下事项:
(1)2010年2月15日,法院判决甲公司向李某赔偿115万元,并负担诉讼费用2万元,甲公司和李某均不再上诉。
2010年2月21日,甲公司从保险公司获得产品质量赔偿款50万元,并于当日用银行存款支付了对李某的赔偿款和诉讼费用。
(2)甲公司2010年第1季度实际发生的A产品维修费用为8万元(假定维修费用均以银行存款支付)。
(3)2010年2月1日,甲公司为丙公司生产的产品完工,单位成本为45元。2010年,甲公司按合同约定将该批产品移交给丙公司,相关款项已收讫。
[要求]
根据资料一,逐笔分析,判断(1)至(3)笔经济业务中各项会计处理是否正确(分别注明该笔经济业务及各项会计处理序号);如不正确,请说明正确的会计处理。

正确答案

业务(1)中①的处理不正确。另外支付的诉讼费用应计入管理费用,不计入营业外支出。
正确的处理应是:确认营业外支出75万元,确认管理费用2万元。
业务(2)中所有的处理都是正确的。
业务(3)的处理不正确。待执行合同转为亏损合同,应确认预计负债。
正确的会计处理:
履行合同发生的损失=1×(45-40)=5(万元)
不履行合同发生的损失=1×40×20%=8(万元)
所以选择执行合同的方案,由于产品尚未生产,所以应确认预计负债5万元,确认营业外支出5万元,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1.25万元,确认所得税费用1.25万元。

解析

暂无解析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某制造厂生产甲、乙两种产品,有关资料如下:
(1)甲、乙两种产品2010年1月份的有关成本资料如下表所示:
单位:元
产品名称 产量(件) 单位产品机器小时 直接材料单位成本 直接人工单位成本
甲 100 2 50 40
乙 200 4 80 30
(2)该厂每月制造费用总额为50000元,与制造费用相关的作业有4个,有关资料如下表所示:
作业名称 成本动因 作业成本(元) 甲耗用作业量 乙耗用作业量
质量检验 检验次数 4000 5 15
订单处理 生产订单份数 4000 30 10
机器运行 机器小时数 40000 200 800
设备调整准备 调整准备次数 2000 6 4
要求:
1.用作业成本法计算甲、乙两种产品的单位成本;

正确答案

与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相比,作业成本法改变了以生产工时或人工成本等单一分配基础进行间接成本分配的做法,根据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消耗各种作业的情况,选择不同的作业为分配基础。这种方法,进一步强调因果关系原则,划小了成本分析范围,增加了分配率的数量,可以较好地解决成本分配中的不合理现象,提供符合实际的成本信息,大大提高了成本信息在产销决策与价格决策中的有用性,从而可以提高企业决策水平,减少或避免决策失误。
以本题为例:甲产品的真实单位成本应该是222元,而决策者制定的单位售价为200元,如果与传统的单位成本比较,好像是有利可图,结果实际上是在畅销的同时,每销售一件产品,就要亏损22元,如果按照作业成本法计算,则会避免这个决策失误。对于乙产品而言,真实单位成本应该是294元,显然320元的定价偏高,会对销量产生负面影响,给企业造成损失,而如果按照作业成本法计算,把单位售价降低一些,则会避免这个损失的发生。

解析

暂无解析

下一知识点 : 产品成本计算方法的综合运用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