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外近现代史
- 共1044题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以东35公里的临潼区境内,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修建的,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20世纪70年代中期长沙马王堆汉墓“女尸”的发现震惊中外,其尸骨保存之完好举世罕见。由此,有人推测秦始皇的遗体也会完好地保存下来。 对于下列三条陈述和以上推测的论证关系,哪项评价是正确的( ) Ⅰ。长沙马王堆汉墓的修建日期距秦代不足百年。 Ⅱ。秦始皇死于盛夏出巡途中,尸骨经长途颠簸运回咸阳,由死到下葬间隔近两个月。 Ⅲ。秦陵地宫“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进者辄射之”,至今没有发现被盗痕迹。
A.Ⅰ支持,Ⅱ、Ⅲ质疑
B.Ⅰ支持,Ⅱ质疑,Ⅲ无关
C.Ⅰ、Ⅱ、Ⅲ均质疑
D.Ⅰ、Ⅱ、Ⅲ均支持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析】论证类题目,Ⅰ表明秦始皇与马王堆女尸的情况相类似,因此加强;Ⅱ表明秦始皇与马王堆女尸间情况的差异性,因此为削弱;Ⅲ中的盗墓与题目无关,因此选择B项。
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有( )。
A.近代中国社会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历史产物
B.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
C.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人和传播
D.20世纪前期,中期世界和中国政局的变动
正确答案
A,B,C,D
解析
①20世纪前中期世界和中国政局的变动,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时代背景;②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历史产物;③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④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入与传播;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准备了思想理论条件;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实践基础。
关于清末“预备立宪”,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1908年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以日本明治维新时期颁布的宪法为蓝本,但它删去了日本宪法中对天皇权力限制的条款
B.《十九信条》取消了皇权至上,大大缩小了皇帝的权力,扩大了国会与内阁总理的权力,是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在中国发展的阶段性成果
C.清末成立的资政院是中国近代第一届国家议会
D.清末各省成立了谘议局作为地方督抚的咨询机关,发挥着一种地方议会的作用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析] 清末“预备立宪”
[解析] 光绪34年8月1日(1908年8月27日),清廷正式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同时公布“逐年筹备事宜清单”。大纲共计23条,分为“君上大权”和“臣民权利义务”两部分。《宪法大纲》虽以日本明治维新时期颁布的宪法为蓝本,但它删去了日本宪法中对天皇权力限制的条款。故A正确。
辛亥革命爆发,以摄政王载沣为首的清朝统治集团慌了手脚,赶忙下“罪己诏”,取消现行内阁章程,改组内阁,颁布《重大信条十九条》(简称《十九信条》)。
《十九信条》按其内容来说,比《宪法大纲》有很大变化。①对皇帝权力作了较大的限制。其中虽仍称“大清帝国皇统万世不易”,“皇帝神圣不可侵犯”,但对其实际权力作了种种限制。②大大提高了未来国会的权力。《十九信条》规定立法权属于国会。根据这些规定,同会权力大为扩大,皇帝权力大为缩小。资政院是清廷仿效西方议会模式而加以改头换面的全国性舆论机构,是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在中国最早的尝试,而不是阶段性成果,故B错误。
资政院还不是正式的议院,只是作为议院成立前的雏形。这个雏形名义上是清廷的“舆论”、“民意”机构,实际上是皇族统治者玩弄立宪的装饰品。所以C项不能成立。
资政院并非为中国近代第一届国家议会;同样D项清末各省成立了谘议局作为地方督抚的咨询机关,是被督抚控制的,因此D项说谘议局发挥着一种地方议会的作用是不正确的。
洋务运动掀起的洋务教育对中国近代教育作用不大。
正确答案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自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和受农民革命运动冲击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形成了两派――顽固派与洋务派。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出于“自强”目的,中国进行了近代第一次社会和政治改革,即洋务运动,其基本内容是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从“自强”到“求富”,洋务教育从此起步。洋务教育以学习西方为追求,包括举办学堂、派遣留学生和教育观念的部分转变等方面,中国近代教育由此开端。洋务学堂大概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方言学堂,也就是外国语学堂,主要有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1863年设上海方言馆,1864年广州同文馆等,以学习外国语为主,主要培养翻译人员。第二类,军事学堂,主要有1866年福州福政局附设船政学堂,训练水师人才,1881年天津的北洋水师学堂等,这些学校培养能使用洋枪、洋炮的士兵和军官。第三类,技术学堂,1865年上海江南制造总局附设机械学堂,1866年福州福政学堂训练制造及驾驶轮船的人等,培养会使用、维修洋机器的人员和一些通讯人员。洋务学堂的兴办、幼童留美,从学习器物到学习制度,中国展开了全面向西方学习的高潮,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步。因此,抹杀洋务教育的历史作用是错误的。
解析
暂无解析
城市地标是一座城市最具标志性的建筑或景观,它聚焦了一座城市的魅力。是这座城市区别于另一座城市的特色之所在。我国历史上唐代长安之曲江,南宋杭州之西湖,明清南京之秦淮河、北京之故宫,近代上海之外滩,都是历史上极具特色和标志性的城市景观,并积淀为一种独特的城市意象。随着我国当代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新的城市地标不断浮出地表。这些新的城市地标如何与城市的历史文脉相协调,并体现出创新和发展,已成为今天城市建设中一个普遍性的问题。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城市地标是一座城市的名片和象征,能够提升城市的知名度
B.塑造新的城市地标,是提升一座城市软实力的有效途径
C.塑造新的城市地标应在契合历史意蕴的基础上融人现代元素
D.城市地标的塑造是城市化进程的需要,是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析] 文段先是介绍了城市地标的特点和作用,并举了很多历史实例。接着笔锋一转,谈到在我国当代城市化进程中该如何塑造新的城市地标的问题。文段的重点在后一部分,故首先排除A。B、D两项只说了塑造新的城市地标的作用和重要性。只有C项提到该如何塑造新的城市地标,故本题答案选C。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