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外近现代史
- 共1044题
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______
A.义和团与部分清军抗击八国联军
B.台湾高山族人民抗击日军
C.太平军多次重创洋枪队“常胜军”、“常捷军”
D.广东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人民早期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1841年5月,广州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因此,正确答案为D。
材料1
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电令张学良:“……(力避)中突以免事态扩大。”“……即使勒令缴械,占入营房,均可听其自便。”
――《革命文献•九•一八事变真相》笫34辑第879面(台北1978年版)
材料2
蒋介石从坚决拒绝抗日转到抗日立场上来,原因是什么?一种观点认为,蒋的转变不在“外因”,即不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潮流、共产党和人民群众斗争的推动,而在“内因”,即在蒋所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民族主义思想、个性和权力欲望等。也就是说,蒋由坚决反对抗日转变到抗日,他的思想意志是最后起作用的。而且这被认为是一种新的更深刻的观点。
材料3
1935年11月,蒋介石在国民党五大全会上提出:“和平未到完全绝望时期,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亦决不轻言牺牲。”所谓“最后关头”,意味蒋介石承认对日屈服妥协,要有一个“度”。这个“度”当然就是蒋政权能够生存下去。……形势进一步演变,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当权势力,在面临民族灭亡大风暴、抗日救亡运动猛烈冲击下,何去何从,并不最后取决于蒋个人的态度、意志。他和所有人一样,身不由己,不转变,他所代表的阶级利益、统治权力就有被冲垮、被变换的现实危险。西安事变就表现了这种现实危险。……但西安事变的成果大体保存下来了,没有被推翻,这决非由于蒋有过所谓“人格担保”,而是由于日本侵略造成的紧张形势,到了他的政权不能生存下去的“度”。
――以上材料均摘自刘大年《抗日战争的几个问题》
(原文载沙健孙等主编《走什么路:关于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若干重大是非问题》)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依据材料1说明“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奉行的政策。为什么要这样做?
(2)材料2和材料3所表述的观点的不同。结合有关材料和所学的知识批驳错误的观点。
正确答案
(1)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蒋介石对日本的侵华行径采取“不抵抗”的政策。蒋介石这样做的目的非常明确。一是维护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一党独裁专政,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为维护其刚刚夺取的政权,蒋介石不惜牺牲中华民族的利益对日采取妥协退让的政策。二是从根本上消灭中国共产党和及其领导的红军。国民党将共产党视为政治上的最大威胁,这一时期也是革命武装和苏维埃政权发展比较迅速的时期,这引起蒋介石的极大恐慌,力图剿灭红军及其有生力量,从根本上铲除其政治上的对手,实现彻底的独裁。
(2)材料2反映的观点认为蒋介石转向抗战不是因为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而是由蒋介石的思想意志和所接受的文化传统影响所决定的。材料3认为蒋介石转向抗战是为当时的形势所迫,并不是以蒋介石的个人意志为转移的。
材料2所反映的观点是错误的。蒋介石转向抗战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不断加剧,威胁到大地主和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也危及蒋介石政权的生存,屈服妥协达到限度。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冲击也迫使蒋介石不得不恪守抗日承诺。材料3所反映的观点片面夸大了个人意志的作用,违背厂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
解析
暂无解析
下列关于宪法发展史的说法,哪一种正确
A.古代宪法与近代、现代宪法的含义不同,但中国古代宪法与西方西代宪法的含义却是相同的
B.英国是近代宪法的发源地,其宪法是世界上产生最早的刚性宪法
C.美国的宪政实践比英国开始得晚,但其 1787年宪法却是世界上产生最早的宪法
D.法同1791年宪法是欧洲大陆产生最早的成文宪法
正确答案
D
解析
[考点] 宪法发展史
[解析] 中国古代宪法与西方古代宪法的含义不完全相同。中国古代文献中也有“宪法”一词,如“赏善罚恶、国之宪法”(《国语・晋语》),“故能出号令、明宪法矣”(《管子・七法》),但其含义与“法”基本相同。古代中国和西方在运用“宪法”一词时,既有相近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近之处在于二者都有法律的含义,并有优于一般法律的倾向;不同之处在于古代西方“宪法”一词的含义侧重于组织法方面的意义,而古代中国“宪法”一词的含义则没有这方面的内容。英国宪法是世界上产生最早的宪法,是不成文宪法与柔性宪法的典型;美国1787年宪法是世界上产生最早的成文宪法,说是最早的宪法是错误的。
下列作品中,( )是作曲家马思聪创作的作品
A.小提琴曲《思乡曲》
B.歌剧《热碧亚》
C.歌曲《大刀进行曲》
D.歌剧《白毛女》
E.歌曲《中国少年儿童队队歌》
正确答案
A,B,E
解析
考查中国音乐史上的重要人物及其作品。马思聪是中国第一代小提琴音乐作曲家与演奏家,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创作,包罗交响乐、小提琴独奏曲、小提琴协奏曲、钢琴奏鸣曲等,其中《思乡曲》《摇篮曲》《西藏音诗》《塞外舞曲》为代表作。歌剧《热碧亚》,合唱《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是由郭沫若词,马思聪作曲。
近代中国人民始终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是
A.推翻帝国主义统治
B.推翻封建主义的统治
C.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D.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正确答案
C,D
解析
针对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是近代中国的基本任务。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个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故选C、D。
我国教育近代化之先河开启于哪一时期( )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析] 本题是考查中国近现代史的题。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作为中国近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第一次交锋,它的产生无疑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对我们的当今教育改革具有启迪和借鉴意义,开启了我国近代化之先河,A项正确;戊戌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B项错误;辛亥革命是1911年清政府出卖铁路修筑权,激起中国人民的反抗,四川等地爆发保路运动。1911年10月10日,武汉地区的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发动武昌起义,接着各省纷纷响应,因为1911年为旧历辛亥年,故称“辛亥革命”,是一项反抗清政府的爱国运动,C项错误;南京临时政府内阁是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的临时性内阁,成立于民国元年(1912年)1月1日,结束于同年3月12日。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创立民国.中原十二省纷纷宣布独立。12月,十七省的代表齐聚上海,推举孙文为临时大总统;孙文组织内阁,成立南京临时政府,是一项政治运动,D项错误。所以选择A选项。
论述近代中国外交制度的演变,简要评析南京国民政府的改订新约运动。
正确答案
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开启了中国社会由传统向近代的重要转型。就中国外交史而言,近代中国外交制度也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演变过程。
鸦片战争前,清朝并无办理外交事务的专门机构,涉外事务由礼部和理藩院兼理。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先是派出“钦差大臣”处理有关对外交涉事宜,后来又设置了一个专门与洋人打交道的“五口通商大臣”。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861年,中国近代第一个以办理外交为主的机构――总理衙门成立。总理衙门设立之初,执掌外交大权,在清政府中央机构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901年,根据《辛丑条约》,外务部成立,其职掌与总理衙门相同。外务部较总理衙门更为完备和正规,列六部之首,足以表明外交机构在清朝中央政府地位的提升。1911年,清政府实行责任内阁制,外务部成为内阁中的一个部,原外务部职官名称取消,设大臣和副大臣主持部务。
1911年10月,清王朝灭亡。次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设外交部。
1928年10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新的国民政府实行五院制,外交部成为五院之一的行政院的一个部,这时的外交部已成为一个新型的、现代的外交机构了。
总之,近代中国外交制度的演变,一方面,反映了中国逐渐由一个主权国家变成由列强任意宰割的半殖民地国家的历史进程;另一方面,也展示了中国开始从封建保守中走出来,在借鉴和吸收西方先进文化的过程中,逐渐走上了一条坎坷的近代化道路。
改订新约运动:是南京国民政府整顿财政的重要措施,也是南京国民政府顺从帝国主义的重要体现,是一次软弱的外交活动。1928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正式发起。改订新约运动只是在承认不平等条约的前提下进行若干条款的修订,其内容仅限于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两项。
解析
暂无解析
简述中国工人阶级的诞生及其历史特点。
正确答案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在广州、上海等地经营近代工商业中,产生了中国最早的一批产业工人。19世纪60年代以后,在洋务企业中,又产生了一批产业工人。70年代以后,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中,中国产业工人队伍又得以发展。
中国工人阶级除了具有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优点,还有自身的特点:第一,它深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三重压迫和剥削,其革命性最强。第二,它人数虽少,但相对集中,便于形成革命的力量和传播先进的思想。第三,它主要是由破产农民和家庭手工业者转化而来的,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便于结成工农联盟。
解析
暂无解析
中国法制近代化经历了曲折的渐进过程,贯穿着西方法律精神与中国法律传统的交汇与碰撞。关于中国法制近代化在修律中的特点,下列哪一选项是不正确的
A.1910年《大清民律草案》完成后,修律大臣俞廉三上陈“奏进民律前三编草案折”,认为民律修订仍然没有超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格局
B.1911年《大清新刑律》作为中国第一部近代意义的专门刑法典,在吸纳近代资产阶级罪刑法定等原则的同时,仍然保留了部分不必科刑的民事条款
C.1910年颁行的《法院编制法》规定,国家司法审判实行四级三审制
D.1947年颁行的《中华民国宪法》,所列各项民主自由权利比以往任何宪法性文件都充分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析] 《大清民律草案》、《大清新刑律》、《法院编制法》、《中华民国宪法》
[解析] 《大清民律草案》由沈家本、伍廷芳、俞廉三等人主持修订,1907年正式着手,于1910年12月完稿。《大清民律草案》条文稿共分总则、债权、物权、亲属、继承五编,共1569条。其中总则、债权、物权三编由松岗正义等人仿照德、日民法典的体例和内容草拟而成,吸收了大量的西方资产阶级民法的理论、制度和原则。而亲属、继承两编则由修订法律会馆同保守的礼学馆起草,其制度、风格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保留了许多封建法律的精神。同年,修订法律大臣俞廉三在“奏进民律前三编草案折”中表示:“此次编辑之旨,约分四端:(一)注重世界最普通之法则。(二)原本后出最精确之法理。(三)求最适于中民情之法则。(四)期于改进上最有利益之法则。”很显然,修订民律的基本思路,仍然没有超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格局。选项A正确,不当选。
《大清新刑律》是在《大清现行刑律》的基础上制定而成的,是清廷1911年1月25日公布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近代意义上的专门刑法典。但仍然保持着旧律维护专制制度和封建伦理的传统。其内容和发展变化主要体现在:抛弃了旧律诸法合体的编纂形式,以罪名和刑罚等专属刑法范畴的条文作为法典的唯一内容;在体例上抛弃了旧律的结构形式,将法典分为总则和分则;确立了新的刑罚制度,规定刑罚分主刑、从刑;采用了一些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刑法原则和刑法制度,如罪刑法定原则和缓刑制度等。因此,《大清新刑律》是专门的刑法典,并没有关于民事条款的规定。选项B中认为《大清新刑律》“仍然保留了部分不必科刑的民事条款”是错误的,当选。
《法院编制法》由修订法律馆拟定,于1910年2月7日颁行。该律仿照日本《裁判所构成法》拟成,共十六章一百六十四条。它仍然采取司法独立原则,规定各级审判机关独立执法,行政官和检察官不得违法干涉,各级监察厅设于同级审判厅内,实行四级三审制。选项C正确,不当选。
1947年颁布的《中华民国宪法》其立法内容的特点之一就是罗列入民各项民主自由权利,主要包括人民有居住及迁徙之自由,有言论、讲学、著作及出版之自由,有秘密通讯之自由,有信仰宗教之自由,有集会及结社之自由,国家应当保障公民之生存权、工作权及财产权,有请愿、诉愿及诉讼之权利,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之权利,有应考试、服公职之权利。所罗列之民主自由比以往任何宪法性法律文件都充分。据此,选项D正确,不当选。虽然《中华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可以享有这种自由,但是根据宪法第23条颁布的《维持社会秩序临时办法》、《戒严法》、《紧急治罪法》等,实质上是把宪法抽象规定的各项民主自由条款加以具体切实地否定了,人民并不能真正享有宪法规定的各项自由。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一个大的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包含着许多的矛盾。例如,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程中,有中国社会各被压迫阶级和帝国主义的矛盾,有人民大众和封建制度的矛盾,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有农民及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有各个反动的统治集团之间矛盾等等,情况是非常复杂的。这些矛盾不但各各有其特殊性,不能一律看待,而且每一矛盾的两方面,又各各自有其特点,也不能一律看待的。
摘自:毛泽东《矛盾论》
材料2
只有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才能认清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革命的任务、中国革命的动力、中国革命的性质、中国革命的前途和转变。所以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依据。
摘自: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材料3
1921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斗争中顽强求索的必然产物。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正确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精神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发展前景。9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集中体现为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
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国面貌焕然一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摘自: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4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了90年来我们党所创造、积累,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三大成就”。这“三大成就”是党领导人民不懈奋斗的结果。这“三大成就”奠定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基础。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面对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前进,最根本的就是要长期坚持、不断发展“三大成就”。
摘编自:《珍惜“三大成就”开创美好未来》《光明日报》、光明网
请回答:
材料3、4中的“三件大事”和“三大成就”分别指什么
正确答案
“三件大事”是:第一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我们创造性地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第三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大成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解析
暂无解析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