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硫酸的性质
- 共1357题
在化学课上,围绕浓硫酸的化学性质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①将适量的蔗糖放入烧杯中,加入几滴水,搅拌均匀。
②加入适量浓硫酸,迅速搅拌,放出大量的热,同时观察到蔗糖逐渐变黑,体积膨胀,并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请回答:
(1)黑色物质继续与浓硫酸作用会产生两种气体,其中一种气体有刺激性气味,是大气的主要污染物之一,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蔗糖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现象,说明浓硫酸具有___________(填序号)。
A.酸性 B.吸水性 C.脱水性 D.强氧化性
(3)实验②产生的刺激性气味气体可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说明该气体具有_____________ 性,该气体可使品红溶液褪色,说明该气体具有__________性;将②中产生的刺激性气味的气体通入少量的NaOH溶液中,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两种可以鉴别(1)中产生的两种气体的试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C+2H2SO4(浓)CO2↑+2SO2↑+2H2O
(2)BCD
(3)还原;漂白;SO2+NaOH=NaHSO3
(4)品红;溴水
铜和浓硫酸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u+2H2SO4(浓)CuSO4+SO2↑+2H2O,其中硫元素被______(填“氧化”或“还原”,下同),发生______反应;浓H2SO4作______剂,具有______性.在该反应中,若消耗了32gCu,则转移了______mol电子,生成______LSO2(标准状况)气体.
正确答案
反应Cu+2H2SO4(浓) CuSO4+SO2↑+2H2O中,S元素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浓H2SO4作氧化剂,表现为氧化性,
在该反应中,若消耗了32gCu,即0.5mol,则转移了1mol电子,生成0.5molSO2,标准条件下体积为11.2L,
故答案为:还原;还原;氧化;氧化;1;11.2.
某学生为检验浓硫酸与木炭在加热条件下反应产生SO2和CO2气体,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a、b、c为止水夹,B是用于储气的气囊,D中放有用I2和淀粉的蓝色溶液浸湿的脱脂棉.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浓硫酸与木炭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此实验成败的关键在于控制反应产生气体的速率不能过快,由此设计了虚框部分的装置,则正确的操作顺序是______(用操作编号填写);
①向A装置中加入浓硫酸,加热,使A中产生的气体进入气囊B,当气囊中充入一定量气体时,停止加热;
②待装置A冷却,且气囊B的体积不再变化后,关闭止水夹a,打开止水夹b,慢慢挤压气囊,使气囊B中气体慢慢进入装置C中,待达到实验目的后,关闭止水夹b;
③打开止水夹a和c,关闭止水夹b;
(3)实验时,装置C中的现象为______.
(4)当装置D中产生______(填选项,多选不得分)现象时,可以说明使装置E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CO2,而不是SO2;
A.进气口一端脱脂棉上蓝色变浅,出气口一端脱脂棉上蓝色不变
B.脱脂棉上蓝色均变浅
C.脱脂棉上的蓝色完全褪去
D.脱脂棉上的蓝色不变
装置D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
正确答案
(1)根据木炭粉与浓硫酸发生反应产生SO2和CO2气体书写化学方程式为:2H2SO4(浓)+C2SO2↑+CO2↑+2H2O,
故答案为:2H2SO4(浓)+C2SO2↑+CO2↑+2H2O;
(2)根据气囊B的作用是收集气体,要想控制流速,从虚线框设计来看,应先收集气体,然后再慢慢释放气体,故答案为:③①②;
(3)A装置中产生了二氧化硫气体,二氧化硫可使品红溶液褪色,故答案为:品红溶液褪色;
(4)D装置是用来除去二氧化硫并检验二氧化硫是否除尽的双重作用,二氧化硫和碘反应为:SO2+I2+2H2O=4H++2I-+SO42-,
由于气体流速较快,只有出口处脱脂棉蓝色不变,证明无二氧化硫,所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有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AD;SO2+I2+2H2O=4H++2I-+SO42-.
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检验碳和浓硫酸反应生成的产物,设计如下图所示装置(已知SO2能使溴水褪色),请回答:
(1)指出仪器名称:甲______乙______
(2)乙仪器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能证明有二氧化碳气体产生的实验现象是______;
(4)F试管中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
正确答案
(1)依据装置图中操作的要求和图形分析,浓硫酸与木炭的反应需要把浓硫酸加入木炭加热反应,所以甲为分液漏斗,乙为圆底烧瓶;故答案为:分液漏斗,圆底烧瓶;
(2)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在加热条件下回合木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水,依据氧化还原反应书写配平化学方程式为C+2H2SO4(浓) CO2↑+SO2↑+2H20,
故答案为:C+2H2SO4(浓) CO2↑+SO2↑+2H20;
(3)装置B是检验有水生成的装置,无水硫酸铜变蓝证明生成产物中含有水,气体通过C验证二氧化硫的生成,通过D是除去二氧化硫气体,E是验证二氧化硫气体是否除净,便于利用F装置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存在,要求气体通过E品红后不褪色,通过F石灰水变浑浊,才能证明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气体;故答案为:通过E品红后不褪色,通过F石灰水变浑浊;
(4)F装置是二氧化碳气体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难溶的碳酸钙沉淀的反应,离子方程式为,CO2+Ca2++2OH-=CaCO3↓+H2O,故答案为:CO2+Ca2++2OH-=CaCO3↓+H2O.
观察下图中物质分子的比例模型及其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1)A是乙醇,则B的名称是____________,
C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图所示化学方程式中的“反应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反应物中只有乙醇分子中的氧原子是18O,生成物中含这种氧原子的物质是(写物质名称)______________ _。
(4)在B的分子中,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原子共有________个。
正确答案
(1)乙酸(或醋酸或冰醋酸) CH3COOCH2CH3 (2)加热(或△) (3)乙酸乙酯 (4)4
(1)已知A是乙醇分子的比例模型,比较观察得出B是乙酸,D是水。然后就应想到C是乙酸乙酯。
(2)酯化反应的反应条件为浓硫酸和加热。
(3)在这样的酯化反应中,醇分子里断裂的化学键是O—H键,则18O应在乙酸乙酯分子中。
(4)乙酸分子里的2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都是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原子。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