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在HCl、Cl2、O2、NH3、NO2、CO2、H2、SO2等中,

(1)不能用浓硫酸干燥的气体有______;

(2)酸雨主要有______气体造成的;

(3)比空气轻的气体有______;

(4)用水作溶剂,可进行喷泉实验的气体有______;

(5)能用碱石灰干燥的气体有______;

(6)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有______;

(7)可导致光化学烟雾的气体有______.

正确答案

(1)不能用浓硫酸干燥,二者反应生成硫酸铵,故答案为:NH3

(2)SO2、NO2是导致酸雨形成的主要气体,故答案为:SO2、NO2

(3)NH3、H2的密度比空气小,故答案为:NH3、H2

(4)HCl、NH3易溶于水,可形成喷泉实验,故答案为:HCl、NH3

(5)能用碱石灰干燥的气体与碱石灰不反应,NH3、O2、H2符合,故答案为:NH3、O2、H2

(6)能使品红褪色的气体有二氧化硫、氯气等,故答案为:SO2、Cl2

(7)可导致光化学烟雾的气体主要是氮氧化物,故答案为:NO2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下图为某套实验装置示意图,无法看到实验说明,加热装置已经省略.

I.甲同学认为当D处盛放V2O5作催化剂时,此套装置可用于合成物质X,并预测E处冰水冷却的U型管中将有固体X出现.

(1)事实上此装置所附实验说明符合甲同学的推断,那么A中所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C装置中盛放的液体药品的名称是______.

(2)甲同学方案中为了提高A装置产物的转化率,可以增大B装置产物的通入量,欲知A、B两装置中产物在D中的通入量,可通过观察______得知.

(3)本实验在设计上有无缺失之处?若有请答出改进方案______;(若无,此问可不答)

II.乙同学认为若D处盛放铂铑合金网作催化剂,则此套装置也可用于合成物质Y,并预测E处冰水冷却的U型管中将有红棕色气体生成,且越接近U型管底部颜色越浅.

(4)写出乙同学认为的D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5)对于A处,乙认为没有加热装置,请代乙阐述A中气体的产生原理______(6)若要用上述装置完成乙同学所认为的实验,且C处所起作用与合成X时所起作用基 本一致,那么C处的广口瓶应改为______,所装药品为______.

正确答案

(1)V2O5作催化剂时,是二氧化硫转化为三氧化硫时的反应条件,所以A是制取二氧化硫的装置,所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Na2SO3+H2SO4(浓)=Na2SO4+H2O+SO2↑;干燥二氧化硫用浓硫酸,

故答案为::Na2SO3+H2SO4(浓)=Na2SO4+H2O+SO2↑;浓硫酸;

(2)C装置的作用:干燥二氧化硫;调节二氧化硫和氧气的混合比例;可控制二氧化硫和氧气的产生速率,欲知二氧化硫和氧气在D中的通入量,可通过观察C中两导管口气泡的产生速率来判断,故答案为:C中两导管口气泡的产生速率;

(3)F装置进行尾气处理时,易导致倒吸现象的产生,所以应在EF之间连接一个防倒吸装置,故答案为:有,应在EF之间连接一个防倒吸装置;

(4)铂铑合金网作催化剂,是氨气的催化氧化时的反应条件,所以D装置是氨气的催化氧化反应,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NH3+5O24NO+6H2O,故答案为:4NH3+5O24NO+6H2O(若多写2NO+O2=2NO2也可以);

(5)可以用浓氨水和固体NaOH(或生石灰或碱石灰)混合不加热的方法来制氨气,其原理是:化学平衡NH3+H2O⇌NH3•H2O⇌NH4++OH-的移动原理,故答案为:将分液漏斗中的浓氨水滴加至圆底烧瓶中的固体NaOH(或生石灰或碱石灰)中,反应放热溶液中c(OH-)增大氨水浓度增大,上述三个因素均导致氨水中的平衡:NH3+H2O⇌NH3•H2O⇌NH4++OH-向左移动致使NH3逸出;

(6)氨气是碱性气体,需用碱石灰干燥氨气,固体干燥剂放在干燥管中,故答案为:U形管或干燥管,碱石灰(其他合理答案亦可).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盐酸、硫酸、硝酸是中学阶段常见的三种强酸.现就三大强酸与金属铜的反应回答问题:

(1)我们知道,稀盐酸与Cu不反应,但在稀盐酸中加入H2O2后,则可使铜顺利溶解,该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

(2)在一定体积的18mol/L的浓硫酸中加入过量铜片,加热使之反应,被还原的硫酸为0.9mol.则浓硫酸的实际体积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00mL,你认为其主要原因是______.

(3)甲同学取一定量的铜与浓硝酸反应,发现有红棕色的气体生成,甲同学认为红棕色的气体一定是NO2,但是测量该实验产生的红棕色气体的摩尔质量,发现并不等于46g/mol.请结合化学反应方程式分析所有可能的原因______.

(4)分别将等质量的铜片与等体积均过量的浓硝酸、稀硝酸反应,所得到的溶液前者呈绿色,后者呈蓝色,对于前者呈绿色的原因甲同学认为是该溶液中硝酸铜的质量分数较高所致,而乙同学认为是该溶液中溶解了生成的气体.同学们分别设计了以下4个实验来判断两种看法是否正确.这些方案中可行的是(选填序号)______

①加热该绿色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②加水稀释绿色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③向该绿色溶液中通入氮气,观察颜色变化

④向饱和硝酸铜溶液中通入浓硝酸与铜反应产生的气体,观察颜色.

正确答案

(1)铜和双氧水、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反应方程式为H2O2+Cu+2HCl=CuCl2+2H2O,

故答案为:H2O2+Cu+2HCl=CuCl2+2H2O;

(2)浓硫酸和铜反应生成二氧化硫,稀硫酸和铜不反应,所以被还原的硫酸为0.9mol.则浓硫酸的实际体积大于100mL,

故答案为:大于;随着反应的进行,浓硫酸变成稀硫酸,Cu和稀硫酸不反应;

(3)随着反应的进行,浓硝酸变成稀硝酸,稀硝酸和铜反应生成一氧化氮不是二氧化氮,且生成的二氧化氮自身能发生反应生成四氧化二氮,导致测量该实验产生的红棕色气体的摩尔质量不等于46g/mol,

故答案为:硝酸由浓变稀,发生反应3Cu+8HNO3=3Cu (NO32+2NO+4H2O,同时存在反应2NO2⇌N2O4

(4)要证明是Cu(NO32浓度过低或是溶解了NO2导致装置中溶液呈绿色,一是可设计将溶解的NO2赶走(①③方案)再观察颜色变化.二是增加溶液中Cu(NO32溶液的浓度(④方案)观察反应后的颜色变化,故答案为:①③④.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浓硫酸和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2H2SO4(浓)CO2↑+2SO2↑+2H2O为了验证反应的全部产物,用如图Ⅰ装置进行实验.

(1)图Ⅰ中A处是完成实验中的一个必要装置,它是下列图Ⅱ所示中的(填编号)______

(2)由图I装置验证出来的产物顺序为______

(3)能够确定存在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现象______

(4)C装置中盛有足量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其作用为______

(5)为了使该实验更加严密,需要增加两个装置:

①在C、D之间再接一个B装置,其作用是:______

②在D后面接______装置(选图Ⅱ①、②、③、④中的最优者)

正确答案

(1)依据碳和浓硫酸加热反应生成的产物为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水蒸气,验证全部产物需要先用无水硫酸铜验证水蒸气的存在,防止后续实验通过溶液带出的水蒸气干扰;

故答案为:③;

(2)依据碳和浓硫酸加热反应生成的产物为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水蒸气,验证全部产物需要先用无水硫酸铜雁阵水蒸气的存在,再利用品红验证二氧化硫气体存在,通过高锰酸钾除去二氧化硫,通过品红验证二氧化硫是否除尽,最后通过澄清石灰水验证二氧化碳气体的存在;

故答案为:水蒸气、SO2、CO2

(3)先除去二氧化硫,再最后通过澄清石灰水验证二氧化碳气体的存在,防止二氧化硫对二氧化碳检验的干扰;

故答案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C装置中盛有足量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是除去二氧化硫气体;

故答案为:除去SO2

(5)①在C、D之间再接一个B装置验证二氧化硫是否除净,防止二氧化硫对二氧化碳检验的干扰;

故答案为:验证SO2已除干净;

②装置D后为排除空气中 的二氧化碳对实验的干扰需要选择②④;

故答案为:②④;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硫酸的性质有:A.高沸点;B.强酸性;C.吸水性;D.脱水性;E.强氧化性.在下列硫酸的用途或化学反应中,硫酸可能表现上述的一个或者多个性质,试用字母填空:

(1)实验室制取氢气______;

(2)实验室干燥氢气______;

(3)浓硫酸与金属铜的反应______;

(4)实际生产中,浓硫酸可用钢瓶贮运______;

(5)碳粉与热的浓硫酸反应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______.

(6)浓硫酸使蓝色胆矾晶体(CuSO4•5H2O)变白色______.

正确答案

(1)稀硫酸和金属反应制取氢气是硫酸的强酸性,所以实验室用锌与盐酸制氢气表现了硫酸的强酸性,故选:B;

(2)做干燥剂是浓硫酸的吸水性,所以实验室用浓硫酸干燥氢气,体现了硫酸的吸水性,故选:C;

(3)稀硫酸和铜不反应,浓硫酸和铜在加热条件下反应,体现浓硫酸的酸性和强氧化性,故选:BE;

(4)实际生产中,浓硫酸可用钢瓶贮运,金属产生钝化现象,体现浓硫酸的强氧化性,故选:E;

(5)碳粉与热的浓硫酸反应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气体,体现浓硫酸的强氧化性,故选:E;

(6)浓硫酸使蓝色胆矾晶体(CuSO4•5H2O)变白色体现了浓硫酸的吸水性,故选:C.

下一知识点 : 硫酸在化学工业上的应用
百度题库 > 高考 > 化学 > 硫酸的性质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