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
- 共6047题
下列关于磁场的说法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在磁体的外部,磁感线从磁体的N极出发,到磁体的S极;在磁体的内部,磁感线从磁体的S极到磁体的N极;磁感线是闭合的曲线.故A错误;
B、当通电导线与磁感应强度的方向平行时,不受磁场力;故B错误;
C、最早发现电流周围存在磁场的科学家是奥斯特;故C正确;
D、根据B=,磁场中某点的磁感应强度B是由磁场本身决定的,与安培力F无关,跟电流强度I和导线长度L均无关.故D错误.
故选:C
下列关于磁场的说法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电荷运动的方向与磁场的方向有一定的夹角时,磁场对运动的电荷才有力的作用,对静止的电荷没有力的作用,故A错误;
B、当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导体才受到磁场力作用,通电导线放在磁场中某处不受磁场力作用时,可能是电流的方向与磁场的方向平行,该处的磁感应强度不一定为零,故B错误;
C、D、磁感强度是描述磁场强弱和方向的物理量.磁场中某点磁场的强弱,是把一小段通电导线垂直放在该点时受到的磁场力与该小段导线长度和电流乘积的比值,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如图是一种测通电螺线管中磁场的装置,把一个很小的测量线圈A放在待测处,线圈与测量电量的电表Q串联,当用双刀双掷开关S使螺线管的电流反向时,测量线圈中产生的感应电荷量为q,就可以算出线圈所在处的磁感应强度B.已知测量线圈共有N匝,直径为d,它和Q表串联电路的总电阻为R,则被测处的磁感应强度B的大小为(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当用反向开关S使螺线管里的电流反向流动时,穿过小线圈的磁通量的变化量是:
△Φ=2BS
产生的感应电动势:E=n
感应电流:I= 与I=
可得:q═
解得:△∅=
而△Φ=2BS
所以:B==
;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关于磁场,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最早发现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的科学家是奥斯特,故A错误;
B、磁感线不是磁场中真实存在的曲线,而是人为加上去的,它可以形象地描述磁场.故B错误;
C、磁场中某一点磁感应强度的方向,与小磁针静止时N极在该点的受力方向相同,故C正确;
D、由左手定则知电导线与磁场方向有一定夹角时会受安培力的作用,若通电导线与磁场平行,不受磁场力的作用,但磁感应强度不为零,故D错误.
故选:C.
(2015秋•德阳期末)下列单位中,相当于特斯拉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由B=知,则单位可以为韦伯/米2.故A正确;
B、由公式B=,安培力的单位是牛,电流的单位是安,时间单位秒,电荷的单位是库,长度的单位为米,则单位的换算可得:牛顿/安培•米和牛•秒/米•库,即为T.故B正确;CD错误;
故选:AB
关于对磁感应强度的理解,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磁感应强度B=,大小与F合IL无关,由磁场本身性质决定.故A错误,C错误.
B、根据左手定则,安培力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磁场方向垂直,安培力的方向与磁场方向不同.故B错误.
D、根据F=BIL,B为0,则安培力一定为0.故D正确.
故选D.
根据磁感应强度的表达式B=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在磁场中某确定位置,B是确定的,与F、IL无关,由磁场本身决定,故A错误.
B、通电直导线在空间某处所受磁场力F=0,那么该处的B不一定为零,也可能是由于通电导线与磁场平行,故B错误.
C、根据左手定则,磁场中某处B的方向跟电流在该处受磁场力F的方向垂直.故C错误;
D、一小段通电直导线放在B为零的位置,那么它受到的磁场力F一定为零.故D正确.
故选:D.
(2015秋•无锡期末)磁感应强度单位是特斯拉,1特斯拉相当于(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由公式B=,安培力的单位是N,而电流的单位是A,长度的单位为m,则单位的换算可得N/A•m,即为1T.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即1N=1kg•m/s2,则1特斯拉相当于1kg/A•s2,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关于磁感应强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B=是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式,运用比值法定义,B反映磁场本身的性质,与F、IL无关.故A错误.
B、一小段通电导体在某处不受磁场力,此处不一定无磁场,也可能有磁场,由于通电导体与磁场平行,故B错误.
C、根据F=BILsinα,可知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F越大,可能B越大,即磁场越强.故C正确.
D、磁感应强度的方向与该处电流受力方向垂直.故D错误.
故选:C.
磁场中某点的磁感应强度的方向为(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根据左手定则通电直导线所受的磁场力的方向与磁场的方向相互垂直,故A错误;
B、正电荷在该点所受力方向,即为电场强度的方向.故B错误;
C、D、在该点的小磁针静止时N极所指方向为磁感应强度的方向,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