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
- 共31题
3.丝绸之路的开辟,遣隋遣唐使大批来华,法显、玄奘西行取经,郑和七下远洋……中华文明在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中获得了丰富营养。这句话强调了
①文明因交流而多彩,要重视发挥实践作用
②文明因互鉴而丰富,要承认联系的普遍性
③文明在批判中继承,要承认发展的曲折性
④文明在继承中发展,要尊重文明发展规律
正确答案
解析
丝绸之路的开辟,遣隋遣唐使大批来华等实践活动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中华文明在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中获得了丰富营养,体现了中华文明在与其他文明存在着普遍联系,材料没有体现事物发展的曲折性,也没有体现尊重文明发展规律,排除③④。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组合选择题,根据材料丝绸之路的开辟等实践活动,已经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的联系,就可以判断出正确选项。
易错点
对材料信息分析不准确,导致认为尊重文明发展规律和发展的曲折性。
知识点
24、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涌现出一批中外合作大学,他们大多使用外国的教育模式和知识体系,学生在接触外国的教育理念和知识体系时容易受“非中国人”立场的诱导,本土学术文化往往被弱化、淡化、边缘化。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正确答案
解析
中外合作大学,他们大多使用外国的教育模式和知识体系,学生在接触外国的教育理念和知识体系时容易受“非中国人”立场的诱导,本土学术文化往往被弱化、淡化、边缘化,容易犯民族虚无主义的错误,因此给我们的启示是文化交流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特色。故选B,A错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C错误,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与知识体系是可以借鉴的,D错误,没体现封闭主义。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研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排除说法本身错误的选项,再排除强干扰选项即可
易错点
区分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知识点
19.2016年新年第一天,中英联合摄制的大型纪录片《孔子》开播。国际化的视角、平民化的叙事,摆脱了孔子塑造刻板单一的窠臼,让孔子从“至圣先师”的神坛回归生活。中英合作的制作方式,是对孔子“和而不同”理念的一次饶有趣味的表达,也是对“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这一命题的积极探索。这一做法有利于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和民族性,全面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②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③促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推动文化创新
④展示中华文化包容性,引领各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
正确答案
解析
“国际化的视角”“中英合作的制作方式”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也有利于促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推动文化创新,②③正确;材料未体现尊重文化多样性和民族性和中华文化包容性,排除①④。所以正确答案为C。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的是文化交流合作与文化创新的知识。
解题思路
1、审材料,明确考查的是文化交流合作与文化创新的知识。
2、调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结合材料,排除不符合的选项,选出最佳选项。
易错点
不知道材料强调的是中华文化走出去,未体现尊重文化多样性和民族性和中华文化包容性。
知识点
关于网络图比横道图先进的叙述正确的有( )。
A.网络图可以明确表达各项工作的逻辑关系
B.网络图直观形象
C.横道图不能确定工期
D.网络图可以确定关键工作和关键线路
E.网络图可以确定各项工作的机动时间
正确答案
A,D,E
解析
暂无解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3年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东南亚时,提出了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海上丝绸之路”事实上早已存在。中国丝绸的输出,早在公元前,便已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两条主线路,比陆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更为悠久。
东海起航线:据历史记载,早在公元前1112年,周武王就派遣箕子到朝鲜传授田蚕织作技术。箕子从山东半岛的渤海湾海港出发,走水路抵达朝鲜,把中国的养蚕、缫丝、织绸技术通过黄海最先传到了朝鲜。公元前三世纪,
江浙一带的吴地有兄弟二人,东渡黄海至日本,传授蚕织和缝制吴服的技艺。隋唐时期,日本使节和僧侣往来中国频繁,他们仿制彩色锦、绫、夹缬等,至今仍沿用中国唐代的名称。宋代有很多的中国丝绸被运往日本,元代政府设置市舶司向日本出口丝绸,明代日本从中国输入的生丝、绢、缎、金锦等不计其数。
南海起航线:早在汉武帝(公元前140﹣公元前87年)时,中国海船就携带大批丝绸、黄金,从雷州半岛起航途经今越南、泰国、马来半岛、缅甸等国,远航到印度去换取这些国家的特产。由于中国丝绸对世界各地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东南亚、南亚乃至西亚、欧洲各国都派使节到中国通好,进行贸易交换,中国丝绸通过缅甸传到欧洲的大秦(罗马).唐宋两代,伴随着北方少数民族的活跃以及我国造船、航海技术的长足发展,我国通往东南亚、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红海,及至非洲大陆航路的纷纷开通与延伸,海上丝绸之路替代了陆上丝绸之路,成为我国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明代,中国航海家郑和携带大量丝绸、瓷器和铁器等赠品,率船队七下西洋,促进了中外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空前交流与发展,对世界的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当前,顺应时势,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为环太平洋国家和地区提供难得机遇,必将有着更加美好的未来。
15.请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对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发展的作用。
16.请运用联系客观性原理,分析“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17.有人认为“海上丝绸之路是体现人类实践特点的重要活动”,请谈谈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正确答案
①经济政治决定文化,经济政治上的交流合作必然带来文化交流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为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物质基础.
②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中外商业贸易的发展,商船的行进和人员的往来也促进了文化交流;
③“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将中国的商品、技术传入国外,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有利于中国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文明成果,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
④“海上丝绸之路”推进了中外商品、技术的交流与借鉴,促进了中外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解析
“海上丝绸之路”在古今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现在我国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与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相适应,是加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决策。题干中要求“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对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发展的作用。可从经济决定文化、文化交流的途径和方式来进行解答
考查方向
文化交流与发展
解题思路
“海上丝绸之路”在古今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现在我国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与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相适应,是加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决策。题干中要求“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对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发展的作用。可从经济决定文化、文化交流的途径和方式来进行解答
易错点
文化与经济的关系
教师点评
材料紧跟时事,贯通古今
正确答案
①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无论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海上丝绸之路”属于人为事物的联系,它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各国使者、商人、传教士等人的来往造就了这条著名的“国路”,而它形成之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③联系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人们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将东西方紧密联系在一起,“海上丝绸之路”的不断延伸是人们不断调整事物具体联系的体现.
正确答案
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离不开经济、交通和科技等物质条件的支持;
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开展交往活动的结果;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是历史地发展着的,不同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延伸都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制约.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