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2分)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洲多瑙河流域示意图

材料二 多瑙河上游接纳了被誉为“滑雪天堂”的阿尔卑斯山区较多的河水,中、下游流经地区经济发达,并以铁门为界。

材料三 下表为图中三座城市降水量统计表(单位:毫米)。

(1)与乙城相比,甲城降水量的特点是什么,简述其成因。(10分)

(2)说出多瑙河在丙城干流段冬季至春季径流量总体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原因。(6分)

(3)分析铁门附近建水电站的有利条件。(6分)

请考生在第42、43、44三道地理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正确答案

(1)降水总量大(2分);降水季节变化大,冬季降水多、夏季降水少(2分)。位于沿海地区,冬季西风带来了丰富水汽(2分);受地形阻挡,水汽抬升,多地形雨(2分);夏季受副高控制,多下沉气流,降水少(2分)。

(2)逐渐变多(2分);冬季以降雪为主,气温低,流量小(2分);冬季至春季,气温回升,冰雪融水增多(2分)。

(3)河流水量大且稳定;地处峡谷,落差大;易于建坝,工程量小;先进的技术作保障;周边地区对能源的需求量大。(任答3点,每点2分)

试题分析:

(1)气候特征从气温和降水分析,根据甲、乙所处的地理位置判断,甲位于地中海,为地中海气候,夏季少雨,冬季多雨,气温较高;乙在内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甲位于沿海地区,冬季西风带来了丰富水汽;受地形阻挡,水汽抬升,多地形雨;夏季受副高控制,多下沉气流,降水少。甲的降水较乙多。

(2)丙城河段位于河流上游,春季补给靠积雪融水补给;根据等高线信息可知,流经地形区地形平坦,排水不畅;图中上游支流多,汇集到干流短期内来水量大。春季该河段易出现洪水暴发。

(3)可以从地形、水能和市场等方面来分析。河流水量大且稳定;地处峡谷,落差大;易于建坝,工程量小;先进的技术作保障;周边地区对能源的需求量大。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热力环流是大气环流的最简单形式。

正确答案

正确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大气环境的基本形式。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读“地球大气热量传递与平衡”示意图,回答问题:

 

(1)冬半年的霜冻灾害多发生在晴朗的夜间,其原因是                    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的     程有关。

(2)多云的白天比晴天气温低,原因是                       ,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的   过程相关。

(3)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原因是                            ,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     过程有关。

正确答案

(1)晴夜少云,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弱,气温下降快  丙

(2)白天多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  甲

(3)对流层大气的热量直接来源于地面  乙

试题分析:

(1)冬半年的霜冻灾害多发生在晴朗的夜间,其原因是晴夜少云,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弱,气温下降快,这一原因与图中丙过程有关。

(2)多云的白天比晴天气温低,原因是白天多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这一原因与图中乙过程相关。

(3)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原因是对流层大气的热量直接来源于地面,这一原因与图中乙过程有关。

点评:大气逆辐射: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放出红外辐射,也是长波辐射,其大部分辐射向地面,称大气逆辐射,补充地面热量的损失,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9分)读材料及图,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关专家通过模拟区域气候情景,对新疆.甘肃.青海等省区气温与降水变化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未来10~50年间,中国西北地区平均气温升高了2.7℃,年均降水量增加了25%,大部分地区可望逐年湿润起来。

材料二 北疆和南疆年平均降水量的变化情况及阿克苏河(塔里木河的主源)年平均径流量的变化情况图。

材料三 塔里木盆地博斯腾湖的水位和面积变化情况

⑴根据上述材料,说明我国西北地区的气候发生了哪些明显的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⑵上述变化对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有哪些影响?(3分)

⑶简要回答这种变化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2分)

正确答案

⑴说明我国西北地区气温逐渐升高,降水量逐渐增加。(2分)

主要原因是:温室效应(气候变暖),水循环加快。(2分)

⑵将使湖泊面积和蓄水量增加;也使部分地区空气中水汽含量增加,部分地区植被覆盖率有所提高。(3分)

⑶西北地区气候变暖后,山区降水增加,冰川消融加剧,这可能导致洪涝(或雪灾).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频率增加。(2分)

⑴根据材料:结果显示,未来10~50年间,中国西北地区平均气温升高了2.7℃,年均降水量增加了25%,大部分地区可望逐年湿润起来。可见西北地区气温逐渐升高,降水量逐渐增加。主要原因为:温室效应,水循环加快。

⑵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导致生态系统的调整;导致海平面上升;可能导致干旱、洪涝、暴雨等灾害事件的增加;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会增加。对西北地区的影响是将使湖泊面积和蓄水量增加;也使部分地区空气中水汽含量增加,部分地区植被覆盖率有所提高。

⑶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西北地区气候变暖后,山区降水增加,冰川消融加剧,这可能导致洪涝或雪灾、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频率增加。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有关材料回答问题:(14分)

制作天气形势预报图是气象部门制作天气预报的第一步,即先对目前控制和影响预报区域的天气系统的移动和强度变化等做出预报。图为地面风预报示意图,根据形势预报,未来12小时低压将向东北移到虚线所示的位置,即B站未来12小时将处于低压的后部,相当于原来A站所处低压的位置。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该天气系统所在半球和判断依据(4分)

(2)若未来该低压各部位强度变化不大,试描述B站锋面过境前后风向和风速的变化(6分)

(3)假设气旋强度不变,当该天气系统由陆地移到同纬度海面时,试分析风速和风向会发生哪些改变?(4分)

正确答案

(1)位于北半球; A处风向向右发生偏转(锋面呈逆时针方向移动)(4分)

(2)在冷锋过境前为西南风;过境后为西北风;风速变大。(6分)

(3)当气旋由陆地移到海面时,(由于摩擦力减小,)风速会加大;风向与等压线的交角会变小。(4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下图为一月份60°N附近的气温、气压分布曲线图,根据所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图中的两条曲线分别是:A________,B________。(2分)

(2)从气温曲线可见一月气温水平分布规律是:(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可见,大陆上气温、气压的关系是:(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图中可见,150°E的大气温度____(高或低)于150°W的气温,其原因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正确答案

(1)根据图中的经纬度判断,一月份,陆地气压高,所以A是气温曲线,B是气压曲线。

(2)根据气温曲线判断:同纬度大陆气温低于海洋气温。

(3)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陆地气温低,形成高压。

(4)本题考查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50°E附近为千岛寒流,寒流降温减湿,所以纬度低。150°E附近为温带季风气候区,受冬季风影响,气温低,而150°W受西风影响,气候温暖湿润。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山地对海洋气流的影响,不仅造成山坡两侧的天气差异,而且对山坡两侧的气候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某海滨城市一所学校的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实地考察了学校附近的一座山地。

材料一:研究小组从M地出发,如图12所示。

材料二:在考察过程中,起初空气潮湿,气温每百米降0.8℃。某一高度后,空气逐渐干爽,气温每百米降水0.5℃。翻过山顶往山下走,气温每百米升高1℃。”

材料三:气温与所能容纳水汽的关系如图13。

阅读并分析上述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计算同一海拔高度A、B两地的气温。

(2)在爬山过程中,在什么高度附近气温的垂直递减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并描述此高度附近的天气差异。

(3)描述在考察过程中,山坡两侧天气的明显差异。

(4)运用所学原理,分析为什么他们越往高处走,海拔越越高,气温越低。

(5)山地阻挡了海洋气流的深入,山地常成为气候类型的分界线。试各举中国和世界的一个例子加以说明。

正确答案

(1)A:22℃。 B:28℃。  (2)1000米   1000米附近以下云雨天气,以上天气晴朗。  (3)迎风坡多云雨; 背风坡天气较晴朗。   (4)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虽然太阳辐射较强;但空气保温作用较弱,地面失去的热量较获得的热量多,所以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5)中国:大兴安岭、贺兰山等阻挡东南季风进入,是我国季风气候与非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世界:如科迪勒拉山系,阻挡海洋水汽进入,形成南、北美洲大陆西岸与东岸、中部气候类型的差异。

M地气温为26°C,水汽含量为每立方米15克,从右图可知,在气温约为18°C时,每立方米含15克水汽的大气刚好达到饱和,因此,按气温每百米降0.8℃,M地气流应上升到1000米高度后,出现降水,因此在1000米附近气温的垂直递减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此后气流上升则按气温每百米降水0.5℃计算,其到达2000米后,气温为降为13°C,而在背风坡,下沉气流气温每百米升高1℃,下沉到B点气温升高15°C,达到28°C。A点的气温,则以M点为准,按每百米降水0.5℃计算,得出其温度为22°C。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6分)读“大气垂直分层图(局部)”,回答下列问题。

(1)在A、B、C三层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______层(填字母),其直接热源是___________;电离层位于_____层(填字母),对无线电通讯有重要作用。

(2)B层中的臭氧强烈吸收紫外线,使该层气温随高度上升而_______,对流不明显,以_______________运动为主,天气晴朗稳定,利于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A 地面辐射  C  

(2)上升  平流  航空飞行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中国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极地科考船进行了第30次科学考察。科考船从上海出发,经过澳大利亚的弗里曼特尔与阿根廷的乌斯怀亚两个港口,首次完成环南极航行。读下图和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36分)

(1)写出“雪龙”号从上海到弗里曼特尔所经过的气压带和风带名称。(6分)

(2)指出图中农业地域类型的名称,分析其共同的形成条件。(11分)

1985年2月20日,在南极洲乔治王岛上建成了中国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站——长城站。2014年2月8日,中国第四个南极科考站——泰山站正式竣工。

(3)指出长城站和泰山站在位置上的主要差异。(5分)

南极地区平均海拔超过2000米,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区。陆地绝大部分地区被冰雪覆盖,冰层平均厚度达1720米。气候终年酷寒。

(4)分析南极地区气候终年酷寒的主要原因。(6分)

近年来,到南极地区旅游逐渐成为一种时尚。

(5)说出南极旅游活动的主要内容。(8分)

正确答案

(1)东北信风带;赤道低气压带;东南信风带;副热带高气压带。

(2)大牧场放牧业。形成条件:地形平坦广阔,气候适宜,草类茂盛;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交通便利;市场广阔;科技水平高;国家政策支持等。

(3)主要差异:长城站的纬度位置比泰山站低;长城站建在南极大陆外缘的乔治王岛上,泰山站建在南极大陆的内部;长城站靠近与南极洲距离最近的南美大陆。

(4)绝大部分位于南极圈以内,纬度位置高,获得太阳辐射能量少;平均海拔超过2000米,地势高,气温低;被冰雪覆盖的陆地,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造成地表获得太阳辐射能量少,气温低。

(5)体验和观赏极昼、极光现象;饱览南极奇特的冰原景观;踏足南极点;近距离接触、观看南极野生动物(企鹅、鲸鱼等);参观南极科学考察站,缅怀人类南极探险史。

试题分析:

(1)上海向南首先到达东北信风带,之后到达赤道地区。弗里曼特尔处在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下。

(2)澳大利亚和阿根廷都有大面积的大牧场放牧业。大牧场放牧业是一种商品农业,除了有优良的草场之外,地广人稀,交通便利,市场广阔都是其形成的重要因素。

(3)主要从纬度差异和海陆差异两个方面叙述。

(4)影响气温的最主要因素是纬度位置,其次是地形。南极冰川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也是其气温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5)南极的旅游资源一方面是它特有的极地风光(包括基地景观和极地生物),另一方面是极地环境的科学价值。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35.(9分)实验题:请根据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设计一个能验证热力环流的小实验.

(1)实验器材(2分):

(2)实验过程(2分):

(3)观察到的现象(2分):

(4)结论(2分):

(5)请列举出两个大气热力环流的实例(1分)。

正确答案

方案一:

(1)实验器材:(2分)

水,水槽(或金属面盆,或类似的能加热的容器),红墨水(或类似的染料等),铁架,酒精灯(或小电炉等热源)

(2)实验步骤:(2分)

①先在水槽中放入一定量的水(水深20—30cm),将其置于铁架上。  

②轻轻地在水槽中间滴入数滴红墨水(注意不要使水扰动)。

③将酒精灯置于水槽中央加热(火不要太大,因水温太高,对流太强烈,效果反

而不好)。

(3)观察到的现象:(2分)

红色的水从水槽中央缓缓各升起,到水槽边缓慢下沉。

(4)结论:

中间水受热,密度变小而上升,并向四周运动;周围水温较低,密度相对较大而下沉。形成热力环流。

(5)山谷风;海陆风;季风;城市热力环流等(1分)。

方案二:

(1)实验器材:(2分)稻草或木材等;火种

(2)实验过程:(2分)选择一晴朗无风的天气(白天夜晚即可),在安全开阔的场地点燃一堆火。

(3)观察到的现象:(2分)观察到火苗从中间向上升起,草木灰也跟随火苗上升,在四周有草木灰纷纷落下。

(4)结论:(2分)火堆中间温度最高,密度最小,气流上升,火苗和草木灰随之而上升,四周气温较低,密度大,空气下沉,在重力和下沉气流的影响下,草木灰也跟着降下来。

开放性试题最能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热力环流是学习大气运动的基础,本题意在通过学生实验,使他们能加深对这一知识的理解,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以下左图为我国部分地区2010年11月的一天某时刻的天气形势,右图为甲地所在区域局部范围的地形,读图回答问题(15分)

小题1:此时控制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压中心名称是                          ,山东半岛的风向主要是                    风。

小题2:简单预测甲地当天过后,第二天的天气变化特征                                 ,原因是                                  

小题3:比较甲地A、B两条支流的水量差异                                             ,原因是                                   

小题4:甲地所在区域的地势特征是                                  ,从等高线范围可以判断整个区域的地形类型为               ,靠近我国                山脉,该山脉在地理分界上的意义是                               

小题5:甲地的气候类型是               ,气候特征是                 。  

正确答案

小题1: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小题5:

                                        

小题1:由图中大陆轮廓和等压线分布可以判断,控制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压中心名称是亚洲高压(蒙古高压),此时为冬季,山东半岛刮西北风(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向右偏)。

小题2:甲目前受冷锋控制,过境后,受单一的冷气团控制,天气转晴,气温下降,气温上升。

小题3:由图中信息可以判断,A支流水量小,B支流水量大;原因是A支流流程短,流域面积小,B支流流程长,流域面积大。

小题4:从等高线分布可以判断,甲处地势特征是北高南低,从等高线范围可以判断整个区域的地形类型为山地(大部分地区高于500米);由图示位置可以判断甲靠近南岭;南岭是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分界线。

小题5:甲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特征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澳大利亚大陆多年平均每日日照时数等值线”图,回答问题。(18分)

(1)  在澳大利亚的北部和西南部画出七月份的风向(4分)

(2)  描述图中多年平均每日日照时数的分布规律及原因(4分)

(3)甲、乙两地每日日照时数较长,试分析其原因(4分)

(4)图中丁地冬季和夏季的每日平均日照时数差别很大,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6分)

正确答案

(1)北部东南风;西南部西风(4分)

(2)由中西部向北、东、南三面降低;澳大利亚的降水量从北、东、南三面向中西部逐渐减少,而日照时数逐渐增大(4分)

(3)甲处于中西部回归线附近,是热带沙漠气候,降水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乙处于东部大分水岭的背风坡,降水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4分)

(4)丁地是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影响,炎热干燥,日照时数大;冬季受西风影响,温暖湿润,降水多日照时数少(6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海南岛相关资料,回答问题。(12分)

小题1:归纳海南岛七月气温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小题2:海南岛气温年较差仅10℃左右,分析气温年较差小的主要原因。

小题3:海南岛周围的海域海洋化学资源十分丰富,分析海南岛适合开发盐场的地区,并说明判断理由。

小题4:海南岛是          气候类型,农业地域类型除了水田农业外,还有           

小题5:读“海南岛果菜上市时间表”,回答问题。

海南岛果菜上市时间表

(1)海南岛蔬菜、西瓜上市时间与我国北方地区有何不同?为什么?

(2)如何充分利用这种差别来发展海南岛的经济?

正确答案

小题1: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小题5:

小题1:读7月份等温线分布图,海南岛等温线闭合,且数值由四周向中心递减,说明7月海南岛的分布是中间低,四周高。原因是海南岛的地势是中间高,四周低。

小题2:海南岛气温年较差仅10℃左右,气温年较差小的主要原因是地处低纬,受海洋影响大。

小题3:海南岛盐场分布于岛屿的西岸,沿岸地势平坦,多滩涂;地处山地背风坡,降水少;纬度低,气温高,蒸发量大。

小题4:海南岛的气候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农业地域类型有季风水田农业和热带种植园农业。

小题5:

(1)读“海南岛果菜上市时间表”, 海南岛蔬菜、西瓜上市时间在冬季,北方地区在夏季,海南岛地处热带,光热充足,冬季气温较高,适宜蔬菜、西瓜的生产。北方地区大部分冬季气温在零度以下,自然状态下只能在夏季才能收获蔬菜和西瓜。

(2)根据上题信息,海南岛的经济发展应发挥海南岛“大温室”作用,利用海南岛与北方省份的季节差,建设适合市场需求的冬季瓜菜系列产品和加工基地,面向国内外市场,带动整个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0分)中国与巴西同属发展中大国,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与巴西战略伙伴关系已进入全方位良好发展新阶段。读下列图文资料,完成问题。

图20中的三幅图分别示意巴西地形分布、巴西利亚和里约热内卢气温变化和降水季节分配。

1986年11月24日,北京同巴西最大海港城市里约热内卢结为姊妹城。

(1)指出里约热内卢相对北京的方位,并简述该城市的地理位置。(4分)

巴西首都原为里约热内卢,1960年迁往巴西利亚。

(2) 依据图20,比较巴西利亚和里约热内卢的气候特征的差异并分析成因。(6分)

正确答案

(10分)

(1)里约热内卢位于北京的西南方向,(1分)该市地处低纬(热带),(1分)位于巴西东南沿海,(1分)东临大西洋。(1分)

(2)巴西利亚全年平均气温整体低于里约热内卢,(1分)降水干湿季更加分明;(1分)

巴西利亚位于高原,海拔高,气温偏低;(1分)里约热内卢位于沿海平原且受沿岸暖流影响,气温偏高;(1分)巴西利亚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干湿季明显;(1分)里约热内卢常年受来自海洋东南信风及暖流的影响并处于迎风坡,降水季节分配较均匀。(1分)

本题考查世界区域地理和读图综合分析能力。(1)结合里约热内卢(23.5°S,40°W)和北京(116°E,40°N)判断,里约热内卢位于北京的西南方向。地理位置应从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相对位置等方面分析。(2)巴西利亚位于巴西高原,由于受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的交替控制而形成热带草原气候,而里约热内卢位于巴西高原的东南部,为东南信风的迎风坡,且受沿岸暖流影响,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其气候特征的差异主要从气温和降水等方面分析。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亚洲部分地区图(如图11),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A 地气候类型为                    ;其自然带为                    ;(2分)

(2)限制B地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2010年B地出现了多年少见的雪灾,雪灾主要是由于             过境引起的,该天气系统除带来降雪天气外还会引起                   等天气。(4分)

(3)C地是世界著名的渔场,其形成原因是               。(1分)

(4)当D地风向如图中所示时,浙江省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D风形成的原因是                                                   。(2分)

(5)E洋流对日本气候有                    的作用(1分)

正确答案

下一知识点 : 地球上的水
百度题库 > 高考 > 地理 > 地球上的大气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