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
- 共113题
理论指导、史料研习和问题讨论都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在庆祝建国六十周年活动中,某校同学采用这些方法对近代以来中国民主革命发展的历程进行了探究。
材料一
探究一理论指导:
(1)结合材料一中的一组图片指出近代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的指导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近五年来,中国人渐渐的知道自己的不足了。这点觉悟,一方面是学问进步的原因,一面也算是学问进步的结果。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材料三 中国在19世纪后半期与20世纪,由于中国的落后,外有帝国主义的相继侵入,民族独立丧失,内有满清及军阀的残暴统治,因此中国近百年来的历史都充满着民族解放与革命斗争: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大革命、苏维埃运动和抗日战争。同时百年来中国进步的思想界也同俄国一样在寻找革命理论,太平天国以基督教为号召旗帜,义和团以原始民众暴动为其色彩不用去说他,后来又有康梁立宪主义,孙中山三民主义,欧美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列宁主义。
——王稼祥《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
探究二 史料研习:
(2)材料二中梁启超归纳的“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有什么史实依据?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三期“学问进步”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王稼祥认为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有哪些?你对近代中国思想发展史如何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前一任务是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百年巨变得出的结论是: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才能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十五大上的报告
探究三 问题讨论: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一个多世纪以来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主题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旧民主革命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新民主革命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或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2)历史依据:从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洋务运动,是学习西方的器物;从维新变法运动到辛亥革命,是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特征:从学习西方的器物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断深化、由被动学习到主动选择的过程。
(3)原因:外有帝国主义的侵略,内有满清及军阀的残暴统治。理解:为抵抗外国入侵,为使中国富国强兵,独立发展,走上现代化的道路,无数志士仁人向西方英美法等国学习,向日本俄国学习,在新旧思想文化的激烈斗争中艰难前进,推动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的不断发展。
(4)学习西方的主题: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御侵略、挽救危亡、民族独立相结合,体现出鲜明的爱国主义色彩。
明清以来,书籍翻译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
材料一 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陆续设立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和译书机构。90年代中国,梁启超收集部分已译西书目录,按西学、西政等类别编成《西学书目表》,并指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
材料三 17——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热”,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德意志的莱布尼茨盛赞儒家道德及其影响下的社会秩序和国家统一。法国的伏尔泰认为,儒学不是宗教;中国的考试制度使官吏职位人人皆可争取,欧洲应加以采用。
图1
图2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当时翻译的内容和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图1并结合材料一、二,说明19世纪中后期翻译活动出现的新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二、图2及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译书活动产生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依据材料一、三,指出17——18世纪欧洲出现“中国热”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依据材料三并结合德、法历史,分别说明莱布尼茨和伏尔泰为何推崇中国文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内容:欧洲的自然科学,中国的儒家经典;作用: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2)数量增加,自然科学书籍增长显著,内容广泛;由伴随传教传授文化到学习西方救亡图存;由双方交流、平等互动到单向主动引入,由民间行为到政府参与。
(3)萌发学习西方思潮,开始工业化进程,发生政治变革,传播民主科学观念。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共产党诞生,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4)中国文化典籍翻译到欧洲并引起反响;欧洲思想家借用中国文化表达其主张。
(5)德意志分裂割据;莱布尼茨赞赏儒家大一统思想,向往德意志统一。法国教会势力强大,封建等级森严;伏尔泰借儒学和科举制抨击天主教会和等级制度。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是五四运动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材料一 北京大学发行杂志多种,专以提倡过激派伪说。平时教授学生亦本此旨,此次罢学风潮,近因虽由政治问题发生,而其远因,未偿不由此处学说有以致之……审察学生举动,凡类俄国过激派之所为。
——引自1919年《北京政府教育部、主事的条陈》
材料二 自北京大学学生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股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思想之预备,于是蓬蓬勃勃,发抒言论。国内各界舆论,一致同倡。各种新出版物,为热血青年之举办者.纷纷应时而生,扬葩吐艳、各极其致,社会逐蒙鲍大之影响。虽烈顽劣之伪政府,犹且不敢年樱其锋……推其原始。不过由于舆论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天放并彩,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曲爱国之运动。
——引自1920年1月29日孙中山的《关于五四运动》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过激派”、“伪说”各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一认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学生运动的态度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过激派”指宣传社会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伪说”指马克思主义。
(2)近因是指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原因是指十月革命的影响和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
(3)材料一污蔑学生运动,材料二赞扬学生运动。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