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有关化学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用酒精灯给锥形瓶加热来浓缩溶液

B蒸馏实验开始时先通入冷凝水,再点燃酒精灯加热

C只有分液漏斗才能进行碘水中的碘的萃取实验

D浓硫酸烧伤皮肤应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少量氢氧化钠溶液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蒸发液体应用蒸发皿,不能用锥形瓶,故A错误;

B.实验开始时,为防止冷凝管破裂,应先接通冷凝水,再点燃酒精灯加热蒸馏烧瓶,故B正确;

C.萃取可在试管中进行,但是分液必须在分液漏斗中,故C错误;

D.氢氧化钠有腐蚀性,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故D错误.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为达到相应的实验目的,下列实验的设计或操作最合理的是(  )

A为比较Cl与S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相同条件下,测定相同浓度的NaCl溶液和Na2S溶液的pH值

B为观察Mg条在CO2气体中的燃烧,在一个集气瓶中收集满CO2气体,取一小段除去表面氧化膜的Mg条用坩埚钳夹持点燃后迅速投入上述集气瓶底部

C为比较HA和HB两种弱酸的Ka大小,可用pH计测定同温同浓度的NaA溶液和NaB 溶液的pH值

D为测定一定浓度的NaOH溶液放置空气中是否部分转化为Na2CO3,用甲基橙作指示剂,用标准盐酸溶液滴定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NaCl溶液和Na2S溶液的pH值不同,只能说明硫化氢是弱酸,故A错误;

B.应用坩埚钳夹持燃烧,不能投入上述集气瓶底部,故B错误;

C.越弱越水解,pH值大的酸性弱,故C正确;

D.甲基橙的变色范围是3.1~4.4,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溶液都呈碱性,故D错误.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A

BB

CC

DD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向Fe(NO32溶液中加入H2SO4,则会发生离子反应:3Fe2++NO3-+4H+=3Fe3++NO↑+2H2O,产生的NO在管口生成NO2呈现红色,而不是HNO3分解产生NO2,故A错误;

B.只能说明含有钠元素,不一定为钠盐,可能为碱溶液,故B错误;

C.饱和Na2CO3溶液中通入CO2发生反应:Na2CO3+CO2+H2O=2NaHCO3↓,由于产生的碳酸氢钠溶解度小于碳酸钠,故会从过饱和溶液中析出,故C正确;

D.Al箔表面被HNO3氧化,形成致密的氧化膜,并不是没有反应,故D错误.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装置所示的实验中,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A

用滴瓶长期保存NaOH溶液

B

铁和水蒸气反应

C

除去Cl2中的HCl

D

排水集气法收集NO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氢氧化钠会和玻璃中的二氧化硅反应生成硅酸钠有粘性,使滴管和瓶子上打不开,故A错误;

B.应用湿棉花,干棉花不能产生水蒸气,故B错误;

C.氯气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应用饱和食盐水除杂,故C错误;

D.NO不溶于水,可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故D正确.

故选D.

1
题型: 多选题
|
多选题

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均正确的是(  )

AA

BB

CC

DD

正确答案

B,C

解析

解:A.向某溶液中加入稀盐酸,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产生的气体可能为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原溶液中可能存在碳酸根离子、亚硫酸根离子、碳酸氢根离子等,所以不一定存在CO32-,故A错误;

B.脱脂棉都会燃烧,应达到着火点,向包有Na2O2粉末的脱脂棉吹气或滴水,说明反应放热,故B正确;

C.氧化铝的熔点高于铝的熔点,加热铝时在表面生成熔点较高的氧化铝而不滴落,故C正确;

D.不能排除硝酸根离子的影响,应在硫酸铁溶液中加入硫酸酸化的过氧化氢,故D错误.

故选B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某中学一实验小组组装了下列所示实验装置,其中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A

分离碘酒中的碘和酒精

B

实验室制氨气

C

除去Cl2中的HCl

D

排水集气法收集NO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分液应用于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酒精和碘互溶,不能用分液方法分离,故A错误;

B.氯化铵加热分解生成氨气和HCl,二者能重新反应生成氯化铵,应用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反应制备氨气,故B错误;

C.氯气和HCl都能与NaOH反应,应通过饱和食盐水分离,故C错误;

D.NO不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故D正确.

故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有关实验的操作或实验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表面有黑色氧化铜的热铜丝伸进乙醇中,铜丝会变成紫红色

BC5H12有三种不同的结构,其中一种异构体的名称是2,3-二甲基丙烷

C有四瓶失去标签的溶液,知道他们是乙醛、乙酸、乙醇和甲酸,用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可以将四种溶液一一鉴别

D切一小块钠投入到盛有约半试管乙醇的试管中,钠在试管的底部会浮起,放出气体后又回到试管底部,再重复前面的现象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乙醇能将氧化铜还原为铜单质,铜丝会变成紫红色,故A正确;

B.丙烷中三号碳不能接甲基,应为2-甲基丁烷,故B错误;

C.乙醇和氢氧化铜不反应,无明显现象,乙酸和甲酸都能使沉淀溶解,但足量的氢氧化铜和少量甲酸混合加热产生装红色沉淀,鉴别出乙酸和甲酸,乙醛常温不和其反应,当加热有装红色沉淀,鉴别出乙醛,故C正确;

D.乙醇的密度比钠小,金属钠沉在乙醇底部,乙醇中含有羟基,能与金属钠反应生成氢气,氢气使钠浮起,氢气溢出后,钠又回到底部,故D正确.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2015秋•济南期末)利用表中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是(  )

AA

BB

CC

DD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用烧杯取少量蒸馏水,用酒精灯加热至沸腾,然后逐滴向烧杯中用胶头滴管滴加FeCl3饱和溶液,并继续煮沸至液体呈透明的红褐色即得氢氧化铁胶体,缺少酒精灯,故A错误;

B.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小,应用氢氧化钠溶液,不能用蒸馏水,故B错误;

C.缺少碱式滴定管,氢氧化钠应用碱式滴定管量取氢氧化钠溶液,不能完成实验,故C错误;

D.蒸发可得到氯化钠,需要使用酒精灯、玻璃棒、蒸发皿、三脚架,故D正确.

故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2015秋•安丘市校级期末)下列实验原理或操作,正确的是(  )

A用广泛pH试纸测得 0.1mol/L NH4Cl溶液的pH=5.2

B酸碱中和滴定时锥形瓶用蒸馏水洗涤后,再用待测液润洗后装液进行滴定

C将碘水倒入分液漏斗,加入适量苯振荡后静置,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碘的苯溶液

D常温常压下,将15g NO和8g O2混合,所得混合气体分子总数小于0.5NA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pH试纸测定的pH为整数而没有小数,所以广泛pH试纸不可能测得 0.1mol/L NH4Cl溶液的pH=5.2,故A错误;

B.酸碱中和滴定实验中锥形瓶不能用待测液润洗,否则会导致待测液物质的量增大,导致测定结果偏大,故B错误;

C.分液时,下层液体从下口倒出,为防止含有杂质,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苯密度小于水,所以与苯与碘水混合时苯位于上方,应该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故C错误;

D.常温常压下,气体摩尔体积大于22.4L/mol,n(NO)==0.5mol,n(O2)==0.25mol,二者恰好反应生成二氧化氮0.5mol,但二氧化氮能自身转化为四氧化二氮,所以导致气体总物质的量小于0.5mol,则分子数小于0.5NA,故D正确;

故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述实验不能达到预期实验目的是(  )

AA

BB

CC

DD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2.5gCuSO4•5H2O中CuSO4的质量为2.5g×=1.6g,溶液的质量为2.5g+97.5g=100g,则配制质量分数为1.6%的CuSO4溶液,故A正确;

B.因硫化银比氯化银更难溶,则向盛有1mL硝酸银溶液的试管中滴加NaCl溶液,至不再有沉淀生成,再向其中滴加Na2S溶液,会得到黑色沉淀,说明一种沉淀能转化为另一种更难溶的沉淀,故B正确;

C.pH试纸不能测出NaClO溶液的pH,能使试纸褪色,则不能用pH试纸测定浓度为0.1mol•L-1NaClO溶液和0.1mol•L-1CH3COONa溶液的pH来比较HClO和CH3COOH的酸性强弱,故C错误;

D.固定其他因素不变,则稀硫酸的浓度不同,反应的反应速率不同,故D正确;

故选C.

下一知识点 : 综合实验设计
百度题库 > 高考 > 化学 > 身边化学问题的探究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