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口的自然增长
- 共985题
读关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19分)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是全国社会经济发展最为快捷的地区之一,但其内部各县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交通、环保等基础设施存在差异。
1982年、2010年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人口分级图
(注:图中标出地名的6市为中部地区,其东面的7个县市为东部地区,其西面的11个县市为西部地区)
(1)按照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东、中、西部划分,归纳该地区2010年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3分)
(2)据图归纳1982年至2010年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人口级别的变化差异。(4分)
(3)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中部地区人口级别变化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6分)
(4)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人口增长主要依靠自然增长还是机械增长?分析该地区这类人口增长的正负效应。(6分)
正确答案
(1)人口分布中部最密,东部其次,西部最稀。
(2)东部多数县市人口级别显著提高;西部多数县市人口级别没有提升。
(3)临近港澳,对外资吸引能力比较强;中部地区城市交通、环境等基础设施较好;省会城市广州的辐射作用强。(任答一点即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工资收入高;二、三产业发展需要大批劳动力,就业机会多。
(4)机械增长
正效应:提供充足劳力;促进三大产业发展;促进城市化发展(任答两点即可)。
负效应:资源供给压力加大;环境污染加剧;产生社会、治安等问题(任答两点即可)。
(1)按照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东、中、西部划分,根据2010年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人口分级图,可知珠三角地区2010年人口分布中部最密,东部其次,西部最稀。
(2)对比1982年、2010年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人口分级图,可知1982年至2010年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东部多数县市人口级别显著提高;西部多数县市人口级别没有提升。
(3)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中部地区人口级别从1982年至2010年明显提高,是珠三角经济区人口级别最高的地区,说明该地区对人口吸引力最强,从社会经济角度来分析,即从基础设施条件、辐射作用、经济发展水平、工资待遇和就业机会等方面来分析,该地区临近港澳,对外资吸引能力比较强;城市交通、环境等基础设施较好,省会城市广州的辐射作用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工资收入高;二、三产业发展需要大批劳动力,就业机会多。
(4)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人口增长速度快,其主要依靠人口机械增长,人口自然增长不能实现人口明显快速增长,人口机械增长大,大量流动人口进入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为该地区提供充足劳力,促进了该地区三大产业发展和城市化发展,但同时大量人口进入,也会导致资源供给压力加大,环境污染加剧,产生社会、治安等问题。
【考点定位】该题组考查区域人口增长的类型、特点和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北京时间2011年6月24日上午11时09分,美国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福克斯群岛海域发生里氏7.9级地震,美国又一次成为世界的焦点。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2分)
材料1:美国人口增长示意图(1900~2008年)。
材料2:美国人均寿命变化示意图(1900~2008年)。
材料3:美国人口密度示意图。
材料4:美国人口构成情况。
材料5: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南方农业经济不景气,加上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因此,南方黑人大批北上,进入城市寻找职业。
清朝末年到民国初期,黄河下游广大地区连年遭灾,大批中原饥民为谋生计,冒着被惩罚的危险,背井离乡“闯”入人烟稀少、土壤肥沃的东北地区,史称“闯关东”。
(1)根据材料1、2、3、4,简要概括美国人口特点。
(2)从环境人口容量分析,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南方和中国华北都出现大批人口向该国东北迁移的原因。
(3)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东北部老工业区的人口大量迁往西部和南部,其原因是什么?
正确答案
(1)
答:①美国人口持续增长,人口总量较大;(2分)②美国人均寿命不断提高,人均寿命长;(2分)③美国人口密度较小,地广人稀,人口分布不均;(2分)④美国为典型移民国家,人种复杂多样。(2分)
(2)
答:自然资源和科技水平是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2分)
19世纪末,美国南方的小农经济转变为大规模机械化生产,使劳动力容量下降(2分)。而东北部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资源配置效率高,人口潜在容量大。(2分)因而吸引大批南部人口迁入东北。
华北地区地少人多,加上清末民初连年遭灾,使华北的环境人口容量下降。(2分)而东北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环境人口容量大(2分)。因而吸引大批中原人口迁入东北。
(3)
答:东北部气温较低,被称为“冷冻地带”,阳光不够充足,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地价上涨等;(2分);而南部、西部被称为“阳光地带”,环境较好,新资源的发现,新兴工业的发展。(2分)
试题分析:
(1)结合材料1、2、3、4可以判断,美国的人口特点:①美国人口持续增长,人口总量较大;②美国人均寿命不断提高,人均寿命长;③美国人口密度较小,地广人稀,人口分布不均;④美国为典型移民国家,人种复杂多样。
(2)自然资源和科技水平是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美国南方人口向东北部迁移的原因:19世纪末,美国南方的小农经济转变为大规模机械化生产,使劳动力容量下降。而东北部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资源配置效率高,人口潜在容量大。因而吸引大批南部人口迁入东北。
中国华北都出现大批人口向东北迁移的原因:华北地区地少人多,加上清末民初连年遭灾,使华北的环境人口容量下降。而东北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环境人口容量大。因而吸引大批中原人口迁入东北。
(3)东北部老工业区的人口大量迁往西部和南部,其原因是东北部气温较低,被称为“冷冻地带”,阳光不够充足,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地价上涨等;而南部、西部被称为“阳光地带”,环境较好,新资源的发现,新兴工业的发展。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由美国人口增长示意图(1900~2008年)、美国人均寿命变化示意图(1900~2008年)、美国人口密度示意图和美国人口构成情况为背景材料,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美国的人口特点、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南方和中国华北都出现大批人口向该国东北迁移的原因、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东北部老工业区的人口大量迁往西部和南部的主要原因。
2011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达到70亿,人口与区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世界人口容量测算表(部分)
表2
材料二、我国南部沿海某城市人口增长统计示意图
材料三、世界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2010年)
表3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远没有达到合理人口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的气候区对应的自然带是 ,这种自然带分布面积最大的国家是材料三中的 (国家名称)(4分)
(2)材料二中,2007年该市流动人口大约是户籍人口的 倍。该市经济发达,但目前未出现人口老龄化问题,试简要分析其原因。(4分)
(3)I国软件业发达,主要集中分布在其南部城市班加罗尔,请运用工业区位原理分析其主要区有利位条件。(8分)
(4)2008年墨西哥城市化率为77.2%,工业化水平只有37.1%,请简要分析墨西哥市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8分)
正确答案
(1)热带雨林带(2分) 巴西(2分) (写序号不给分)
(2)6.5(2分) 因为该市流动人口及迁移人口众多,青壮年比重大,老年人口比重小(意思对即可,2分)。
(3) 分布有高校和科研机构,有技术和人才的支持;交通便利;有语言基础;政策扶持;交通便利;环境优美。(任4点共8分)
(4)城市化过度发展;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城市环境质量差;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失业严重;社会秩序混乱(任4点8分)。
试题分析:(1)直接根据表格资料分析,热带雨林地区合理人口容量极大,而该地区目前是世界人口分布较稀疏的地区,故远没有达到人口合理容量。巴西的亚马逊平原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区。(2)直接根据材料二的数值比较即可。结合该市流动人口远大于户籍人口的特征,反映了该市有大量人口迁入,而迁入人口主要为青壮年人口,故老年人口比重较低。(3)影响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区位因素为科技、快速交通、环境、政策等因素。(4)借鉴课本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包括:环境质量下降、住房、就业、交通和治安等问题。
点评:本题难度低,解题需要把握以下几点:①掌握材料的基本信息,并能结合世界人口分布的现状比较分析;②掌握人口迁移对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③能借鉴课本关于“城市病”的基本内容,注意答题的完整性。
(15分)人口普查是一项重要的国情调查,对国家管理、制定各项方针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从1949年至今,我国分别在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2000年与2010年进行过六次全国性人口普查。下表是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和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的相关数据比较。
(1)根据材料判断,与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第六次人口普查不同年龄人口增长变化特点。(3分)
(2)根据材料分析我国目前存在的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6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次人口普查期间我国城市化发展趋势及原因。(6分)
正确答案
(15分)
(1)0-14岁人口比重明显下降;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比重明显上升;60岁以上老龄人口比重明显增加。(3分)
(2)人口问题:人口老龄化严重,社会负担加重;人口素质仍然较低。(2分)
解决措施:适当放宽生育政策;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积极提倡优生;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技术事业。(4分)
(3)发展趋势:城市化水平有所提高。(2分)
原因: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由工业化推动城市发展;我国农业的发展,国家户籍政策的改革,促进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入城市。(合理即可,4分)
试题分析:
(1)如下表:0-14岁下降了6.29%,15-59岁增加了3.36%,60岁及以上增加了2.93%。 说明0-14岁明显下降,15-59岁和60岁及以上明显增加。
(2)从人口比重变化可见60岁及以上增加了2.93%,说明人口老龄化严重,人口老龄化使社会负担加重,社会福利事业压力大;0-14岁比重仍比较大,说明人口增加仍较多,从大学生人数可见教育事业等压力大,水平不高,人口素质仍然较低。
解决:加强社会福利事业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加强教育与科技,积极提倡优生,提高人口素质,(答案中适当放宽生育政策可能会造成人口增长过快,对国家发展不利)。
(3)城镇人口比例从36.22%增加到49.68%,有大幅度提高,说明我国城市化水平有较大提高。
原因:随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工业化是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工业化推动城市发展;随农村改革的发展,增加了人口流动,国家户籍政策的改革,促进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入城市。
下图是上海市人口在数量、结构及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情况。读图回答问题(26分)
(1)读图a归纳1990年以来上海市人口数量的变化状况,并结合所提供的图表和所学知识分析原因。(8分)
(2)读图b可知上海外来人口相对集中的年龄段是 ,并分析外来人口对上海经济的影响。
(12分)
(3)据图b从人口的数量和年龄构成两方面分析目前上海存在的主要人口问题,并提出建议。
(6分)
正确答案
(1)变化状况:常住人口数量不断增多(2分),户籍人口变化不大(2分)。 原因:常住人口数量不断增多的原因是外来常住人口不断增加(人口机械增长率提高)(2分),而户籍人口变化不大的原因是户籍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低(呈负增长)(2分)。
(2)15-35岁(2分) 加大就业、教育、资源、环境、住房及交通的压力(2分);增加治安、计划生育等管理难度(2分);促进文化、技术、信息等的交流(2分);活跃市场,活跃经济(2分);弥补劳力不足(2分)。
(3)问题:人口数量多(1分),严重老龄化(1分)。 建议:进一步发展经济,提高人口的容量,增加劳动就业的机会(2分)。关心照顾老人,建立健全养老等社会保障机制(2分)。
试题分析:(1)直接根据图a判断,注意户籍人口增长不大反映人口自然增长率不大,而常住人口不断上升,反映为人口迁入的影响。(2)直接根据图示b的外来人口的比重主要集中于年轻人口部分,人口迁入既为迁入地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促进资源开发、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等,但也会给城市环境造成巨大压力。(3)直接根据图示分析,目前上海市人口基数大,且老年人口比重高,故反映老龄化较严重。建议应主要从促进经济的发展,增加就业和加强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等方面分析。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基础性试题,学生只要能抓住材料信息掌握影响一地人口增长的两大方面,并能结合人口迁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等内容分析,注意区别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