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凯末尔改革期间曾经脱去军服,戴上大礼帽,穿着晚礼服,以社会形象大使的身份出现在国人中间;也曾以教师身份出现在学校、乡村广场,教人们书写新文字。以上事实最能说明

A凯末尔文武双全

B凯末尔推行改革的坚定信念

C凯末尔推行文化教育和社会习俗改革

D凯末尔善于向西方学习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孙中山病逝后,蔡元培曾作挽联祭奠:“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挽联所肯定的孙中山的主要功绩是

A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B推翻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C民主共和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

D积极领导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1922年,孙中山说:“中华民国就像我的孩子,他现在有被淹死的危险。……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在岸上嘲笑我。”为改变这种现状,他其后的努力有

①实现国共合作②领导北伐战争 ③提出“新三民主义” ④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正确答案

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一生最主要的贡献是

A创建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B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C颁布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D实现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与亚非其他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相比,凯末尔革命成功的突出特点是

A发动民众广泛参与

B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立场

C采用暴力斗争的方式

D赢得了苏联的大力援助

正确答案

B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甘地认为,非暴力抵抗是印度争取摆脱英国殖民桎梏的惟一正确方法;同时,他认为非暴力抵抗并不意味着对外国统治和其他罪恶的屈服。他写道:“我深信假如只有在怯懦和暴力两者之间加以选择时,我将劝人选择暴力——我宁愿要印度采用暴力来保护自己的荣誉,而不愿印度卑躬屈膝、含垢忍辱地听人家侮辱,失去自己的荣誉。可是我认为非暴力比暴力高明得多。”“因此我并不是因为印度衰弱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而正是因为认识了印度的力量我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

——王春良《世界现代史诸问题》

材料二:“不合作”的纲领包括:受封者退回爵位封号,抵制立法机构选举,抵制在政府机关和法院工作;拒绝在英国学校读书;提倡手纺车运动以抵制英国货物泛滥。在运动后期,提出拒绝纳税的要求。12月,在国大党年会上通过了以自治为目标的不合作纲领。

——齐世荣、吴于廑主编《世界史》

材料三:贾·尼赫鲁记述道:“曹里曹拉事件后,我们的运动突然停止,我想国大党的著名领袖差不多全都愤慨,只有甘地例外。……年轻人当然更加激动。”“难道我们必须使三亿多印度人受了关于非暴力行动的理论和实践的训练后才能前进吗?即令如此,我们当中有多少人敢说,我们在警察极度挑衅下还能十分斯斯文文吗?即令我们办得到,但是那些打进我们运动中来的暗探和内奸采取暴力行动或煽动别人从事暴力活动,我们对这种人有什么办法呢?如果这是非暴力运动的惟一条件,那么非暴力的抵抗方法必然失败。”

——王春良《世界现代史诸问题》

(1)材料一中甘地选择非暴力主义的理由是什么?(不得摘抄原文)实际原因又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目标是什么?“不合作”的范围涉及哪些具体的社会部门或领域?(不得摘抄原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三,概括“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中出现了哪些问题?(不得摘抄原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理由:非暴力比暴力高明得多,认识到了印度的力量。实际原因:印度经济发展落后,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与英国相比经济军事实力悬殊;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的动摇性和妥协性;以往民族起义遭失败。

(2)目标:争取自治。涉及领域:立法、行政、司法、教育、手工业、税务等。

(3)国大党内部出现严重意见分歧;非暴力抵抗方法不适应运动发展和斗争需要。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盛宣怀(1844—1916),清末官员,官办商人,洋务运动主将,有“中国商父”之 称。盛宣怀一生创造了11项“中国第一”:参与创办中国第一个民用洋务企业——轮船招 商局;1880年创办中国第一个电报局——天津电报局;1886年创办中国第一个山东内河小 火轮公司;1896年接办汉阳铁厂,逐渐发展为真正的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建成中国第一条铁路干线一-卢汉铁路;1897年创建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1895年办成中国第一所正规大学——北洋大学堂;1897年在南洋公学首开师范班,这 是中国第一所正规的高等师范学堂;1902年创办中国勘矿总公司;1904年在上海创办红十 字会;1910年办成私人的“上海图书馆”。

材料二   1910年初,就任邮传部大臣之后,盛宣怀提出“铁路国有”政策,下令将已经 承诺由民间商办的川汉铁路和粤汉铁路路权收回作抵押,向英、法、美、德四国银行借款 600万英镑,以统一全国的轨道。盛宣怀的“铁路国有”政策,引发了“保路运动”,进而引燃 了辛亥革命的导火索。从去世那一天起,盛宣怀就成为一个难以盖棺定论的历史人物。华 东师范大学教授、《盛宣怀传》的作者夏东元对盛宣怀的评价:“处非常之世,走非常之路, 做非常之事的非常之人”。鲁迅对盛宣怀的评价:“卖国城、官僚资本家、土豪劣绅”。

——摘编自新京报网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归纳盛宣怀的主要活动。(不得抄袭原文)(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盛宣怀。(8分)

正确答案

(1)创办厂矿局企业,推动了中国经济现代化;创办学校、图书馆推动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创办红十字会,推动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6分)

(2)盛宣怀作为买办商人和洋务运动的主要人物,大大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他提出“铁路国有”政策,引发了保路运动,促使辛亥革命爆发。但作为买办商人,与外国侵略者、封建统治者联系紧密,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进程。(9分)

试题分析:(1)从材料“盛宣怀一生创造了11项“中国第一””的具体内容可以归纳出来盛宣怀参与创办了一大批的近代厂矿企业,创办了第一所大学和图书馆,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1904年在上海创办红十字会,从而推动了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2)对历史上的人物的分析要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进行具体的历史的分析。就盛宣怀其人,要肯定他在兴办洋务运动中的功绩,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的进程,主张铁路国有,对维护民族权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也要看到其阶级属性,作为买办阶层的代表,与外国侵略势力和本国统治阶级勾结在一起,加速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进程。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事实上,工业文明是疾病,因为它处处有弊端。土布经济完全不同于一般的经济。后者不注意人的因素,前者充分关心人。你不可能把非暴力建立在工业文明的基础上,但可以建立在自足的乡村基础上……我设想的农村经济,完全没有剥削,剥削是暴力的本质。建立在非暴力基础上的社会,只能以村庄为单位的群体组成,在这样的村庄里,尊严而和平地生存的条件是自愿合作。

——甘地《圣雄箴言录》

材料二  1928年,印度国大党的重要领导人尼赫鲁在铪甘地的信中写道:“我认为你对西方文明作了极不公正的评价,将它的不足之处过于夸大了。”

——马克垚《西方文明史》

虽然身为一名印度人,并坚守着一些印度传统,但甘地的遗产却仍然可以为全世界的人所享用。……最近,对甘地的重新发现已经与大规模的和平主义运动,以及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的自然、环境……等问题联系起来了。

——詹尼·索弗里(意)《甘地与印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甘地的经济思想。(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应该如何评价甘地的经济思想。(9分)

正确答案

(1)思想:抵制工业文明,提倡土布经济;反对剥削和暴力;主张保存印度的乡村经济;鼓励人们相互帮助与合作。(6分,答出三点即可)

(2)评价:其积极作用在于它体现了甘地非暴力不合作的思想;有利于抵制英国的经济侵略;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增强印度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并对后来世界的和平主义、环境保护运动产生了积极影响。(4分,答出三点即可)其局限性在于甘地对西方工业文明的认识存在片面性;对建设印度社会的构想具有落后性的一面。(3分)要将甘地的经济思想放在印度的历史传统、宗教文化和当时殖民地经济的背景下来评价。(2分)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一概括即可,从材料一中“工业文明是疾病,因为它处处有弊端”概括出抵制工业文明;从“土布经济完全不同于一般的经济”概括出倡导土布经济;“我设想的农村经济,完全没有剥削,剥削是暴力的本质”概括出反对剥削和暴力;“建立在非暴力基础上的社会,只能以村庄为单位的群体组成”概括出保存印度的乡村经济;从“在这样的村庄里,尊严而和平地生存的条件是自愿合作”概括出鼓励人们相互帮助与合作。

(2)评价历史人物要注意用全面客观的,辨证的,历史的原则来进行评价,因此要将甘地的思想放在印度的历史传统、宗教文化和当时殖民地经济的背景下来评价。其积极作用可以从非暴力不合作,缓和社会矛盾,抵制英国经济侵略,并结合材料二中的信息多角度思考,其思想的局限性结合材料中甘地对西方文明的认识、主张土布经济,保存印度的乡村经济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林则徐实在有两个,一个是士大夫心目中的林则徐,一个是真正的林则徐。前一个林则徐是主剿的。他是百战百胜的。他所有的方法都是中国的古法。可惜奸臣琦善受了英国人的贿赂,把他驱逐了。英人未去林之前,不敢在广东战,既去林之后,当然就开战。所以士大夫想,中国的失败不是因为中国的古法不行,而是因为奸臣误国。……可惜道光二十年夏天定海失守以后,林没有机会与英国比武,难怪中国人不服输。真的林则徐是慢慢觉悟了的。他到了以后,就知道中国的军器不如西洋,所以他竭力买外国炮,买外国船,同时他派人翻译外国所办的刊物。他在广东所搜集的材料,给了魏默深。魏后来把这些材料编入《海国图志》。……后来日本的文人把这部书译成日文,促进了日本的维新。林虽有这种觉悟,但他怕清议指摘……总不肯公开提倡改革。他让主持清议的士大夫(即抱着旧观念空发议论的官员)睡在梦中,他让国家日趋衰落,而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与时人奋斗。

材料二 倘若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远东的近代史就要完全变更面目。………为什么道光年间的中国人不在鸦片战争以后就开始维新呢?……中国士大夫阶级(知识阶级和官僚阶级)是缺乏独立的大无畏精神。无论在哪个时代,总有少数人看事较远较清,但他们怕清议指摘,默而不言,林则徐就是个好例子。

——均摘自蒋廷黼《中国近代史》

回答:

(1)概述作者描述的关于林则徐的两种观点。哪一种是错误的?(2分)为什么?(6分)

(2)作者对于林则徐的批评是否正确?(2分)为什么?(6分)

正确答案

(1)一种观点认为林则徐能够用中国传统的方法战胜英国侵略者,因为清政府的破坏,林则徐无法施展其才能,因而导致鸦片战争失败。另一种观点认为林则徐逐步认识到当时的中外形势,他能够首先开眼看世界,但无力扭转当时的战争形势。第一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持这种观点的人不了解世界潮流所向,仍然没有摆脱“天朝上国”的迷梦。

(2)作者认为林则徐害怕舆论的指责,坐视国家衰败,不敢公开说明自己的见解,因而延缓了中国改革和近代化的进程。不正确。中国在当时没有发生改革运动是由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决定的。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尚未出现,不具备改革的客观条件,而不应该由林则徐来承担责任。

试题分析:(1)从材料一中能够直接概括出有关林则徐的两种观点即一种观点认为林则徐能够用中国传统的方法战胜英国侵略者,因为清政府的破坏,林则徐无法施展其才能,因而导致鸦片战争失败。另一种观点认为林则徐逐步认识到当时的中外形势,他能够首先开眼看世界,但无力扭转当时的战争形势。显然第一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持这种观点的人不了解世界潮流所向,仍然没有摆脱“天朝上国”的迷梦。(2)从材料二中能够总结出作者的观点,即作者认为林则徐害怕舆论的指责,坐视国家衰败,不敢公开说明自己的见解,因而延缓了中国改革和近代化的进程。结合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进程可以判断,作者观点是不正确的,其主要原因是中国在当时没有发生改革运动是由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决定的。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尚未出现,不具备改革的客观条件,而不应该由林则徐来承担责任。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甘地始终是一个谜:他将毕生精力都献给了印度民族独立事业,却多次支持英帝国主义的不义战争;他受过西方现代教育,却诅咒西方现代文明;在一些人看来,他是“民族之父”,而在另一些人看来,他无异于“群众性民族解放运动的叛徒”。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对于英国把印度拖入帝国主义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印度民族主义力量绝大部分持支持态度,希望在英国困难的时候给予帮助,以换取它允诺战后给予印度自治。……形势的演变把甘地进一步推向前进……他得出结论说,英国当局行动如此“不谨慎、不道德、不正义”,再不配享有印度人民的好感……

——林承节《印度史》

材料二我们在经济和工业生活中严重地背离了经济自给自足。假如我们不曾引进外国的产品,那么今天,印度将满地流淌着牛奶和蜂蜜。……西方民众正在唯物(物质)主义这个魔鬼和怪物的铁蹄下呻吟。他们道德的发展已经落后。今天,他们用英镑、先令和便士来衡量他们的进步。

——1916年12月甘地在阿拉哈巴德“经济学协会”上的演说

材料三:甘地还把纺车当做印度摆脱对英国纺织业依赖的工具。他认为,印度可以放弃大多数进口产品。……因此对甘地而言,恰尔卡(纺车)是自治的象征。

——海默·劳《甘地传》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甘地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态度发生了什么根本性变化,促成这一根本性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三,甘地为什么要“诅咒西方文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们对甘地毁誉不一,为何有人称甘地为“群众性民族解放运动的叛徒”,解开甘地之谜的关键之处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变化:从合作到不合作。因素:英国殖民当局的暴行;甘地对英国殖民当局的失望。

(2)西方文明诸多弊端(物质进步而道德沦丧);英国的侵略使印度变成它的商品市场;破坏了印度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

(3)甘地多次在群众运动突破非暴力界限时,中止不合作运动并谴责使用暴力的群众。要把历史人物放到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

下一知识点 : 新土耳其的缔造者凯末尔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圣雄甘地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