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赵尔巽在《清史稿》中认为:“秀全以匹夫之勇倡革命,……中国危亡,实兆于此”。你怎么样看待这种观点?

正确答案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中国危亡是因为外国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清王朝腐败无能造成的,洪秀全领导太平天国之前,危机就已经出现,并且正是由于已经存在的这些现象才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认识。赵尔巽的观点实际上是否认了太平天国的历史功绩,没有认识到清朝灭亡的真正原因,颠倒了因果关系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分)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三军个个仔细听,行军先要爱百姓。 贼匪害了百姓们,全靠官兵来救生。 第一扎营不贪懒,莫去民家取门板。 莫拆人家搬砖石,莫踹禾苗坏田产。 莫打民间鸡和鸭,莫借民间锅和碗。 第二行路要端详,夜夜总要支帐房。 莫进城市进铺店,莫向乡间借村庄。 无钱莫采道边菜,无钱莫吃便宜茶。 更有一句紧要书,切莫掳人当长夫。 第三号令要声明,兵勇不许乱出营。 走出营来就学坏,总是百姓来受害。或走大家讹钱文,或走小家调妇人。爱民之军处处喜,扰民之军处处嫌。军士与民如一家,千记不可欺负他。”

——曾国藩《爱民歌》

材料二 曾国藩的亲信幕僚赵烈文在《日记》中写道:湘军攻下南京后,城内“老弱本地人民不能挑担又无窖可挖者,尽遭杀死……其幼孩未满二三岁者亦砍戮以为戏,匍匐道上。妇女四十岁以下者一人俱无,老者无不负伤,或十余刀,数十刀,哀号之声,达于四远。”,“自湘军平贼以来,南民如水益深,如火益热。”

材料三 谭嗣同在湘军收复“天京”后约30年,曾到金陵(即今南京,太平军称“天京”)对所见闻说:“顷来金陵,见满地荒寒现象。本地人言:‘发匪(指太平军,按清方称谓)据城时,并未焚杀,百姓安堵如故。终以为彼叛匪也,故日盼官军之至,不料官军一破城,见人即杀,见屋即烧,子女玉帛,扫数悉入于湘军,而金陵永穷矣。’至今父老言之,犹深愤恨。”

材料四 石达开攻破江西吉安城时,除歼灭抵抗的敌军外,“不戮一人,有掳民间一草一木者,立斩以徇。” 对此地主阶级文人邹树荣写有纪事诗,中称“传闻贼首称翼王,仁慈义勇头发长,所到之处迎壶浆,耕市不惊民如常。”

请回答:

(1)概括曾国藩在《爱民歌》中规定的“爱民”军规的内容(6分,不得摘抄材料原文)。曾国藩这样规定的目的何在?(2分)

(2)曾国藩的“爱民”军规得到执行了吗?结合材料二、三加以说明。(6分)

(3)结合材料三、四,说明太平军在占领城市后的做法与湘军有何不同?(6分)

正确答案

(1)内容:不许毁坏百姓田产、掳掠民间财物;不得扰民,买卖公平;不许强拉民夫;严明军纪,不准随便出军营,不许讹诈钱财、调戏妇女。(6分,符合材料、言之成理即可)目的:收买人心,赢得百姓对镇压太平天国的支持。(2分)

(2)没有。湘军在攻入天京(南京)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6分)

(3)太平军占领城市后,并未烧杀抢掠,而是采取措施稳定民心,恢复秩序。(6分)

试题分析:(1)从材料一中直接概括出“爱民”军规的内容,即不许毁坏百姓田产、掳掠民间财物;不得扰民,买卖公平;不许强拉民夫;严明军纪,不准随便出军营,不许讹诈钱财、调戏妇女;结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史实可知曾国藩此举的真实目的在于收买人心,赢得百姓对镇压太平天国的支持。(2)从材料二,三的文字内容中可以明显发现湘军进入南京后大肆屠杀百姓,并未遵守“爱民”军规。(3)从材料四文字内容中可以直接得出太平军占领城市后,与湘军举措相反,并未烧杀抢掠,而是采取措施稳定民心,恢复秩序。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炀帝)大业八年,天下旱,百姓流亡。时发四海兵,帝亲征高丽,六军冻馁,死者十八九。十三年,天下大旱。时郡县乡邑,悉遣筑城,发男女,无少长,皆就役。

——《隋书》

贞观十一年七月一日,……洛水瀑涨,漂六百余家。……十三日,诏曰:“暴雨为灾,大水泛滥,……诸司供进(进奉的财物),悉令减省。凡所力役,量事停废。遭水之家,赐帛有差。”……九月,黄河泛滥,……太宗幸白马坂以观之。

——《旧唐书》

材料二:凡有水旱,(清朝统治者)略不怜恤,坐视其饿等流离,暴露如荞,……又纵食官污吏,布满天下,使剥民脂膏。

材料三:鸦片战争后十年间,民变迭起,各族人民的起义和暴动达100余次,以广西、广东、湖南三省声势最盛。

——摘编自王文泉《中国近代史》

材料四:1933年5月,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了联邦紧急救济署。1935年8月通过的《社会保险法》,改变了过去由民间团体自助自救或由慈善团体提供救助的传统,开始了美国的“福利主义”试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经济与社会矛盾都演变到极其严重的地步。为了摆脱困境,寻求发展,工党政府采用“福利国家”政策,实施社会改革,可谓顺乎历史潮流的明智选择。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1)根据材料一,说明灾害发生后隋炀帝、唐太宗对待百姓的态度,(2分)概括唐太宗应对灾害的举措。(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太宗采取上述态度和举措的原因。(3分)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与材料三所反映的史实有何内在联系?(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太平天国在哪些方案中提出了改善百姓生活的办法,各举一条相关内容。(4分)

(3)根据材料四,说明美英两国社会福利改革各处于什么发展水平,(2分)归纳美国社会福利改革的主要措施。(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措施对当时美国社会有何积极影响。(4分)

正确答案

(1)隋炀帝置百姓于不顾,仍然征发兵役、徭役;唐太宗关心民间疾苦、重视赈灾。减省诸司进奉(戒奢从简);减轻徭役;救济灾民;亲临灾区了解灾情。吸取隋亡教训;具有“存百姓”的思想。

(2)清朝统治者漠视民生,放纵贪官污吏搜刮百姓;这是造成社会动荡不安,各族人民纷起反抗的重要原因之一。《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平均分配土地,或实行圣库制度等;兴办保险事业,或兴办医院和慈善机构等。

(3)灭国开始“福利主义”试验;英国实行“福利国家”政策。颁布相关法令;成立专门机构。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国家稳定。

试题分析:(1)该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分三个层次:态度是关心还是不关心;能够说明唐太宗态度的史实,抓材料中的关键词“减省”“ 停废”“ 赐帛”“ 亲自马坂以观之”;调动和运用有关贞观之治的知识,从隋亡的教训和他自身的认识去分析唐太宗采取上述态度和举措的原因(2)该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此问分三个问题:从材料中“不怜恤”“坐视其饿莩流离……纵贪官污吏,使剥民脂膏”等关键词答出当时的社会状况;这恰是引发农民起义的原因;太平天国的方案即《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改善百姓生活的办法即经济方面的内容。(3)该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美英应对社会问题的方法和结果,都是利用国家的力量,加大社会救助,从材料四“开始了美国的‘福利主义’实验”和“工党政府采用‘福利国家’政策”可答出各自的阶段,从两部法令和慈善团体可归纳出措施,积极影响即罗斯福新政的积极作用。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材料1:太平天国回答英海军照会:

照会敬悉意,不胜诧异,须知贵国敬奉耶稣,我天朝崇奉上帝。贵我两国既以崇拜耶稣为宗教之本源,自当世代交好,有如一家。……自为各守天教,权衡双方之缓急,而不可损人以利己。

材料2: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若夫革命主义,为吾侪所倡言,万国所同喻,前次虽屡起屡踬,外人无不鉴其用心。八月以来,义旗飙发,诸友邦之抱平和之望。持中立之态,而报纸及舆论,尤每表其同情。……

材料3:宗教仁代草国民党大政见

吾国现势,非致力对外之时,故宜维持列强对我素持之主义,使之相承之变,而得专心一意于内政整理。

回答:

(1)根据材料1,指出太平天国所持的对外愿望的思想根源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2,指出孙中山相信列强“中立”的思想根源是什么?(4分)

(3)材料1和材料2所反映的共同点是什么?没有看到什么实质问题?(4分)

(4)材料4宗教仁主张的对外政策的实质是什么?能否达到“专心内政”的目的?为什么?(4分)

(5)由以上材料你得到了哪些重要认识?(2分)

正确答案

(1)宗教本源一致,信仰一致

(2)革命主义“万国同喻”。孙中山认为所进行的资本主义革命与列强一致。

(3)都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看不到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本质,它们是绝不允许中国富强的。

(4)维持列强在华现状。不能,因为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反对帝国主义便无法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5)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因阶级局限不能领导民主革命胜利,中国民主革命必须反帝反封建

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民国政府与外来侵略之间的关系,体现了两大阶级的局限性。

第一问:从“贵我两国既以崇拜耶稣为宗教之本源,自当世代交好,有如一家”,可知是由于双方信奉同一上帝,所以对外国人抱有幻想。

第二问:孙中山的革命是学习西方走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所以他认为西方对于中国的革命一定会不干涉,甚至是支持革命。

第三问:此问是通过对前面两问的分析后,综合概括而出。实质问题就是两大阶级没有认清西方列强的侵略本质,看不到列前不愿中国富强的野心而对西方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第四问:通过为了能够“专心一意于内政整理”而“宜维持列强对我素持之主义,使之相承之变”,等于是承认列强在华特权,维持现状。帝国主义一定会扶植代理人破坏中国革命,所以此愿望不会实现,反封建的同时一定要反帝。

第五问:属于知识升华,根据前面的回答可知问题涉及四大力量:帝国主义、封建代理人、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他们之间的关系:两大革命阶级要反封建,而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而帝国主义则扶植封建代理人,因此两大阶级领导的革命一定会失败,而要取得革命的胜利,一定要彻底的反帝反封建。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36分)近代中国内忧外患,在时人的日记中多有记录反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粤西)遍地皆盗……盖承平久,孳息繁衍……地不能增而人加众,至二、三十倍,故相率为盗以谋食……取才之涂(途)太隘。逆匪杨秀清、韦昌晖(辉)、石达开之才皆非今翰詹(注:翰林和詹事两种官职的合称)及方面大臣所及也,特无其虚仪及媚骨尔。

——汪士铎《乙丙日记》(1853—1856)(注:汪士铎曾经担任过曾国藩的幕僚)

材料二 (庚子年六月初五日)惟目前巨衅起于民教互仇,拳洋交哄,此次决战,宜提开俄日本两国,而专与行教之各国为仇敌,乃于事理为协也……二百六十年,全盛之世,(中俄两国)且未尝失和……此应分别办理一也。日本与俄从无一教士教民在我内地煸惑生事,不宜无故开衅,师出无名,二也。然此特以情理论之也。若以地势论之,尤不宜轻开边衅。俄重兵屯扎在阿穆尔东海滨两省、旅大两口不少,日本……地近而逼,调陆军视各国为易……未可不分皂白,而概屏之为鲸鲤魑魅,而我自措足于孤立无援之地。此兵家形势所忌,宗社存亡之机,尤当审慎,不宜付诸孤注一掷,自有土崩瓦解之局,三也。

——《袁京卿日记传抄本》(注:袁京卿即袁昶,时任总理衙门大臣)

材料三  (1931年9月20日)闻沈阳、长春、营口被倭寇强占后,心神哀痛,如丧考妣。苟为我祖我宗之子孙,则不收回东省,永无人格矣!小子勉之!内乱平定不遑,故对外交太不注意。卧薪尝胆,教养生聚,忍辱负重,是我今日之事也。

(1937年9月2日)战略应尽其全力贯注一点,使乱进退维谷,以达我持久抗战之目的。

——《蒋介石日记》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基本态度,说明你的判断依据。作者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因素有哪些?(7分)

(2)材料二中的“目前巨衅”指哪一历史事件?作者认为“宜提开俄日本两国”的理由有哪些?其设想是否可行?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13分)

(3)材料三反映蒋介合对日策略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10分)

(4)日记具有史料价值,也有局限性。就此阐述你的理解。(6分)

正确答案

(1)基本态度:敌视(或否定)。(1分)

依据:称太平军为“盗”和“逆匪”。(2分)

因素:人口过度增长加剧人地矛盾,人民无以谋生;国家选拔人才的途径(科举制)过窄;太平军将领具有才干。(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2)事件: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分)

理由:中俄两国长期和平相处;与俄、日没有“教案”冲突;(4分)俄、日距中国较近,若出兵威胁最大;树敌太多将孤立无援。(2分。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不可行。(1分)

说明:发展迅速的义和团运动以“灭洋”为宗旨;列强利益受损,结成同盟;俄、日早有侵华野心并已获利;慈禧太后一意孤行,对列强宣战。(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3)变化:从不抵抗(攘外必先安内)到持久抗战。(4分。若答从“卧薪尝胆”或“忍辱”到持久抗战,可得3分)原因:日本从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抗日救亡运动日益高涨;共产党调整对国民党政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步形成;蒋介石的民族主义思想。(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4)理解:日记记录作者当时的亲身经历与见闻,表达个人感受,具有直接史料(一手史料)的价值;日记易受个人立场、情感、视角、环境的影响,难免带有主观性。(6分)

试题分析:第(1)问态度从材料一中不难判断出;理由依据材料一中“遍地皆盗……故相率为盗以谋食……逆匪”等信息来说明即可;因素从“地不能增而人加众,故相率为盗以谋食”“取才之涂(途)太隘”“逆匪杨秀清、韦昌晖(辉)、石达开之才皆非今翰詹及方面大臣所及也”来概括说明。第(2)问中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庚子年六月初五日)于民教互仇,拳洋交哄”可以判断出答案;第二小问从材料二中“(中俄两国)且未尝失和……此应分别办理一也。日本与俄从无一教士教民在我内地煸惑生事,不宜无故开衅,师出无名,二也。不宜付诸孤注一掷,自有土崩瓦解之局,三也”的信息来归结答案;第三小问结合所学不难回答,史实从义和团运动的宗旨、列强的利益同盟的驱使、日俄侵华的野心以及清政府对列强的宣战等视角去说明。第(3)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从“卧薪尝胆,忍辱负重,是我今日之事也”“以达我持久抗战之目的”等信息来归纳答案;第二小问从中日民族矛盾变化、抗日救亡运动高涨、共产党与国民党政策调整以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等方面归结原因。 第(4)问属于开放题型,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是围绕某个视点去综合分析,本题回答时主要围绕史料的甄别视角从日记作为史料的价值判断、日记作为史料受到影响的因素等角度去分析作答。

下一知识点 : 《天朝田亩制度》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从金田起义建国到定都天京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