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子共存
- 共2225题
(8分)将分别含有MnO4—、Fe3+、Fe2+、I—的四种溶液混合,调节溶液的pH值,使pH=1,充分反应后:
(1)若I—离子有剩余,则上述四种离子在溶液中还存在的有 ,一定不存在的是 ;
(2)若所得混合液呈紫色,则上述四种离子在溶液中一定存在的有 ,一定不存在的离子有 ;
正确答案
略
在无色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正确答案
A、Ca2+和SO42-形成的硫酸钙是微溶物,浓度大时可以浑浊,所以溶液不一定澄清;故A不符合;
B、K+、AlO2-、Cl-、CO32-离子间不反应,水溶液中可以共存,故B符合;
C、Na+、OH-、MnO4-、HCO3-中MnO4-离子是紫红色溶液,OH-和HCO3-中反应生成水和碳酸根离子,故C不符合;
D、H+、Fe2+、SO42-、ClO- 中Fe2+是浅绿色溶液,H+、Fe2+、ClO- 之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故D不符合;
故选B.
某无色透明溶液,加入金属铝反应放出H2,试判断下列离子:Mg2+、Cu2+、Ba2+、H+、Ag+、SO42-、HCO3-、OH-、NO3-在下列两种情况中,可能存在于此溶液中的是:
(1)当与Al反应后,生成Al3+时,原溶液中可能存在的离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
(2)当与Al反应后,生成AlO2-时,原溶液中可能存在的离子有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Mg2+、H+、SO42- (2)Ba2+、OH-、NO3-
(8分)常温下,将3种一元酸分别和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实验数据如下:
(1)甲组实验中HX为弱酸,a 7(填“<”,“=”或“>”),
混合溶液中离子浓度由大到小顺序为 。
(2)乙组实验中HY为强酸,则HY溶液的pH= 。
(3)丙组实验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所得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 (OH-) = mol/L。
(4)丁组实验中b 7(填“<”,“=”或“>”)。
正确答案
(8分)(1)>(1分) , c(Na+)>c(X-)>c(OH-)>c(H+) (2分) (2)1(1分)
(3)HZ + OH-= H2O + Z-(1分), 10-5 (2分) (4)<(1分)
试题分析:(1)甲组实验中HX为弱酸,酸和碱的浓度相等,所以等体积的酸和碱的物质的量相等,恰好反应生成盐和水,生成的盐是强碱弱酸盐其水溶液呈碱性,溶液的PH值大于7,所以溶液中氢氧根离子浓度大于氢离子浓度;由于溶液呈电中性,溶液中阴阳离子所带电荷相等,所以溶液中钠离子浓度大于酸根离子浓度,盐以电离为主水解为次,所以酸根离子浓度大于氢氧根离子浓度,所以c(Na+)>c(X-)>c(OH-)>c(H+)。
(2)乙组实验中HY为强酸,等体积混合后溶液呈中性,说明酸的浓度和碱的浓度相等都是0.1mol/L,酸是强酸,所以酸溶液中氢离子浓度是0.1mol/L,因此酸溶液中pH=1。
(3)等物质的量的酸、碱反应后溶液呈碱性,说明酸是弱酸,酸和碱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Z+OH-=H2O+Z-;常温下,PH=9的溶液中氢离子浓度10-9mol/L,则氢氧根离子浓度是10-5mol/L,这也是水电离出的OH-浓度。
(4)HZ是弱酸,酸的pH=2时,酸的浓度大于0.01mol/L,所以等体积的酸和碱混合后酸过量,导致溶液的pH小于7。
点评:该题是高考中的常见题型,试题基础性强,难易适中,注重考查学生的灵活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题的关键是明确“谁强谁显性、谁弱谁水解”的规律,同时还充分利用好溶液中的各种守恒关系。
(7分)某钠盐溶液可能含有阴离子NO3—、CO32—、SO32—、SO42—、Cl—、Br—、I—。为鉴别这些离子,分别取少量溶液进行以下实验:
①测得混合液呈碱性;
②加HCl后,生成无色无味气体,该气体能使饱和石灰水溶液变浑浊;
③加CCl4后,滴加少量氯水,振荡后,CCl4层未变色;
④加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分离,在沉淀中加入足量盐酸,沉淀不能完全溶解;
⑤加HNO3酸化后,再加过量AgNO3,溶液中析出白色沉淀。
根据上述实验判断,原溶液中一定存在的阴离子为 ,一定不存在的阴离子为 ,可能存在的阴离子为 。
正确答案
略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