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近代思想家如何传播西方思想革新中国政治的

正确答案

一定意义上说,中国近现代史就是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史,也就是近代化过程。中国的近代化是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层开进行的。近代思想家在向中国传播西方思想革新中国政治方面起了巨大作用。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传统的中国社会受到严峻挑战,近代中国的政治由此进入到一个变动革新时期。随着中西交往增多,西方许多政治制度,如君主立宪制度、民主制度、议会制度、选举制度等直接或间接地传入中国。香港、澳门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我国沿海的通商口岸、租界地等,为中国人认识西方提供了重要窗口。一些早期启蒙思想家,如洪仁歼、冯桂芬、王韬、郑观应、康有为及孙中山等都是因为有了在这些地区的生活阅历或考察经历,才激发起他们的革新思想,推进近代中国政治发展的。
近代思想家传播西方思想革新中国政治的历程,始于鸦片战争。鸦片战争爆发后,面对西方的挑战,中国社会各阶层在政治上做出了各自的反映。以林则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近代新思想开始萌发。新思想在当时主要是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这成为中国政治变革的前奏。1851年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它不仅是旧式农民战争的延续,更具有近代农民战争的特点,尤其是后期洪仁歼在《资政新篇》中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与近代中国政治发展有密切联系。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兴起,中国在经济上迈开了近代化步伐,但政治上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政治体制变动不大。这在客观上唤醒了王韬、郑观应等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对专制制度的思考和批评,他们要求革新政治,主张君主立宪,萌发了早期的维新思想。
戊戌变法时期,近代思想家传播西方思想革新中国政治的历程进人一个新阶段。1895年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的加深促进了西方思想的传人和人们变革传统政治制度的决心,很快促成了康、梁领导的戊戌变法的到来。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根据日本和德国的经验;提出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的主张,发动了一场旨在全方位改造中国的戊戌变法运动。运动虽然失败,但他们宣传的改革中国政治的主张和“百日维新”革新中国政治的实践,对中国政治近代化所起的作用却是不可估量的。
清末的宪政运动和辛亥革命时期。随着国内危机的加深,晚清政府在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之下,被迫实行“预备立宪”,掀起了一场宪政运动。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变法失败中走上了武装斗争的道路,领导辛亥革命,结束了几千年的专制皇权,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但辛亥革命未能巩固共和,袁世凯夺取了革命果实,复辟帝制,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这种状况持续到国民革命后南京国民政府建立。
在近代思想家传播西方思想革新中国政治的历程中,中国留学生对传播西方文化革新中国政治起了巨大作用。洋务运动时,清政府开始派幼童到外国留学,民间私人留学也大量出现。这些留学生回国后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一些人考察西方的历史和政治制度,从王韬、郑观应、严复到孙巾山等,他们到西方游历考察,归国后极力宣扬西方的政治制度,极大地推动了近代中国政治的发展。

解析

暂无解析

1
题型:简答题
|
单选题

属于中国近现代史范围。
邓演达领导的“第三党”,其正式名称是

A.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
B.中国国民党改组同志会
C.中国国民党中央特别委员会
D.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析] 本题属于“中国近现代史”第八章“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与苏维埃革命”第一节“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及其内政、外交”的内容。
国民党左派邓演达(1895―1931),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流亡欧洲,并与宋庆龄等在莫斯科发表宣言,强调继续与新旧军阀势力作斗争。1930年回国后,建立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通常被称作“第三党”),任总干事,进行反蒋斗争。1931年8月在上海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11月在南京被秘密杀害。

1
题型:简答题
|
单选题

下列提法不正确的是:

A.法国实行专门机关监督宪法实施的体制
B.我国1954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都有国家主席的设置
C.新中国历部宪法都规定了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宪法的实施
D.1993年宪法修正案将县级人大的任期由3年改为5年

正确答案

C

解析

[考点] 宪法的监督、新中国宪法的历史[解析] C项的错误在于:1954年宪法规定全国人大监督宪法的实施,1975年宪法没有规定宪法的实施监督机关,1978年宪法规定全国人大监督宪法的实施,1982年宪法规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宪法的实施。

1
题型:简答题
|
单选题

下列提法不正确的是:

A.法国实行专门机关监督宪法实施的体制
B.我国1954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都有国家主席的设置
C.新中国历部宪法都规定了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宪法的实施
D.1993年宪法修正案将县级人大的任期由3年改为5年

正确答案

C

解析

[考点] 宪法的监督、新中国宪法的历史
[解析] C项的错误在于:1954年宪法规定全国人大监督宪法的实施,1975年宪法没有规定宪法的实施监督机关,1978年宪法规定全国人大监督宪法的实施,1982年宪法规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宪法的实施。

1
题型:简答题
|
单选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根据它们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可以分别确定为( )。

A.一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级文物保护单位,三级文物保护单位
B.一级文物、二级文物、三级文物
C.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D.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1
题型:简答题
|
单选题

下列提法不正确的是:

A.法国实行专门机关监督宪法实施的体制
B.我国1954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都有国家主席的设置
C.新中国历部宪法都规定了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宪法的实施
D.1993年宪法修正案将县级人大的任期由3年改为5年

正确答案

C

解析

[考点] 宪法的监督、新中国宪法的历史
[解析] C项的错误在于:1954年宪法规定全国人大监督宪法的实施,1975年宪法没有规定宪法的实施监督机关,1978年宪法规定全国人大监督宪法的实施,1982年宪法规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宪法的实施。

1
题型:简答题
|
单选题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法国实行专门机关监督宪法实施的体制
B.我国1954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都有国家主席的设置
C.新中国历部宪法都规定了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宪法的实施
D.1993年宪法修正案将县级人大的任期由3年改为5年

正确答案

C

解析

[考点] 宪法的监督、新中国宪法的历史
[解析] C项的错误在于:1954年宪法规定全国人大监督宪法的实施,1975年宪法没有规定宪法的实施监督机关,1978年宪法规定全国人大监督宪法的实施,1982年宪法规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宪法的实施。其他三个选项说法均正确。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新航路的开辟》在近现代历史上有奠基性的历史作用。同时,它也是每一本历史教科书都很重视的内容,是初高中历史教科书共有的内容。那么,如何设计这节课,如何体现出高中历史课程与初中历史课程的区别,就是十分重要的问题。阅读下面这个设计案例,然后对该教师的教学没计作一评析。
一、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1.两大动机――政治和宗教的扩张意图、对贵金属黄金的追求
2.两种理解――无比的富庶和极大的风险
新航路开辟前,欧洲人对东方的亚洲,存在着两种非常矛盾的理解。一方面,认为东方无比富庶,拥有难以置信的财富、宝石、贵金属和香料,而且在很多传说和记载中对东方充满神秘感。另一方面,东方虽在地理上十分遥远,但在欧洲人的想象中是相当近的,只不过在西方与东方之间隔着黑暗之海,那里海水沸腾、海风暴虐、巨浪滔天,到东方去简直是十分困难的事情。
3.两种现实――巩固王权的任务和相对贫弱的经济
伊比利亚半岛土地贫瘠、相对贫穷,需要寻找新的基本资源;王权建立,希望改变经济现状。
4.两种选择――坐观他人渔利或者另辟海路
5.两种条件――必要性条件和可能性条件
二、开辟新航路的过程
根据“新航路开辟示意图”,总结归纳:整个探险过程可视作两步战略――第一步从地中海到大西洋;第二步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实现环球航行。
航海家们探索新航路呈现出两个方向――葡萄牙向东、西班牙向西。
三、开辟新航路的历史影响一一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新航路开辟产生的两种影响――(1)全球联系加强,世界市场雏形,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2)殖民活动展开,广大殖民地人民在灾难中艰难生存和发展。
从葡萄牙、西班牙的历史发展中提炼出两点认识――(1)一个国家、民族和地区,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如果能先走一步就可能步步走先!(2)在前进的道路上没有终点,必须与时俱进!

正确答案

学习的开展必须借助于课程推进的流程,课程推进的过程不仅是知识讲解的过程,更是学习深入的表现。这就意味着,教学设计不是要考虑怎么教学,而是要考虑怎么样促进学习的发生和深入。
历史是可以解释的而不是凝固的。本节课教学本着“解释”历史的要求,从葡萄牙和西班牙当时面临的具体的主客观条件,做出的历史选择和行动中,体会在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程中如何应对挑战,怎样把握机遇。历史是供我们理解而不是记忆的。陈衡哲先生说:“历史不是叫我们哭的,也不是叫我们笑的,乃是要求我们明白他的。”本节课教学中通过从不同角度对“开辟新航路”的理解,正是对这种理念的追求。

解析

暂无解析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应准添设下列各处,定为通商口岸,以便日本臣民往来侨寓,从事商业工艺制作……(一)湖北省荆州府沙市;(二)四川省重庆府;(三)江苏省苏州府;(四)浙江省杭州府。
――摘自《马关条约》
材料二 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两国政府确认,在相互关系中,用和平手段解决一切争端,而不诉诸武力和武力威胁。
――摘自《中日联合声明》(1972年9月29日)
回顾中日两国近现代的外交史实,你得到的主要启示是什么

正确答案

勿忘历史,热爱和平,开创中日友好关系的新局面;中国与日本都是亚洲强国,要积极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应有的努力等。

解析

暂无解析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本题为必选题,请在Ⅰ、Ⅱ两道试题中选取一道作答。
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教育现象也同样如此。对某一教育现象的历史发展进行研究可以为教育研究者和其他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某些经验或教训,从而丰富和深化教育理论,推动教育实践的进行。
请你根据历史研究法的相关知识谈一谈如何利用该研究方法来进行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

正确答案

历史研究法是借助于对相关社会历史过程的史料进行分析、破译和整理,以认识研究对象的过去,研究现在和预测未来的一种研究方法。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法是通过搜集某种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加以系统客观地分析研究,从而揭示其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要采用历史研究的方法来进行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首先应对历史研究方法的特点、适用范围有基本的了解,在此基础上遵循一定的研究步骤来进行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
(1)历史研究法的基本特点
①历史性。首先表现在研究对象上,是过去发生的教育事件,目的是通过对教育事件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具体内容的考察,探求教育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规律,并对它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做出科学预言。其次表现在研究过程上,按照历史的时间顺序和空间范围再现历史的全过程,包括它的每个发展阶段。
②具体性。历史研究是在丰富而具体的文献资料基础上,揭示研究对象发展过程中的一切历史形式、丰富的内容以及各种相关因素,所以必须把握最能说明问题的史料。
③以逻辑分析方法为主。用逻辑分析方法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论概括,能更深刻地认识事物演变的历史规律性,更深刻地认识那些还处于萌芽状态、表现模糊不清的东西。
(2)历史研究法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适用范围
①对各个时期教育发展情况的研究。以历史发展的逻辑顺序完整地认识教育发展史的基本脉络,包括对中外教育史从古代、近代到现代的教育实践与理论发展的研究。
②对历史上教育家们的教育思想、理论观点的研究。中外许多重要的教育家在各自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思想成果,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形成不同的学术观点,集中反映了一定时代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轨迹和规律,也代表着发展演变的各个阶段。
③对一个时期教育流派、教育思潮的分析研究,以及对不同教育流派理论的比较研究。侧重于教育思想的研究,重点在于揭示各历史阶段不同思潮和流派的特点、对教育实践的作用和对以后教育的影响,并探讨不同思潮和流派论争、融合和演化的规律。
④对一定时期教育制度如法令、计划、政策的评判分析。
⑤对外国教育发展状况的分析。侧重对国际教育的比较研究,内容十分广泛。
⑥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3)历史研究法的一般步骤
运用历史研究的方法进行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要遵循如下一般步骤:
第一步,分析研究课题的性质、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有关的资料条件,权衡使用历史研究法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第二步,史料的搜集与鉴别。要用多种方法尽可能地搜集有关史料,并用各种方式鉴别其真伪,为下一步研究提供确凿可信的历史事实。
第三步,对史料的分析研究。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史料,深入考察教育演进的内在成因和机理,从而发现和揭示教育演变的规律。
(4)运用历史研究法应注意的问题
①注意历史研究中的资料来源及分析鉴别。历史研究的资料可以是第一手信息资料,即原始来源,也可以是第二手信息资料,即间接来源。对史料的考证和评价过程分为外部评论和内部评论两种。外部评论主要确定资料的真伪或真实性,内部评论主要确定史料的客观性、可靠性。教育史料的鉴别考证内容和基本方式有辨伪考证、年代考证、地点考证、作者考证、文献原形考证。
②坚持唯物史观,正确处理历史研究中古与今、史与论以及批判、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其一,古与今关系,即研究历史与研究现实的关系。要正确对待古与今,通古今之变,尊重历史,古为今用,使教育研究为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服务。
其二,史与论的关系,即史料与史学的关系。任何历史史料的搜集,都必须在一定理论指导下进行,包括一定的教育理论及方法论的指导,以明确史料的性质、范围和种类,并伴随初步的鉴别、审定。理论在历史研究中的渗透性和决定性,能弥补由于客观条件和主体价值标准制约所带来的偏颇,避免仅限于现象的描述和史料的堆积,从形式到内容真正把握历史事实的发展演变并揭示其发展规律。
其三,批判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应继承丰富的历史遗产,但不是全盘照搬或全盘否定,而是在选择、批判基础上的继承。批判中包含着继承,而继承是包含在否定中的肯定。批判、继承的目的在于创新。
③研究者应具有历史感和现实感。历史感是一种以历史事实为前提,以尊重历史的价值为基础,以历史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创造性转化历史为目的的主体意识。现实感则表现为研究者对所处时代教育发展的高度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对反映时代发展的重大课题的高度敏感性及对发展变化特点、趋势的深刻洞察和认识,也表现在借助当代认识工具和思维方式,不断扩展和深化对历史问题研究的水平上。

解析

暂无解析

百度题库 > 政法干警 > 行测 > 历史、文化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