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1895年,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在北京应试的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光绪帝,要求拒签条约,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文中错误的表述是( )

A领导人

B时间

C参加者

D地点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德国强租胶州湾,变山东为其势力范围的条件和原因有

①山东地理位置重要②借口巨野教案强占胶州湾

③排挤英国在山东的势力④争夺在华的优势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正确答案

B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一般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第一步完成于17世纪40年代到18世纪中晚期。此时,资产阶级启蒙思想活跃,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与西方不同,中国此时正处于清朝封建统治晚期。

(1)请分别概括鸦片战争前中国和西方的经济状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鸦片战争后,中国在沦为半殖民地的同时,也开始了现代化的历程。简要说明在19世纪60、70年代,中国引进西方技术和先进生产方式的尝试及其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现代化的探索方面中国为推动“制度”变革的重大事件有哪些?“制度”变革的重大贡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战前的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正缓慢发展;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土地高度集中。战前的西方: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欧美其它国家工业革命相继展开。

(2)洋务运动兴起,洋务派先后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影响: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启动了中国早期近代化历程。

  中国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近代工业,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在沿海地区兴起。影响:伴随近代工业出现, 对封建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的瓦解作用日益加强。

(3)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实施了“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等资产阶级民主原则,形成了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历史巨变。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禁庙宇寺观。既成者还其俗,焚其书,改其室为礼拜堂,籍其资为医院等院。此为拯民出於迷昧之途,入於尤明之国也。

二、禁演戏修台建醮。先化其心之惑,使伊所签助者,转助医院、四民院、学馆等,乃有益於民生实事。

——《资政新篇》

材料二

材料三 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各国大学,哲学之唯心论与唯物论,文学、美术之理想派与写实派,计学之干涉论与放任论,伦理学之动机论与功利论,宇宙论之乐天派与厌世派,常樊然并屿其中,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

——蔡元培《<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洪仁玕的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同文馆与万木草堂在办学目的上有何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三概括蔡元培的办学理念,并分析该办学理念在当时的积极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就上述教育思想或办学理念,任选一例,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角度分析这一教育思想或办学理念提出的时代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主张:改庙宇为礼拜堂;开设新式学校、医院。

(2)同文馆的办学目的是培养洋务运动所需人才;万木草堂的办学目的是宣传维新思想,培养维新人才。

(3)理念:主张学术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积极作用:有助于新思想的传播;推动学术的发展(开创一代学术自由的新风);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4)洪仁玕:为重振国威、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思想解放潮流。同文馆: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内忧外患;洋务运动对实用人才的需求。万木草堂: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蔡元培:辛亥革命爆发;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粱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指出:“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一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这种感觉,从鸦片战争后渐渐发动……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所以……开始在社会上运动。……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1)中国“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的背景是什么?采取了什么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从器物上感觉不足”“从制度上感觉不足…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的三类人当中,材料的作者应属于哪一类?材料中所说的“在社会上运动”具体指的是什么事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的代表人物掀起了一场新文化运动,其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开展洋务运动。

(2)属于“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的人;具体指戊戌变法运动。

(3)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百日维新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