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日维新
- 共322题
20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日,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致力于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但没有越过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秩序,现代化努力步履维艰。资产阶级维新派力图对封建专制政治进行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良,在封建顽固势力反击下,冰消瓦解。但它们为现代化留下虽然菲薄却极其宝贵的基础……领导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要是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又接受了西方政治观念的留学生和新式知识分子。没有早期现代化,就没有这些社会力量的汇合,辛亥革命发动和展开都是不可能的。
——李文海、颜军《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材料二 孙中山第一个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并在《建国方略》等著作中,擘画了建设现代化中国的初步蓝图。无论是提出“建设是革命的唯一目的”,还是表明欲赶超西方经济发达国家,都应该实行“开放主义”。这说明孙中山及其建国理念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初绘了蓝图。所以说,辛亥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为中国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契机。
——新华社评论《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
材料三 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孙中山先生的遗志,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开拓前进,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中国的面貌发生了举世瞩目的深刻变化。
——胡锦涛在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早期现代化”为辛亥革命准备的经济、政治、思想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为中国走向现代化提供的契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共产党人对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与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经济条件:洋务派发动了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科学技术,诱导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政治条件: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运动,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思想条件:维新派、革命派接受了西方政治思想观念。
(2)契机:①政治: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开创了政治现代化新局面。②经济: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奖励兴办实业;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壮大了无产阶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阶级基础。③思想: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马克思主义得到传播。
(3)继承与发展: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中国的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开展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民族主义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近现代民族主义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一种完整的思想体系。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同答问题。
(1)据材料指出梁启超和日本游客各表达出怎样的“民族情绪”。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不同的经济原因及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概括苏联历史发展中潜在的问题,它产生了什么危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经济发展对民族主义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梁启超:忧国、救国;日本游客:骄傲、自大(自豪)。
原因:中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日本——明治维新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日本成为亚洲经济强国。
影响:中国——唤起民众的民族意识,救亡图存;激励有识之士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日本——军国主义思想蔓延,走上对外侵略扩张道路。
(2)问题: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同时,忽视了各民族自身的发展。危害:出现民族不满,进而导致民族分裂运动。
(3)影响:经济实力增强,才能更好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国内各民族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人民生活困难会导致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引起民族分裂。
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
晚清的西学东渐其实质是由模糊到清晰,由表及里地追求民主和科学的过程,这是由当时社会形势发展所决定的,同时又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依据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正确答案
(1)(A):戊戌变法(百日维新)。1(B):辛亥革命。
(2)(A):中体西用。2(B):三民主义。
(3)新式学堂建立(京师同文馆)。
(4)李善兰。
(5)传输程度:由浅入深、逐次递进,节节嬗变;传输内容:器物——制度——文化心理;对西学态度:被动接受——主动效法——自主选择;传输方式:多样化——办学兴教,翻译西书,编辑出版报刊、杂志,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和驻外使臣,传教士的活动。
(6)西学东渐推动近代中国由“传统社会逐步向现代转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柏利在1800 年进行的那次访问是不受欢迎的,但过后他在日本反而有了许多潜在的盟友。长州和萨摩两藩的领主终于领悟到,与西方打交道的惟一途径,是采用西方本身的军事和技术装备。他们要为日本人拯救日本,就要学习西方列强的秘密。……明治时代是日本西化的伟大年代。从此日本变成了一个现代化的民族国家。
——科尔顿《近代世界史》中册
材料二 19世纪后半期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状况
明治政府颁发的地契 1872年日本第一列火车 1876年日本的新式学校 官办八幡制铁所
材料三 ( 日本明治维新时) 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 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 ,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1889 年颁布的《日本帝国宪法》以《德意志帝国宪法》为蓝本,确立了同欧美各国民主政体大相径庭的天皇制度,走上了近代化之路。
——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四 19 世纪末,年轻皇帝光绪意识到有必要对帝国进行一切彻底的改革。1898 年夏,他颁发了一系列的改革法令,被称为“百日维新”。他们……建立新学校,传播欧洲的学风,鼓励西方式的生产方法,按西方式建立一支军队。
请回答:
(1 )从当时日本的外交政策角度,说明材料一中柏利访日不受欢迎的政策原因。“长州和萨摩两藩的领主”主张向西方学习的目的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材料二反映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哪些方面的改革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根据材料三指出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根据材料四,概括“百日维新”中维新派学习西方的主要措施。与材料三相比,其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 )闭关锁国政策。 摆脱外来侵略,实现富国强兵。
(2 )日本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大力发展近代教育,培养资本主义的建设人才;政府投资兴办近代工业。
(3 )向西方学习规模大,领域广;学习西方不是照搬照抄,全盘西化;而是结合日本国情,有选择地、有侧重地学习、借鉴。
(4 )措施:设立新式学校;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建立西式军队。不同:未涉及政治制度改革。
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必然结果。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虽然雅典民主制不得不以马其顿亚历山大征服而告结束,但其民主传统却得以遗赠后世,如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和《雅典政制》……,这些著作流传下来,经中世纪而到近代……
——沈芝《浅析欧洲民主的渊源》
材料二 作为立法机构的英国议会发端于十三世纪,在中世纪是听命于国王的御用工具。1688年光荣革命建立起立宪君主制政体以后,议会虽然被宣布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但由于土地贵族势力强大,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很难涉足。1832年议会改革打破了贵族们长期垄断的政治权力,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参政权和选举权。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议会先后颁布了《秘密投票法》、《取缔选举舞弊法》,十九世纪末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的普选权,二十世纪初妇女也获得了选举权。
——摘编自CCTV大型纪录片《世界历史》解说词
材料三 1875年前后,欧洲国家和非欧洲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开始有了巨大差别。……非常凑巧,当时所有重要的非欧洲帝国都处在衰落之中。它们的统治者从自己的臣民群里只能得到最微不足道的支持,像18世纪莫卧儿帝国的瓦解,使英国人有可能在印度进行接管,同样,19世纪土耳其苏丹、伊朗国王、中国皇帝和日本幕府的腐败无能和昏庸无道,都使得欧洲人的入侵轻易获得成功。
——[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雅典民主传统传承后世的主要途径。结合所学知识谈谈雅典民主政治对后世政治文明产生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指出英国议会地位及议会权力的分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产生变化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法国和中国的史实为例说明材料三中欧洲国家与非欧洲国家在政治层面的“巨大差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途径:通过思想家著作流传。影响:雅典民主政治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在国家政治原则、国家权力的组织形式、国家决策方式和公职选举、任期制等方面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产生深刻影响。
(2)变化:议会由专制王权的御用工具,到执掌立法大权;议会由贵族阶层垄断,到资产阶级参与分享,再到普通民众获得权利。主要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的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进行,君主立宪制确立并完善;工人运动的推动。
(3)中国:仍维持封建专制统治,人治色彩浓重;虽然部分开明人士开始了强国御侮的探索,但以器物层面为主,制度层面涉及较少。法国:经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专制政权,建立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体;1875年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践行了资产阶级人民主权、权力制衡、法治等原则。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