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 共135题
开学初,小源到建设银行营业网点兑换了此前在网上预约的中国高铁纪念币。这枚纪念币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面额10元,每人限兑20枚,且需要提前预约。小源打算与班上同学分享自己的喜悦。他可以向大家这样介绍
①纪念币面额和实际购买力都是由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
②纪念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
③纪念币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
④纪念币不能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必须在规定时间地点使用
正确答案
解析
①错误,国家无权规定纪念币的实际购买力;④错误,纪念币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使用;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纪念币属于法定货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因其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故②③正确。
知识点
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推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产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雷锋精神,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具有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精神气质,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雷锋精神的生命力在于始终与时代发展相对接。2007年,来自全国各地的27位大学生,在选择未来时不只作功利想,不仅为稻粱谋,毕业后奔赴海南省鹦歌岭自然保护区.经过5年艰苦奋斗,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重建了自然保护区工作站,提升了生态保护水平,改变了一方水土。鹦歌岭的大学生因甘于奉献而快乐,因学以致用而充实,因遵从理想而诗意,他们用青春诠释着新时代的雷锋精神,用美好情怀和理想气息感染着越来越多的当代青年.
(1)结合材料,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说明,雷锋精神对于我们民族和社会的价值是永恒的。
(2)雷锋和鹦歌岭大学生以帮助他人、奉献社会为乐。结合所学知识,探寻他们为何以助人、奉献为乐。(答出两点理由即可)
正确答案
(1)
① 雷锋精神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
② 鹦歌岭大学生以实际行动践行雷锋精神,丰富了雷锋精神的内涵。
③ 当代社会需要雷锋精神,雷锋精神为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价值导向。
④ 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提高,雷锋精神为促进入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2)
① 满足社会和他人的需要,以得到社会承认、实现自身价值为乐
② 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积极投身为人民服务实践,以奉献社会为乐。
③ 以服务人民、辛勤劳动为荣为乐。
④ 以践行中华传统美德为乐。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19.2014年12月13日,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缅怀南京大屠杀的无辜死难者,缅怀所有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缅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 )
①有利于弘扬中华文化,抵制日本文化,遏制日本军国主义复苏。
②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实现中国梦的决定力量
③有利于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增强全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
④有利于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33.“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雷锋神至今深入人心。可见雷锋精神( )
正确答案
解析
多选,每小题未选、错选不得分,少选且正确得1分。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这一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难度较低。雷锋精神并没有过时,至今深入人心,体现了AC;B错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D错误,爱国主义的主题在各个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知识点
39.2014年9月9日,习近平在北京师范大学表示,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习近平指出,这些古诗词都好。应该把这些经典从小就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终生的民族文化基因。
材料二 有媒体载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在践行》强调,我们必须熟悉当代青少年的特点,离他们生活近些、再近些,用他们的语言和形式,循序渐进,教化于无形。必须警惕把道德教育的目标设定过高、离生活太远。必须防止道德教育急于求成、急功近利。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让古诗词成为学生终生的民族文化基因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说明在进行道德教育时应如何正确处理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3)结合上述材料,就反对“去中国化”拟定两条公益广告阋,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每条限15个字以内。
正确答案
(1)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
②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和 深远持久的影响。
③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而 发展。
④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2)
①尊重客观规律,防止道德教育急于求成、急功近利。
②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考虑青少年学生的实际情况。
③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用青少年熟悉的语言和形式,循序渐进,数化于无形。
(3)答案示例:诵读经典义化,传承中华文明;延续文化血脉,传承文化基因;传承传统文化。 共铸民族之魂;诵读中华经典,放飞巾圈梦想。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19.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这启示文艺工作者们( )
①要立足人民群众的实践,发展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②要积极创作优秀的文艺作品服务群众,不要追求文艺作品的经济效益
③要积极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的生机和活力
④坚持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19.2014年12月13日,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缅怀南京大屠杀的无辜死难者,缅怀所有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缅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 )
①有利于弘扬中华文化,抵制日本文化,遏制日本军国主义复苏。
②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实现中国梦的决定力量
③有利于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增强全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
④有利于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22.“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路遥用“凤凰涅槃”的方式将自己平凡的生命与他的作品融为一体,用爱和责任铸就追求梦想的“路遥精神”,惠泽亿万大众的心灵,成为千千万万读者励志向前的动力和精神财富。这体现了( )
正确答案
解析
略。
知识点
30.中华民族历经苦难而又生生不息。从汶川到玉树.再到芦山,那生命至上的国家理念,那万众一心的民族情怀.那百折不挠的坚韧品格,定格为无数震撼心灵的画面,砥砺我们奋力前行。这表明,中华民族精神( )
①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
②具有博大精深和兼收并蓄的特质
③蕴涵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
④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22.《感动中国》走过了十年的历程,通过它,100多位人物和群体的事迹超越了国界、民族和语言,走进人们的精神世界,挺起民族的精神脊梁。这说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就要(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8. 2015年12月30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历史形成和发展进行集体学习时强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这是因为( )
①对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培育爱国主义情感的重要条件
②爱国主义精神是在中华民族世代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形成、发展的
③只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才能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④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培育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和民族观的源泉
正确答案
解析
解答本题需要明确题干,题干问的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原因,①②合题意,表述了祖国悠久历史、文化之于爱国主义精神的意义;③表述的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意义,与题干无关,排除③;社会实践是培育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和民族观的源泉,④说法错误。故选A。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本题属于“四选二”的组合式选择题,解答本题需要仔细审读题干,排除错误和无关选肢,得出答案。
易错点
本题的关键点在于审清题干,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意义,而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意义。
知识点
19.2014年是秦始皇兵马俑发掘40周年。2014年9月28日,“真彩秦俑”展在秦始皇陵博物院展出。此次展览通过对彩绘俑头和秦俑坑中各种彩绘遗迹的展示,向观众呈现了秦俑的“千人千面”和“绚丽多姿”。该展览( )
①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自信
③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
④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8.2015年“五一”开始,央视新闻推出八集系列节目。讲述了为长征火箭焊接发动机的国家高级技师高风林等8位不同岗位劳动者,用他们的灵巧双手,匠心筑梦的故事。他们所以能够匠心筑梦,凭的是传承和钻研,靠的是专注与磨砺。“工匠精神”告诉我们( )
①它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②它要不断注入时代精神与时俱进
③立足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④文化决定人的思维方式和认识方式
正确答案
解析
用他们的灵巧双手,匠心筑梦的故事,说明“工匠精神”是立足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凭的是传承和钻研,靠的是专注与磨砺,体现了与时俱进。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①“工匠精神”,不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只是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认识方式,①④说法错误;
②用他们的灵巧双手,匠心筑梦的故事,说明“工匠精神”是立足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③凭的是传承和钻研,靠的是专注与磨砺,体现了与时俱进,选②③。
易错点
①本题容易误认为“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②本题不容易理解的意思是文化决定人的思维方式和认识方式,说法错误。
知识点
23、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在抗日战争中的锤炼和升华。抗战精神()
①贯穿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
②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
③源自于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实践
④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体现
正确答案
解析
抗战精神,是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源自于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实践,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体现,③④当选,①错误,爱国主义贯穿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②错误,勤劳勇敢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审设问,设问要求是“抗战精神”,根据基础知识,先排除两个错误选项,剩余选项是可选答案
易错点
爱国主义贯穿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无不体现着爱国主义这一主题
知识点
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进程中,一些在乡村社会建设、风习教化、乡里公共事务中贡献力量的乡绅或贤良人士,被称为“乡贤”。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乡贤文化,有着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不仅是一个地域的精神文化标记,还是连接故土、维系乡情的精神纽带。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各地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乡贤”或用自己的优良品行引领社会新风尚,或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奔小康,或反哺乡村、参与乡村治理,促进乡村自治与基层和谐;或以身作则传承家风,感染和教化百姓,滋养和润泽乡风。“新乡贤”文化建设以其深厚的历史传承和创新性的当代建构,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时代诉求。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创新乡贤文化,弘扬善行义举,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乡建设,传承乡村文明。
(1)传承乡村文明需要创新乡贤文化,弘扬时代精神,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2)有人认为:“继承和弘扬有益于当代的乡贤文化,就要发挥‘新乡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决定作用。”你如何评价该观点,请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说明理由。
(3)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口流动与价值观变化,乡贤文化受到巨大冲击。请就培育新乡贤文化提出两条建议。
正确答案
(1)传承乡村文明应坚持在实践基础上的文化创新,新乡贤文化是随着社会实践发展对传统乡贤文化的创新,体现时代精神是发展新乡贤文化的重要追求,是振兴乡村文明的重要保证;弘扬时代精神是发展乡村文明的精神动力,只有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使乡村文明博采众长、日益丰富;继承和弘扬有益于当代的乡贤文化,有利于涵育文明乡风,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深深扎根。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新乡贤的带领下,人民群众发展乡村经济,传承乡村文明,促进乡村和谐,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主体作用。新乡贤是人民群众的杰出部分,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引领和纽带作用,但不是新农村建设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作用是新乡贤作用发挥的基础。新乡贤能否发挥积极作用取决于其实践活动是否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颂传“古贤”,挖掘整理、宣传传统先贤的思想、精神及其先进事迹;引进“今贤”,鼓励新乡贤回乡投资、参与公共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新贤”,培养有见识、有担当、有威望并自愿扎根乡土的新乡贤。
解析
(1)本题要求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传承乡村文明需要创新乡贤文化,弘扬时代精神”。考生在分析作答时,应先思考传承乡村文明、创新乡贤文化、弘扬时代精神三者之间的关系,然后再联系文化与生活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首先,从“传承乡村文明需要创新乡贤文化”角度分析,这体现了体现文化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传承乡村文明应坚持在实践基础上的文化创新,创新乡贤文化则需要弘扬时代精神,通过创新乡贤文化振兴乡村文明;其次,从“传承乡村文明需要弘扬时代精神”角度分析,这体现“文化创新要求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理论。只有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使乡村文明博采众长、日益丰富;再次,综合二者对乡贤文化创新和弘扬有利于涵育文明乡风,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深深扎根。
(2)本题属于哲学辨析类题目,知识限定是历史唯物主义,指向是“继承和弘扬有益于当代的乡贤文化,就要发挥‘新乡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决定作用。”做辨析题要首先树立明确的观点,要看到‘新乡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要反对‘新乡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决定作用的观点。接下来就一分为二的进行分析:之所以说‘新乡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运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新乡贤是人民群众中的杰出部分的知识论证;)而新乡贤能否发挥积极作用取决于其实践活动是否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运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正确标准的知识来进行论证。此题最忌答题片面,只抓住观点的合理性或者只抓住局限性进行分析。也要注意知识的限定,不能超出历史唯物主义的范围。
(3)本题属开放型命题,要求考生结合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口流动与价值观变化,乡贤文化受到巨大冲击的社会背景,为培育新乡贤文化提出两条建议,考生作答时一定要围绕主题,是如何培育新乡贤文化;一定要把握方向,是建议类题目。可以从:挖掘整理、宣传传统先贤的思想、精神及其先进事迹;引进“今贤”,鼓励新乡贤回乡投资、参与公共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回答。只要言之有理均可。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文化创新与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的关系、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点、正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发展文化的要求的知识,都是高考的高频考点。应引起考生重视。
解题思路
1、审材料,明确题干中设问的方向,提取材料信息,从文化创新的根基是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文化创新要求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方面回答。
2、调动所学相关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结合材料运用群众观点、正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的知识一分为二的辨析材料的观点。
3、围绕主题为培育新乡贤文化提出两条建议。
4、防止答题中的漏点现象,更防止跑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调动迁移知识的能力。
易错点
1、不能准确理解并提取材料中提供的有效信息。
2、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不能完整的调动文化创新与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的关系的知识、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
3、思维不清晰,答题易出现条理不清、逻辑性不强的现象。
知识点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