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2 分

23.2015年4月28日,我国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以最高规格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用执著坚守、甘于奉献的精神品格和高尚情操,谱写了一曲曲动人心魄、净人心灵的生命之歌。他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有一种让观众感到心灵震撼的精神力量。开展这一活动的意义在于(      )

①更新文化的传播方式和途径,催生思想变革

②奏响主旋律,倡导人们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③巩固先进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决定地位

④发挥模范人物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1
题型: 多选题
|
多选题 · 3 分

33.“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雷锋神至今深入人心。可见雷锋精神(    )

A仍有现实意义

B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C具有鼓舞人心的作用

D是爱国主义的主题

正确答案

A,C

解析

多选,每小题未选、错选不得分,少选且正确得1分。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这一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难度较低。雷锋精神并没有过时,至今深入人心,体现了AC;B错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D错误,爱国主义的主题在各个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知识点

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2 分

22.在历代中国人民的创业实践中,自强不息精神成为了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下列名言体现这一精神的是(    )

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B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C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D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4 分

19.2014年是秦始皇兵马俑发掘40周年。2014年9月28日,“真彩秦俑”展在秦始皇陵博物院展出。此次展览通过对彩绘俑头和秦俑坑中各种彩绘遗迹的展示,向观众呈现了秦俑的“千人千面”和“绚丽多姿”。该展览(    )

①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自信

③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   

④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2 分

23、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在抗日战争中的锤炼和升华。抗战精神()

①贯穿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 

②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

③源自于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实践 

④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体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正确答案

D

解析

       抗战精神,是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源自于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实践,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体现,③④当选,①错误,爱国主义贯穿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②错误,勤劳勇敢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

考查方向

考查中华民族精神与抗战精神的关系,爱国主义的作用

解题思路

审设问,设问要求是“抗战精神”,根据基础知识,先排除两个错误选项,剩余选项是可选答案

易错点

爱国主义贯穿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无不体现着爱国主义这一主题

知识点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4 分

12.穿越66年的时空,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历史性会面受到世界广泛关注。习近平在致辞中指出,“海峡隔不断兄弟亲情”“没有力量能把我们分开,因为我们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同胞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这表明()

①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文化异彩纷呈

②中华民族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③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对中国传统思想具有深刻的影响

④中华民族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正确答案

D

解析

       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文化带有明显区域特征,意在强调区域性,而材料着重关注的是民族性问题,故排除①;材料并未涉及价值观念与传统思想的关系问题,排除③;本题旨在说明“海峡隔不断兄弟亲情”当中体现的鲜明的民族性特点,正确选项为D项。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特点及重要影响等知识

解题思路

        本题应站在“鲜明的民族性”角度去分析整个材料的意思,把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征重点在强调的意思,对比材料的有效信息,最终指向传承文化的民族性问题上。

易错点

考生必须将“海峡隔不断兄弟亲情”的真实指向读出来,迁移到传统文化的民族特点上,深入体会鲜明的民族性

知识点

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28 分

3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消费引领中国制造

  近年来,伴随着收入水平提高,中国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以往“你有,我有,人人有”的跟风式消费观逐渐转变,国外的高品质产品越来越多地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话语权的愈益凸显,既对中国制造业提出了挑战,也引领中国制造业加速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1)根据材料一,分析其中体现的经济生活道理。

材料二 工匠精神筑梦中国制造

  自古以来,专注细节、精益求精一直是中国工匠秉承的精神,这种精神铸就了传统制造业的辉煌,也是助推现代制造业的重要动力。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要自觉弘扬工匠精神,主动担当历史责任;要将工匠精神与现代高科技高度融合,创造高品质产品,满足用户消费。中国制造正在敞开一扇扇新的梦想之门。

(2)根据材料二,阐明“工匠精神筑梦中国制造”的文化生活依据。

材料三 “互联网+”激活中国制造

  当前,中国制造业创新能力不足、产能过剩等问题突出,亟需实现由低端向高端转型升级。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与现代制造业深度融合,促使中国制造包含更多中国创造元素,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

(3)材料三是如何体现“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的?

正确答案

(1)收入水平的提高给消费者带来了更多的选择,体现了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以往跟风式的消费现象逐渐转变,体现了消费者转变观念,避免盲目盲从、理性消费。消费者对中国制造业的挑战和引领,体现了消费反作用于生产,对生产具有导向作用。

(2)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文化反作用于经济,工匠精神作为民族精神的体现,是助推制造业发展的精神动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弘扬工匠精神,担当历史责任。文化创新必须立足社会实践,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既要秉承传统工匠精神,又要发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3)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突破旧的发展模式,提出和推动“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积极利用互联网+提升创造力,建设制造强国。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公司经营与公司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26 分

39.阅诚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抗日战争期间,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攻,中国人民克服经济力、军力,政治组组力等远远弱于日本的困难,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涌现出杨靖宇、赵尚志,左权、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爱国将领,”狼牙山五壮士”、“八百壮士”等英雄群体,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爱国主义的壮丽史诗。

  在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日战争中,形成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 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抗战精神始终支撑和激励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终于打败了极其残暴、极其野蛮的日本侵略者,赢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结合材料,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说明抗战精神对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作用。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抗战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

(3)近年来,日本政界有人企图否认日本侵华的历史,请你加以批驳。

正确答案

(1)意识是对事物的能动反映,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抗战精神是激励中国人民坚持抗战、争取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抗战精神及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斗志,增强了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信心;激励中国人民克服国力弱,武器装备落后等困难,坚持持久抗战,最终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2)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名族精神是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不竭精神动力。(3分)抗战精神集中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3)答案示例:

南京大屠杀、731部队制造使用生化武器残害中国人民等日本侵华战争的罪行铁证如山,不会因任何人的抵赖而改变。否认日本侵华历史的言行,是对日本军国主义战争罪行的蓄意美化,是对世界公理良知的残暴践踏,违背了当今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潮流。否认日本侵华历史言行,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破坏了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对人类和平和正义事业构成了巨大威胁。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意识能动性的特点意识能动性的表现真理的客观性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42 分

  3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美丽中国”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融合,彰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材料一   高二(1)班同学以“建设美丽家园”为主题,收集资料,展开讨论。

材料二    生态文明建设呼吁富于时代精神的消费观念。

近代以来,西方社会有人推崇消费主义,强调可推动经济增长,鼓励人们无节制消费,把消费和占有更多物质财富作为人生成功的标志。消费主义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恶化。

中国传统社会崇尚勤俭节约,提倡节省实用,主张节制消费。勤俭节约的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其内涵与时俱进。当代中国,人们对勤俭节约有了新的认识。

同学们经过合作探究认为,在生态文明的视角下,勤俭节约的时代内涵应是:尊重爱惜劳动成果:适度消费: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谈谈A市政府应如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评析材料一“讨论结果”中的任意一个观点,并说明该观点在思想方法上的不足。

(3)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勤俭节约的时代内涵”的合理性。

(4)结合材料二,运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知识,指出消费主义的错误。

正确答案

(1)政府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关注民生,尊重民意,政府履行好职能,切实履行经济建设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政府要依法行政,科学民主决策,自觉接受人民监督。

(2)

观点一:

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②经济建设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③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相辅相成。该观点没有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只强调经济建设的重要性而忽视了生态文明建设。

(3)

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勤俭节约内涵与时俱进,反映了时代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要求。

②文化发展要取其精华,推陈出新

③勤俭节约的时代内涵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勤俭节约的时代内涵符合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

(4)

①人们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遵循客观规律,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②消费主义鼓励人民无节制消费,把消费和占有更多物质财富作为人生成功的标志,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恶化,违背了客观规律,危害了人民利益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8 分

44.在长期的抗灾斗争中,中华民族表现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以民族的进步获得补偿。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团结奋战的光荣传统。不论多大的灾难,都压不弯她挺拔的脊梁。1998年抗洪抢险,几十万官兵民众同洪水展开殊死搏斗,形成了伟大的抗洪精神。2003年“非典”疫情蔓延,党和政府带领全国人民群防群控、共克时艰。2008年冰雪“封冻”半个中国,全国人民用爱心将冰雪融化。汶川、玉树特大地震撕裂了大地,全国人民心手相连,奋力救灾,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饶,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灾难考验了中华民族,也冶炼了中华民族。“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运用《文化生活》中的相关知识,指出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精神,并说明这种精神在中国人民战胜灾难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正确答案

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团结中华各族人民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战胜灾难和困难的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能够转化为激励中国人民战胜灾难和困难的强大力量;在战胜灾难和困难的每一次过程中,中华民族精神都得到了丰富和发展,成为任何困难都难不倒中国人民的不竭力量源泉。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4 分

8. 2015年12月30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历史形成和发展进行集体学习时强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这是因为( )

①对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培育爱国主义情感的重要条件

②爱国主义精神是在中华民族世代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形成、发展的

③只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才能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④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培育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和民族观的源泉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答本题需要明确题干,题干问的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原因,①②合题意,表述了祖国悠久历史、文化之于爱国主义精神的意义;③表述的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意义,与题干无关,排除③;社会实践是培育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和民族观的源泉,④说法错误。故选A。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

解题思路

本题属于“四选二”的组合式选择题,解答本题需要仔细审读题干,排除错误和无关选肢,得出答案。

易错点

本题的关键点在于审清题干,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意义,而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意义。

知识点

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28 分

41.“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是新形势下我国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解读材料一所反映的经济信息。

材料二  四川作为内陆省份,处于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是沟通中亚南亚东南亚的重要交通走廊,拥有通往欧洲的快铁大通道,国际航线数量居中国西部第一。四川电力设备.电子信息.服装纺织.农机农资.能源综合利用等产业基础较好.具有特色,但钢铁.水泥.化工等行业存在富余产能。借“一带一路”建设之势,四川力争3年内对沿线国家的贸易从200亿美元扩至300亿美元,集中突破20个对外投资项目;在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等领域打造一批新的千亿产业集群,着力培育信息服务.跨境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新型服务贸易。

(2)结合材料二,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四川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有哪些机遇。

材料三  “一带一路”既是经贸之路,也是文化之路。某校高二(1)班同学围绕“四川省如何增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展开讨论,提出了建议(见表1)。

(3)列出与表1各建议相对应的《文化生活》依据。

正确答案

(1)中国进出口总额逐年增加,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出口比重较低;中国外汇储备逐年增加,且总量大。(4分)

(2)四川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有以下机遇:

1.发挥区位优势,成为对外开放前沿。(2分)

2.扩大对外贸易,转移富余产能。(2分)

3.扩大对外投资,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3分)

4.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3分)

(3)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3分)

2.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超越时空局限,实现文化的传递.沟通和共享。(3分)

3.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3分)

4.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能推动文化的发展。(3分)

解析

(1)本题属于经济生活图表类信息,解读材料反映的经济信息,需要从两个基本层面进行思考,即遵循纵向看变化,横向看差距的原则。遵循上述原则,同一主体在不同年份上有变化,2010-2014年期间,中国进出口总额逐年增加,中国外汇储备逐年增加,且总量大;不同主体之间看差距,中国进出口总额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出口比重较低,说明不同主体在进口比重上有差距。

(2)本题知识限定不明确,经济生活角度,题目类型原因类,问题指向四川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此类题目单纯依靠设问解读是无法准确定位所运用的知识点的,需要对题目材料信息进行深入详细的解读,对材料信息进行进一步的总结概括,想方设法对应教材上的理论点;材料中“处于一带一路的交汇点”,说明四川具有区位优势,四川应该发挥区域优势,成为对外开放前沿;材料中“四川存在部分行业存在富余产能,将扩大沿线国家的贸易额”,概括为四川扩大对外贸易,转移富余产能;材料中“集中突破20个对外投资项目,部分产业基础较好,具有特色”,概括为四川扩大对外投资,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材料中“打造新的产业集群,着力培育新型服务贸易”,上升到理论层面,可概括为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3)本题知识限定不明确,文化生活,题目类型原因类,问题指向各建议的文化生活依据。本题依然是单纯解读设问无法准确定位所运用知识点的题目,同样需要对题目材料信息进行详加解读;题目中“联合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国家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显然在增进文化交流的同时,发展了经济,说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题目中“建设国际认知度高的的文化网络平台”,定位在大众传媒这个点,具体来讲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超越时空局限,实现文化的传递.沟通和共享;题目中“注入时代精神,采用动漫等流行方式,讲好四川故事”,强调文化创新对文化的影响,具体即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题目中“积极参与中国政府与沿线国家互办的文化年、艺术节、电影周等活动”,强调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推动文化的发展。

知识点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4 分

27.“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能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教育你……”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打开尘封的英雄家书,依然能读到民族和硝烟和苦难,读到英雄对家人的思念与牵挂,读到英雄慷慨殉国的悲壮和毅然。英雄家书(    )

①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情感,是一种巨大的物质力量

②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能滋养人们的精神世界

③凝聚着不屈的名族精神,反应了民族的价值追求

④根源于多元化的大众文化,反应了人们的文化需求

图6赵-曼烈士家书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
下一知识点 :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百度题库 > 高考 > 政治 >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3
  • 下一题